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新民.新人

材料一   “新民”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康语》,“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大意是,周公告诉康叔,应帮助周王依天命保护和改造殷商的遗民,让他们去掉旧习成为“新民”。宋代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明德而后能新民……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强调通过革故鼎新、革旧更新而成为“新民”。“新民”思想广泛流布。

材料二

序号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1895年,严复认为治国之根本在于治“民”,理想中的“新民”在“血气体力”“聪明智虑”“德行仁义”三方面都应强大,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以实现国家富强。
1903年,郑观应在南宁创设“蒙养学堂”,发布《告示》说:“尝考泰西富强之国,皆学堂林立……盖学堂所以开民智,未有民智不开而能致富强者也。”
19021906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提出,“新民”要有独立自主意识,“民之自由焉,自治焉,则群治必蒸蒸日上”;要有公德“利群”之品性,强调树立国家意识和群体观念,“知有公德……而新民出焉矣”;认为“天下无中立之事,不猛进斯倒退矣”,推崇进取和冒险精神。
19181919年,李大钊指出,“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应“创造一种‘劳工神圣’的组织”,改造“掠夺主义的经济制度”,认为“经济组织没有改变,精神的改造很难成功”;应“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类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组织”;认为向上的、进步的“新人”,应以社会主义“互助、牺牲”的精神来代替资本主义“竞争、自利”的观念。

——摘编自梁启超《新民说》、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新民”的内涵。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析近代以来“新民”到“新人”思想的变化。
2 .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贡献,大都以为是老大而衰弱。今天我要问一问,究竟他果是长此老大衰弱而不能重振复兴吗?不的!从“五四”运动以后,我们已经感觉到这民族复活的动机了。

——李大钊《人种问题》(1924)

材料二   欲求抗战的最后胜利,欲求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之实现,其在今天和将来,除应加强我们内部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外,别无方法与途径。这是挽救时局和复兴中华的关键。

——《新华日报》发刊词(1938)

材料三   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这样,就可以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

——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1948)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之后,“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

——摘编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

(1)解释材料一中民族复活的“动机”。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任务不同的原因。
(3)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系统阐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根据材料四,简述这一历史逻辑的史实依据。
2023-07-17更新 | 2888次组卷 | 17卷引用:辽宁省北镇市第二高级中学、北镇市第三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南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前身是北洋官铁路局创办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

1900年,由于八国联军入侵,学堂被迫停办。

1905年,学堂在唐山复校,改名为唐山铁路学堂。

1921年,北洋政府交通部组建交通大学,总部设在北京,下设北京、唐山、上海三个学校,更名为交通大学唐山学校。

1937年“七七事变”后,校园被日军占领。在全校师生、校友的努力下,学校于年底在湖南湘潭复校。抗战期间,又多次迁移。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学校采矿、冶金、化工、建筑、水利、通讯等系(组)师生调整到外校,学校更名为唐山铁道学院。

19649月,根据中共中央建设大三线的精神,铁道部决定学校迁至四川峨眉。

1972年,学校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

1989年,总校迁往成都。

——摘编自西南交通大学校史馆《百年交大》

材料二   1919年五四运动,地近平津的学校师生走上街头游行聚会,外抗强权,内除国贼。57日发起成立唐山学生救国团,发行《救国报》。唐山史上空前的三万人聚会也是交大学生救国团联合各界力量共同发起的。

1933年长城抗战后,《塘沽协定》签订,华北时局日益紧张,学校实际已处在日本鲸吞蚕食中国的最前沿。学校上下同仇敌忾,决不妥协。时任校长孙鸿哲不顾个人安危,力保校园安全,并在校内悬挂中国国旗,民族气节大义凛然,给冀东人民以极大鼓舞。

“文革”前夕,学校搬迁至四川峨眉,当时条件的艰苦与闭塞,非现在所能想象。学校绝大多数教师职工坚持下来,克服种种困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对学校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一次次使学校如凤凰涅槃,走出苦难,重新焕发出活力。

127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见证和参与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不断奋进的光辉历史,形成了“埃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办学传统和“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训,培养和造就了以茅以升、竺可桢、林同炎、黄万里等为代表的30余万栋梁英才,师生中产生了3位“两弹一星”元勋、64位海内外院士和38位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改革开放以来轨道交通领域产生的院士几乎全部出自我校。

——摘编自何云庵《浅谈西南交通大学传统》


运用材料中事例,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中国百余年历史中体现的民族精神。(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2023-06-1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6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本身并没有为中国提供足够的实行社会主义运动的阶级条件和理论条件。但是,时代和环境客观上促使中国广大进步知识分子只能选择社会主义作为未来国家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俄国共产党在远东各国推动共产主义运动的努力和中国少数激进知识分子急于尽快从根本上改造社会的愿望,就不可避免地结合起来了。来自俄国的理论、经验和援助显然大大地满足了中国共产主义者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需要,使他们能够运用主观的力量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和组织。

