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中国革命具有“高山滚石”效应(如图),革命一旦启动,越滚越猛,前一次的成功,会激励后一次的继续;前一次未能实现的目标,后一次会采取更激烈的手段去实现,革命的诉求指数不断提升。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就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相互衔接、演进的三个阶段,共同构建了“中国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其间代表性的国共两党的关系,也经历了20年代“党中有党”、30年代“国中有国”、40年代前期“一国两制”的阶段。

——摘编自王奇生《高山滚石:20世纪中国革命的连续与递进》



(1)“近代中国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试从20世纪20年代“党中有党”、30年代“国中有国”、40年代前期“一国两制”的相关史实说明其含义。
(2)“20世纪中国的三次革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试以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评析这个观点并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9236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山恤孤院31号(现恤孤院路3号)召开。陈独秀主持会议并代表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作报告,着重阐明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的必要性。马林作了关于国际形势与国际工人运动的报告。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陈独秀在报告中,着重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决定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依据和过程。代表们就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陈独秀、马林赞成全体共产党员和产业工人都应参加国民党,并主张“一切工作归国民党”,以此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张国焘、蔡和森等强调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和加强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反对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产业工人加入国民党。经过两天的激烈争论,大会接受共产国际关于共产党同国民党合作的指示,决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同时规定了保持党在政治上的独立性的一些原则。党的三大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原则和共产国际的指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扬民主,在分析中国社会矛盾和明确中国革命性质的基础上,正确解决了建党初期党内在国共合作问题上存在的重大分歧,统一了全党的认识,使党能够团结一切可能联合的力量,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中共党史出版社和党建读物出版社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国共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可行性。
(2)依据材料角度,列举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阶段做出的举足轻重的决策。
2023-09-2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三重教育联盟2024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建立六十多年以来,标榜的“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已不合时宜。武帝即位诏举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认为天有阴阳,人也有阴阳,“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新阳而疏阴”,所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均出自天意,不可变更。其思想深得汉武帝赏识。孔子修订的《诗》《书》《礼》《易》《春秋》被统治者尊为“五经”,被定为“法典”,传经和注经之学成为专门学问。从此儒学成为汉代文化思想的主流。

——摘编自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编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物”在朱熹的哲学体系中指一切事物,凡天地之间,眼前所接之事,皆是物。圣人只说“格物”二字,便是要人就事物上理会。且自一念之微,以至事事物物,若静若动,凡居处饮食言语,无不是事。”他说:“盖天下之事皆谓之物,而物之所在莫不有理,且如草木禽兽,虽是至微至贱,亦皆有理。”

——摘编自刘畅《朱熹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三 王守仁把“心”上升到“与物无对”的唯一“主宰”地位,“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声称“理”“物”只是“心”所本有,有是心才有是理,“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良知即是天理”,“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外良知以求知者,邪妄之知矣;外致知以为学者,异端之学矣”。王守仁讲:“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他认为,“良知”是知行的本体,知行是复那本体的“功夫”。

——摘编自周立升《良知的实现从本体视角评王守仁的“良知”论》

材料四 有学者总结出“需要一竞争—选择”这么一条发展脉络:社会首先提出理论需要,社会各阶层根据这一需要作出反应,由于各阶层利益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理论认识,而各种理论认识通过社会满意程度来反馈,从而实现理论的选择。但我们认为,如果再考虑到历史机遇问题,即“需要一竞争一机遇一选择”,或许会更全面一些。偶然的机遇决定了当时的社会选择,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并很快发展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之一。

——摘编自张洪波、葛善泽《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迅速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儒学呈现出的新特征。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宋明理学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朱熹与王守仁思想的共同点,并指出他们明“理”的不同途径。
(4)根据材料一、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儒学相比,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思想的独特“机遇”。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5年,严复发表《原强》一文,以达尔文、斯宾塞的学说阐述国家盛衰治乱之理。文中以“群”对应英语中的society,并首揭“群学”一语。此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逐渐萌生“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维新思想,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群与学、群与强、群与治、群与变、群与会的关系,认为“合群”是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实现自强的有效手段。作为联结同志,开通风气的一种有效方式,组织学会自然是“合群”的题中之意。 因此,学会便作为康、梁等人“合群立国”的主要举措之一,应运而生。

