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的民族抗争主旋律是反帝反封建斗争,如农民起义、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运动、工人罢工斗争、反帝爱国运动和收回利权运动等。近代中国的民族抗争运动以1901年为分界,明确标示出不同的时代特征。19世纪传统民族主义运动从组织力量上看,无论是鸦片战争时三元里的社学还是义和团时期的“坛”“券”等,都属于中国传统社会组织机制。他们借以动员民众的手段是传统社会中的揭帖、告白、歌谣、俚语等具有隐秘性和隐喻性的载体。而20世纪的民族主义运动组织力量已是近代临的社团组织,如商会、学生会等。新世纪民族运动的动员手段已经主要是报刊、公告,甚至还有各种公开的演讲、报告等,更多地表现为公共性、公开性的载体。

——摘编自王先明《义和团与民族主义运动的时代转型》

请选择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中国近代民族抗争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的依据。(要求:写出选取的尺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内涵的“红船精神”,成为中国人心中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畏艰难,开拓进取,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那段峥嵘岁月中形成了众多不同内涵的“革命精神”,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革命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摘编自郭立等《从“红船精神”到“伟大建党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红色记忆永不褪色”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4-03-04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土地所有权思想】

材料一 1906年,孙中山将土地所有权思想具体阐释为“平均地权” “核定天下地价”,土地现有地价归地主所有,此后因社会经济发展之“增价”则归于国家。在 1919年“双十节”的演讲中,他提出要防止私人垄断以及资本专制。在他看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地主垄断土地以及土地价格上涨的收益,以致形成资本集中与社会的贫富悬隔,社会问题、社会危机由此产生。1924年,孙中山在《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革命》的演讲中指出,农民“就是中国的一个极大阶级”,如果这一群体不能觉悟起来促成三民主义的实行,“就是我们的革命一时成了功,还不能说是彻底”。

材料二 20世纪 40年代后期,在国共两党的较量中,一些国民党知识分子、土地问题专家,深刻认识到“社会革命就是经济革命”,提出了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的主张。1948年2月19日,国民政府公布了由“中国土地改革协会”起草的《土地改革方案》。“方案”的第一章中指出,“土地改革的目标之一为耕者有其田,所以全国农耕土地,应自即日起,一律归现耕农民所有”。“协会”领导人萧铮指出,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待农村经济复苏之后,再逐步实行大农场制度,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学桃《中国近代土地所有权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土地所有权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国民党土地政策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023-10-0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东名校联盟体2024届高三9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9月,停刊于1926年7月,它经历了由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3)的启蒙刊物向中因共产党党刊(1923~1926)的转变。《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始终肩负着中国思想解放的时代使命。《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带进中国人的视线,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宣传平台。五四运动以后,《新青年》逐渐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宣传内容。中共二大之后,《析青年》改组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由瞿秋白担任主编,出版季刊(1923.6~1924.12)。这一时期《新青年》的文章更多体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后因国内外形势复杂,杂志不能如期出版,于1926年7月终刊。

——摘编自王泽、高天宇《国民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包括党内的一些党员以及社会上一些群众在内的小部分群体,对于马克思主义并不十分了解。在此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各种学术批评、讨论活动在《哲学研究》《新建设》等报刊上展开。报刊所组织的学术讨论活动正好给了大众一个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吸收和采纳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有利于广大人民共同进步。报刊对还原真实的马克思主义,消除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误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术讨论的过程中,报刊把马克思主义深入到社会各行各业、各层次、各领域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真正被普及。

——摘编自张海丽《新中国成立初期报刊发行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青年》宣传内容的阶段性变化,并分析该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相较于近代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期间发生了伟大的飞跃。在反思以往革命运动失败的基础上,他说:改组国民党,使其“掌握政权之中枢”,“盖惟有组织、有权威之党,乃为革命的民众之本据”。“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在肯定“平均地权”的同时,他还提出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的口号,称国民党“反抗不利于农夫、工人之特殊阶级,以谋农夫、工人之解放”。有别于以往革命运动对“新军”和“会党”力量的重视,他认为:“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按照苏联式样建立一支军队”,“有了这种理想上的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便可以大告成功”。这些思想飞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革命形势。

——摘编自张玉昆《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一大”期间的思想飞跃》

材料二   中共建立之初,不要说具体的国共合作,就连宽泛的“联合战线”,中共都尚不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共一大上通过的党纲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彻底断绝同黄色知识分子阶层及与其类似的其他党派的任何联系”。中共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在实际上确立了党外合作的方针。中共三大倡导“中国国民党应该是中国国民革命之中心势力,更应该立在国民革命之领袖地位”,还对社会革命分子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希望“大家都集中到中国国民党,使国民革命运动得以加速实现”。

