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4 道试题
1 . 五四运动时期,有识之士指出:中国是“万国的市场”,没有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机会,“温情主义”的改良完全是幻想,“共和政治为少数资本阶级所把持”也行不通,要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采取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其意在强调(     
A.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性B.转变探索道路的必要性
C.改良道路破产的必然性D.开展国共合作的合理性
2 . 据1926年12月国民党广东省执行委员会各部工作报告可知,当年广东省国民党员中农民党员约占40%,工人占20%,学生占25%,商人不足10%,其他军警法政、自由职业者所占比例极低。这说明国民党(     
A.革命策略发生变化B.北伐事业收效甚微
C.坚持工农武装割据D.模仿苏联党建方式
2023-05-01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横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共建党初期,其成员最初“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时工人党员仅占比19%。1925年1月,中共四大提出“应努力吸收无产阶级先进分子、革命的小手工业者和知识分子、有觉悟的农民入党”。这一变化表明中共(     
A.有意模糊阶级斗争界限B.转变了革命的斗争目标
C.开始实践民主革命纲领D.认识到广大群众的力量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提出了“工厂卫生及劳动条件以法律规定;制定强迫的劳工保险法(灾病死伤的抚恤等),工人有参与办理保险事项之权;救济失业之工人”等。这一草案的通过(     
A.适应了国民革命形势的需要B.源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C.强调城市是中国革命的中心D.推动了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出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广东军政府为消除内部隐患,巩固革命政权,与各种军间和反革命势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于1926年2月,彻底肃清了盘易在广东境内的各种军阀与反革命武装。同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会议指出:目前中国革命正处于非常时期,其根本出路“在于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胜利”因此,党在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从各方面准备广州政府的北伐。准备北伐"不仅是在广东做军事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在“北伐路线必经之湖南、湖北、河南、直隶等处预备民众奋起的接应”,“以建筑工农革命联合的基础,而达到国民革命在全国范围的胜利”。会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国工农运动的领导,并派了许多优秀党员和青年团员到国民革命军中做政治工作,为北伐战争作了群众工作和干部队伍的准备。

——摘编自来新夏等《北洋军阀史》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中央北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北伐对中国共产党成长的意义。
2023-04-22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早期共产党人面对革命形势,认为“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要斩断其头脑,炸裂其心腹,主要是靠城市工人阶级最后的激烈斗争——武装暴动。”这表明早期中国共产党(     
A.努力争取合作抗日的领导地位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暴力革命
C.独立自主逐步由幼稚走向成熟D.积极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7 . 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中指出,五四运动时期的工人罢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基于政治和爱国的大罢工,工人的目的不是要求加薪或改善他们的待遇,而是向中国及日本政府提出抗议。这反映了当时(     
A.无产阶级的力量弱小B.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C.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D.马列主义的广泛传播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定位和时代坐标,就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大历史观(在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段来认识和分析问题),从中国近代180多年斗争史中予以科学定位,把握历史大趋势,感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伟业、明晰百年奋斗重要意义、传承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树立正确党史观。

——摘编自王树荫、王君《以大历史观审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定位》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自拟论题并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据准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3-04-12更新 | 129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十九世纪末《清议报》上的《极东之新木爱罗主义》一文中首次出现了“帝国主义”一词,此文由日文翻译而来,是日本人片冈鹤雄译自美国报刊上的一篇文章
一战结束之初中国思想界批评帝国主义强权逻辑成为趋势,不少人认为帝国主义的强权是世界大战的根源。人类社会的前途不是帝国主义扩张下对弱小民族的殖民,而应是在民主主义、人道主义原则下促进各民族和平相处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创建之初就接受了列宁的帝国主义概念,同时形成认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新形态,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帝国主义之间矛盾重重,为争夺殖民地而互相冲突,最终走向世界大战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封建势力是帝国主义的工具,消灭封建势力的土地革命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必经之路
全面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指出,无论是否帝国主义国家,是否资产阶级,凡是反对法西斯、援助苏联和中国的行为都不是帝国主义性质的
“二战”结束初期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帝国主义是反民主的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帝国主义者、无产阶级与人民群众作了区分,认为只有帝国主义者才是斗争的对象
“冷战”格局形成后毛泽东认为世界上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反帝阵营,帝国主义正组成反动联盟反对社会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但“反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超过了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帝国主义终将走向灭亡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参考表中信息,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以“建构与调适”为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4-09更新 | 230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1919年6月5日之前,上海租界报纸时常表示对学生运动的同情;但6月5日之后,便开始警告公众不要在租界发放传单,禁止上街游行,《北华捷报》更是将学生运动称之为“骚乱”。这一转变(       
A.推动帝国主义侵华阵营瓦解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运动方向的引导
C.折射出五四运动影响力剧增D.表明了列强对于社会剧变的强烈排斥
2023-04-06更新 | 1538次组卷 | 27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