——摘编自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1895—1911)》

材料二1900年以后,绅士在城里办商会、学校,建立各种组织,结社非常普遍,“社会”极为普遍地成为其总称。从 1902年起,报刊中“社会”的使用次数开始增加,逐渐取代更具有传统政治色彩的“群”。1903年,革命刊物《浙江潮》发表的《新社会之理论》一文,广泛使用近代意义的“社会”概念;革命党人陈天华在《苏报》上撰文,强调学生与“各级社会”不同,是“祖国存亡之关键”。 1904年后,“社会”一词高度普及。伴随“社会”一词的风行,时人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政治变革和社会改造。部分革命党员意识到自己是“中等社会”的代表,必须以“下等社会”为依托,为根据地,并自信有能力领导“下等社会”进行“有秩序之革命”。尽管“中等社会”并没有真正把“下等社会”发动起来,但他们领导的革命则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历史环节。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整理

材料三“社会”一词的逐渐普及与社会主义的传播和革命思想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同一历史过程。根据对《新青年》杂志的统计,1919年之前,“社会主义”一词总共才出现34次;1919年,“社会主义”的使用次数激增至104次;1921—1922年间高达 685次。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其中写道:“自马氏与昂格思合著《共产者宣言》……大家才知道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绝大的功绩。”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下,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从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希望。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写出康、梁等人“群学”思想的关键词。结合所学,概括维新派传播“群学”思想的根本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 20世纪初“社会”一词逐渐取代“群”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1911年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领导“有秩序之革命”的重要举措。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 1919—1922年间《新青年》杂志中“社会主义”一词使用次数激增的国内动因。从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简析“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缘由。
2023-07-10更新 | 2042次组卷 | 13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文水中学校2025届新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5 . 文化在“挑战—回应”中不断地传播、交流、交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希腊文化在希腊化世界整个地区十分广泛地流布,从而使一些民族与部落吸收了古典时期希腊在科学、文学与造型艺术方面的优秀成就。成为希腊化各国成员的许多民族,在改造希腊化文化因素与古代的当地的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创造了把这些因素熔铸成为具有独创的新品质的自成一家的文化。

——(苏)科尔宾斯基等《希腊罗马美术》

材料二   郑观应认为,中国若与强敌相处,自己必须要有力量。而要强盛就必须变法,“非变法不能富强,非富强不能合纵连横”。他的改革主张就是紧紧围绕着这一宗旨而展开的。他提出的主张概括起来是:经济上开展“商战”,军事上练兵造械,政治上设立议院,文化上推广西学。

——摘编自夏东元《郑观应》等

材料三   五四运动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五四运动以后,陈独秀发表《谈政治》一文,明确宣布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湖南学生运动领袖毛泽东在第二次到北京期间,热心搜寻并阅读中文本的共产主义书籍,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邓中夏、蔡和森、恽代英、瞿秋白、周恩来、赵世炎、陈潭秋、向警予、高君宇、何孟雄、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等,也先后成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

——汪澎澜《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根据材料一,指出希腊化时代文化的整体面貌,结合所学指出希腊化世界在自然科学上的三项重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指出郑观应思想的主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观应的代表作,并从思想文化的“挑战——回应”角度分析其思想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革命史的角度,说明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指出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变化及其标志。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材料二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材料三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转变产生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取得的直接成果,这一成果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从国民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获得哪些发展?
2023-04-04更新 | 304次组卷 | 34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吕梁育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化觉醒”理论为解读近代中国文化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我想甲午中日战争真正带给中国的教训和启示就是如李鸿章所讲的,一场战争让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中国终于在悲情的状态下重新出发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马勇《甲午战争十二讲——温情敬意看历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被毛泽东称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一批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先进知识分子成长为信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知识分子……1919年5月,李大钊把《新青年》六卷五号编辑为“马克思研究”专刊……此外,还建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团体,传播马克思主义。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产业工人达到200万左右,而且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形成了新兴的社会力量。