——摘编自杨奎松《中国革命的策略在国际背景下的演变》

材料二   国民革命失败后,在莫斯科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一系列的城市暴动,但接连遭到了失败,毛泽东在农村的活动开始呈现出重要性。1928年1月23日,朱德和陈毅前往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他们合并后的部队组成了红四军,以朱德为司令,毛泽东为党代表。从此,诞生了闻名遐迩的朱毛领导。同年7月,他们将司令部迁到江西瑞金,在那里建立了一个苏维埃政权。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革命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106日晨6时,举行“中华门开幕”仪式。晨7时,举行追祭先烈仪式。上午,北京政府举行阅兵仪式,参加检阅的各部军队约22000余人。此日,京中各官署均放假一天。“悬旗结彩”是庆祝国庆的重要形式,也是表现国庆气氛的最主要的装饰。天坛则在1012日开放三天,“俾便游览,而伸庆祝”。时有论者称:“吾知民国之前途,如时之方春,如日之始生,如木勃发,如草怒生,一载而匍匐,两载而充韧,三载而独立,四载而强盛,五载与列强握手,十载而享环球一等国之隆名。呜呼!可敬哉革命之效果!呜呼!可爱哉民国之前程!”举国同庆。

1916年的民间国庆活动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热烈空前,打破了民国建立以来国庆活动的规模和形式。与形成对照,北京官方的国庆活动简单。官民一体共同庆祝的情况不复得见。

19191010日,北京学生以向民众散发纪念面包、传单,游行演讲等活动纪念国庆。学生们决定将定做的面包打上写有各种口号的“图章”,如“共和国万岁”“双十纪念”“劳工神圣”“普遍选举”“自由平等博爱”等等,“接面包者非常踊跃”。学生们的这些活动受到警察的组织,双方发生冲突。

——摘编自李学智《一九一0年代的中国》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庆才有了真正的意义。下图为1984年国庆,北大学生打出的标语。



(1)根据材料一,概述三次国庆活动的特点。任选一次国庆活动,分析其与时局间的关系。
(2)请对1984年国庆标语进行解读。
2022-10-12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拿破仑在执政初期的1801年开始了其雄心勃勃的法律改革计划,以此来确立法律系统的标准和司法公正的准绳。拿破仑的法律改革主要依赖一批优秀的法学人才。专门起草法典的这些人都是法国当时杰出的法学家、政治家、律师。他们前后共开了107 次全体会议,而拿破仑至少主持了55 次。每次开会时间都很长,有时候会议甚至从中午开始,到深夜才结束。他们的讨论也很深入,拿破仑经常参与讨论,还会问“这公平吗?这有用吗?”等问题。拿破仑除了在文风上给出一些指示外,还要求把当时法国的法律、法令凝合成一套适用于全体公民的一元法律体系,规定普遍的原则,给予法官以明晰的裁判空间。1804 年,《法国民法典》最终通过的时候,其体量之大超乎想象,竟然长达2281条、493页。

——摘编自马建红《拿破仑与他的法典》

材料二   大革命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一个时段。为了适应社会客观实际形势的发展需要,武汉国民政府司法部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首先,司法部宣布举行法官考试。第一试测国文和三民主义;第二试测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宪法;口试为最后的考试,注重测验应试者的政治态度。其次,司法部创办了“法官政治党务训练班”。训练时长定为四个月,训练目的是给司法人员灌输革命知识,讲授的科目着重于三民主义、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史、农民运动、妇女运动等。而关于法律问题的讲座,则占很少时间。此外,司法部整改了原来分设的审检机构:审判方面,在中央设大理院,在各省市设高等审判厅和地方审判厅;检察方面,在中央设总检察厅,在地方设高等检察厅和地方检察厅等。但是改革很快就不了了之。

——摘编自黄晓东《大革命时期的司法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国民法典》能够颁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汉国民政府司法改革的特点。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其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种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
2021-10-10更新 | 1413次组卷 | 34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孟子见梁惠王时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接着孟子向梁惠王讲了一番大道理,提出“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汉代董仲舒的“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成为后世儒者的至理名言。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中提道:“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朱熹甚至认为“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他的学生北溪先生陈淳更明确地说:“义与利相对而实相反,才出乎义,便入乎利,其间相去甚微。……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因此,理学家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洪秀全设计的“人间天堂”,康有为规划的大同世界,谭嗣同的仁学理想,孙中山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以实现三民主义社会的蓝图,章太炎、朱执信等人对零星的社会主义思潮充满兴趣,李大钊等人一度崇尚无政府主义,这些都是对理想社会的构想与追求。为达到变革社会政治的目的,他们常常糅合中西文化,自觉不自觉地将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相混淆:康、梁等引进平等观念,比附于墨子的“爱无差等”,将西方议院制与中国古代明堂制相提并论;章太炎将现代地方自治看作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翻版;孙中山则将自由与中国人的“自私”相等同。

——摘编自徐杨《传统社会心理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变革思想的制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朱熹等思想家的共同价值观及其目的,并分析该共同价值观对中国产生的长远影响。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孔孟等古代中国思想家相比,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价值观的特点,并说明此特点形成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7月23日,在这普通的一天,发生了深刻影响中国和世界的大事件。各地早期组织派出的13名代表,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石库门楼召开会议。……突然,一个陌生人闯入了会场,与会代表经过紧张的商议,决定易地去嘉兴南湖继续开会。

——摘编自曾成贵《锤头镰刀旗下》

材料二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29年底,党在全国各地领导了200多次武装起义,武起义大部分失败。但这些起义都保存了一部分武装,为创造并壮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创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打下一定基础。起义的接连失败,以血的教训教育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俄国十月革命式的“城市中心论”在中国根本行不通,中国只能在马列主义指导下照顾中国社会特点,探寻自己的革命道路。

——贺新元《中国道路 ——不一样的现代化道路》


(1)指出材料一中“深刻影响中国和世界的大事件”,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党为了“探寻自己的革命道路”进行的革命实践以及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2017-08-04更新 | 4239次组卷 | 40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