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自辛亥革命以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与其所代表的阶级主体处于脱节状态,到了大革命初期,这种状态不但没有拉近,反而走得更远,只得寻求其他力量的支持。为此,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人(     
A.提倡摒弃陋习建立文明社会B.兴办实业助力国家发展
C.主张节制资本协调劳资矛盾D.转变观念信仰社会主义
2 . 20世纪20年代,某杂志上有人说:“减少工作时间自然是劳动应该要求的……决不是免除劳动困苦之根本方法……大家联合起来,用革命的手段去组织劳动阶级的国家、政府、国会、省议会、县议会去解决劳动自身的困苦。”思想界的这些讨论(     
A.探索救亡图存的新道路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为开展国民革命营造声势
3 . 1920年元旦,《星期评论》发表的新年词《红色的新年》中写道:“从北极下来的新潮,拥着无数的锤儿锄儿,直要锤匀了、锄光了世间的不平不公”,并期望“一霎时遍地都红”。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国民主革命迈入了新阶段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已拉开帷幕
C.共产主义渐成中国社会主流D.十月革命助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6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抵达上海,提出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建议,李大钊和陈独秀相商,认为经过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酝酿和准备,成立全国性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举行,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通史》

材料二:八七会议在党的历史上被认为是具有历史性转折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总结了过去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制定了党新的策略路线,扭转了党内的混乱状况,整顿了党和革命队伍,对领导人民坚持斗争起了重大作用”。

——摘编自刘克梁《试论八七会议的历史地位及作用》

材料三:遵义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会议通过激烈的争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否定了博古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提出了党的中心任务是战胜川、滇、黔的敌军,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会议决定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1919~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5 . 如图是孙中山1923年在中国国民党恳亲大会上的题词,此时的孙中山(     
A.通过国共合作开展起了国民革命B.建立了黄埔军校以培养革命武装
C.有感于捍卫共和斗争的屡屡失败D.计划修二十万里铁路以改善民生
2023-03-2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七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4年在三民主义演讲中,孙中山对自身的国际秩序观作了进一步阐释。他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人自己推翻帝国主义,把帝国主义的国家变成新社会主义的国家,世界上又生出一个更大的变化”。苏俄“改组内部,把从前用武力的旧政策,改成用和平的新政策”。新政策“不但是没有侵略各国的野心,并且抑强扶弱,主持公道。”因此,不仅仅是打破俄国的帝国主义,“并且打破世界的帝国主义”,欧洲列强“主张侵略,有强权,无公理”,俄国以前也奉行这一主义,现在“主张以公理扑灭强权”。这是两种相反的主义,“所以列强至今还想消灭他”,于是“一齐出兵去打俄国”。正是因为俄国的转变“以后战争是强权和公理的战争”,世界由此形成压迫和被压迫、公理与强权的分野。在全世界范围将会形成两个联合阵线“白人主张公理的和黄人主张公理的一定是联合起来”。

——摘编自李育民《论孙中山的国际秩序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国际秩序观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国际秩序观产生的背景
7 . 鸦片战争后,众多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抗争,但都没能改变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境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早期先进的知识分子 “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终于有了“南陈 北李,相约建党”。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     
A.社会主义运动的早产儿B.照搬马克思主义的舶来品
C.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D.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
8 . 某班板报出现了如下版块:“开天辟地”“北伐凯歌”“星火燎原”“万里长征”。这期板报最合适的主题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B.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C.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D.科学技术的成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20年,陈望道在《劳动界》杂志上发表《平安》一文。他在文中指出,劳工并没有得到平安,他们的生活既是不平的也是不安的,甚至提出了“我们向那(哪)里去找平安”的疑问。陈望道发表该文意在(     
A.唤醒工人阶级的反抗意识B.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C.揭露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D.壮大中国共产党的力量
2023-03-01更新 | 241次组卷 | 22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科)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舒衡哲(Vera Schwarcz)说:“十八世纪欧洲启蒙学者渴求从宗教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则为改造自己身上的奴性而斗争,这种奴性源于家庭权威而不是神权专制。历史条件的差异使启蒙具有不同内涵。”

——摘编自《关于五四运动中的启蒙精神的探讨》

材料二       余英时说:“我们看了鲁迅的例子最能明白‘五四’的新文化运动,其所凭借于旧传统者是多么深厚。当时在思想界有影响力的人物,在他们反传统、反孔教之际首先便有意无意地回到传统中非正统或反正统的源头上寻找根据。因为这些正是他们比较熟悉的东西,至于外来的思想,由于他们接触不久,了解不深,只有附会于传统中某些已有的观念,才能发生真正的意义……有时尽管他们笔下全是外国新名词,若细加分析则仍无法完全摆脱传统旧格局。”

——摘编自《浅议五四运动中的启蒙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八世纪欧洲和20世纪中国启蒙运动的内涵。并指出导致内涵不同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并进行简要评价。
2023-02-20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