——摘编自李步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1)鸦片战争后初期中国产生了哪些“先觉者”?指出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带来的严重后果,说出“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的重大事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关系,并分析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的理由。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共两党对五四运动的纪念与评价(1919—1949)

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不甘服于帝国主义与军阀官僚双重的压迫。自然发生的一种反对帝国主义与军阀政治的民众运动。——192554日《民国日报·五四纪念的感想》中国的民族运动自从五四运动才渐渐变成近代的民族运动——有组织的群众的反帝国主义与军阀的运动。
——1925年张大雷《五四运动意义与价值》
五四运动是民众对外交事件的直接行动,这种直接行动“在军阀专政时期,是家常便饭”,现在,国民政府秉承“平等待我”的方针与外国交涉,民众的直接行动实在不能用而且用不着了。
——192853日《民国日报·五四纪念宣传大纲》
在各学校中,利用“五四”的意义去召集学生群众大会,举行同乐会表演戏剧等。去揭破国民会议的欺骗,反对国民党禁止学生参加政治运动。积极号召学生群众反对国民党、改组织、第三党等的一切活动。
——1931年《共青团中央局五月工作决议》
五国运动是“国民革命运动中的一个支流,这一个支流,仍旧汇宗于国民革命的大海。所以‘五四’运动若果有何贡献,这都是滋源于国民革命运动”。
——194354日《中央日报·国民革命与五国运动》社论
五四运动催生了中国共产党,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大革命准备了舆论、人心、思想和干部。很明显,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
——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结合所学知识,对不同时期国共两党关于五四运动的评价进行解读。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因素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既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相关关系,也是一种重要的因果关系。为扩展社会主义的力量,俄共(布)在19193月主导成立了共产国际,并向中国输出革命思想。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经马林等与李大钊、陈独秀等的积极协调,1921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从一开始,中共就是共产国际的远东支部之一,服从社会主义阵营的世界发展大局是其组织属性之一。自中共一大开始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共产国际根据中共中央提供的预算按月发放活动经费,有时还增加发放特别经费,提供的经费不少于100万美元。直至19278月后中共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并在南方山区开辟根据地,才初步实现经济自立。中共一大做出的"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等规定,严重既离当时中国社会发展实际。中共二大有关中国革命的阶段性目标及其政策略等重要决策的制定,得益于共产国际举办“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以及下达指令并派代表召集中共领导人加以说服等举措。

——摘编自江沛《转型与塑型——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成长的启示》

材料二   1935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孕育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精神。在十月革命爆发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就主张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共产国际和党的“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造成惨重损失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遵义会议独立自主精神的产生作出了决定性贡献。长征途中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电讯联系的中断,也为我党独立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遵义会议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巨大作用,使共产国际认识到独立自主精神对各国共产党的积极作用,共产国际于19357月提出"一般不直接干涉各国共产党内部的组织事宜。”

—摘编自王春龙《试论遵义会议的独立自主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遵义会议独立自主精神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影响。
2023-02-12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66月,中共广东区委在《广东农民运动报告》中写道: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广东省委农民部、省农民协会和农民运动特派员等,实际均受中共广东区委农民运动委员会(19248月成立)的指挥。“我们实际做了农民运动,把名誉送给国民党,可以说是我们成功不居。”“国民党的帮助使农民运动收到了许多效果;在国民党统治之下,农民得到了相当的自由。”

——摘编自王奇生《中国近代通史: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材料二   1929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江西兴国《土地法》,根据中共六大的决议,将井冈山《土地法》中“没收一切土地”的规定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同年7月,毛泽东指导召开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在土地革命中要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区别对待大地主、小地主与富农,的“集中攻击目标地主”,并提出“抽多补少”土地分配原则。19302月,毛泽东在江西吉安主持召开地方党和军队联席会议,推动土地革命深入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领导广东农民运动和开展赣闽地区土地革命的背景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开展广东农民运动和赣闽地区土地革命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