——摘编自蔡珍《中共处理国共关系的策略研究(1921~192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思想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工作认识变化的意义。
2024-04-0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叶集皖西当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在禁烟运动之前,鼓吹武力侵华,通过战争来强迫中国向其全面“开放”的舆论已经甚嚣尘上……与鸦片贸易相关的商人团体纷纷上书英国政府,要求运用武力为他们取得“补偿”,并利用这一“机会”使中英关系问题“获得永久解决”。

材料二   “亚罗号事件”的消息传到伦敦后,引起英国政府内部的激烈争论。……巴麦尊的对华战争案得以通过,英国随即派出了侵华远征军。

1853年,法国神甫马赖来华后,他违背条约,私自到广西西林县传教。他吸收的教众良莠不齐、行为不端,与当众民众产生冲突。1856年初,西林知县张鸣凤令马赖离境,马赖未予理会,张鸣凤遂于2月下旬将马赖与两名教徒处死。事件发生后,法国以此为借口,决定出兵中国。

材料三   法国侵越的目的,除了在越南建立殖民地以外,还企图以越南作为跳板,北上攫取中国的资源。使法大臣曾纪泽致书李鸿章说:“法人之夙志,非徒并越,而特欲以越为根脚耳。越边之煤矿,滇中之金矿,无不垂涎,此间人之著作,多可为证。”

材料四   趁朝鲜东学党起义之机,到18946月下旬,日本入朝兵力达7600……其兵力远在清军之上。……日本抛出所谓“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已达到即使日军赖在朝鲜不走又能拖住清军的双重目的,……日本政府电令其驻朝公使大岛圭介:“不妨利用任何借口,立即开始实际行动。”

材料五   英法德美四国公使团于19001月下旬向清政府发出联合照会,要求清政府发表一道上谕,宣布镇压义和拳和大刀会。……3月上旬,英国公使窦纳乐主持召开五国使节会议,……不但要求中国政府在《京报》上颁布取缔义和团的上谕,而且威胁说,如果中国政府不同意这项要求,各国公使将建议他们的政府直接出兵干涉,“代为剿平”。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国近代史》

(1)以上材料分别与哪次侵华战争有关,分别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完成表格填写)

战争

不平等条约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材料五

(2)面对着数千年未有的危局,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抗争和探索,请写出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的抗争与探索。
19世纪五六十年代:
19世纪九十年代:
20世纪初:

材料六   日本臣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所有在中国制造之货,与进口货物一样享受优待,免征一切杂捐。

——摘自《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国近代史》

(3)材料六出自哪一条约?该项内容表明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024-04-0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中国近代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夏桀、商纣暴行逆施,残害百姓,人们总结历史教训,重视民众、厚养民众、保民而王的思想逐渐萌芽。孔子编纂整理过的《尚书》中有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后世君主和士大夫阶层继承并发展了民本思想。唐太宗以此为治国之准则,并且鲜明地提出“三镜论”;范仲淹阐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乃是对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升华。

——摘编自唐晓英《孟子民本思想的哲学透析》

材料二:孙中山的民本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升华的过程,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民本思想,是出于对民的同情,带有浓厚阶级感情色彩: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本思想,则有着鲜明的政治意义;晚年改组国民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他一生中在政治上的伟大转变,完成了对民认识上的思想飞跃。

——摘编自肖飞《孙中山民本思想探析》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必须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

——摘自习近平《坚持人民至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价值内涵和后世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民本思想完成“飞跃”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古代君主和士大夫、孙中山、中国共产党对“民”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文化往往是进进出出,一会儿进入儒家,一会儿进入佛家,一会儿进入道家。清代的雍正皇帝可以代表历代开明皇帝的思维,用儒家治国,用佛家治心,用道家治身体。基本上是多元并举,不仅国家是这样,老百姓也是这样,谁也不排斥,这是中华文化非常好的开放互融的态势。

——摘编自余秋雨《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7-07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所谓近代社会文化思潮,是特指在中国近代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特定的阶级、阶层、集团的社会心理、人文观点及其意识形态的总和。从近代社会文化思潮的历史变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形成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各种文化思潮,无不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都是近百年中国社会矛盾深化和人民革命斗争深入的产物。由于社会进程的复杂多变,以及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得产生于这块社会土壤中的文化思潮呈现出社会转型期的突出特征。

——摘编自刘爱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思潮的演变及其特征》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在许多方面的巨大变化。从经济到文化,中国正在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国家。在这个过程中,现代化是一个关键的词汇。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直在加速但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不同,是一种独特的现代化模式。它不仅仅是经济的现代化,更是一种现代化教育社会和政治的变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法制建设为保障、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良好生态环境为支撑,走有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中国品牌的现代化道路。

——摘编自韩川《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中国现代化的角度进行观察,并加以阐释。(要求:角度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