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史学发展】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官建置甚早,据《周礼八礼记》等书所记,三代所置火官名称甚多,史官职责亦各有异。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均有自己的史官撰写各国国史。“君举必书”的优良传统在春秋时期逐渐形成。汉代除太史令外,还置女史记录皇帝起居。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史学呈现多途发展的趋势,而皇朝正史撰述最为兴盛。唐代正式设立史馆,史官制度趋于完备。史馆以宰相为监修,修换本朝史和前朝史。设史馆官修前朝史书的制度从唐代一直延续至济。五代至济、史官、史馆制度多因唐制而有损益,并名称虽然因代而异,但职掌略同。

——摘纳自瞿林东《中国史学之连续性发展的特点及并深远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中国传统史学在近代以来日益陷入困顿。梁启超把对旧史学的批判矛头直指帝王集权及其专制思想。他在《斯史学》中狂烈批判旧史学“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疾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逆不可救”。总体而言,在中国史学近代化转型初期,传统史学理念不是遭到否定便是放淡忘。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学术中国化”的讨论中,传统史学与近代史学的关系渐受关注。有学者认为传统史学的某些原则仍具有相当的生命力。翦伯赞提出应“把被否定的诸要素中的积极的东西保存者并发展它,当作断的东西之发展的契机”。

——摘编自胡逢祥《中国史学传统及其近代转型之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史学近代转型的背景和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整体上来观察五四运动,它的骨干力量是以《新青年》同仁和以北大为中心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其中既包括19世纪70-80年代后一代,拥有出国留日经历的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也包括了罗家伦和傅斯年这样的19世纪末的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留日时期,日本学界正处于“主义”概念广泛应用的时代,这样的经历让陈独秀等人对“主义”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在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心中,不管秉承什么“主义”,有“主义”比没有主义强,“主义”应该成为衡量一切行为的尺度和标准,已经成为他们的共识。

----摘编自邵明众《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的里程碑意义的历史考察--基于社会思潮变迁的视角》

材料二   五四运动展现了中国青年力量,在主义和社会运动的催化下,中国青年站在了时代的前沿,从社会改良转向谋求社会改造,乃至革命,他们成为社会变革的急先锋。先进青年结成了爱国主义统一战线,他们创办社团,制订组织章程,训练组织骨干,增进组织团结,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先进青年教育服务群众,宣传鼓动群众,组织凝聚群众,找到了一条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打下了群众基础。先进青年在实践中发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在中国都行不通,转而选择马克思主义,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摘编自张治银等《酝酿和探索:五四运动与建党准备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活动的价值。
3 . 【文化交融与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展示出文化交流融合的世界意义。

材料一

作为启蒙思想核心信条的自由、平等观念,的确有其欧洲本土的历史渊源,但我们也不能无视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这时的西欧人对域外文明的考察了解不仅极为广泛,而且相当精细,表现出一种非同寻常的世界性文化研究兴趣。他们有一个重中之重的关注中心,这就是中国的儒家文明。18 世纪出现席卷法国的著名的“中国热”,儒学对整个西方近代经济思想的奠基具有重要意义,以法国魁奈为代表的“重农学派”虽然以主张重农主义的经济学说而著名,实际上却是以启蒙运动的自然法理论为指导,对《易经》中天道自然的思想甚为佩服,英国的斯密也通过“重农学派”吸收了重农的思想,出版了《国富论》,抨击欧洲当时流行的重商主义。……事实表明,如果没有受到中国文化的启迪,法国启蒙运动对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文化原则的提倡的力度无疑要大打折扣,因而中国文明对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文化特性的影响,自然也就不容抹杀了——尽管这种影响的大小、深浅,还是一个有待于探讨的史学课题。

——摘编自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之中法文化在法国大革命问题上的历史性互动》

材料二

十月革命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中国的先进分子受到十月革命的鼓舞,从十月革命的胜利看到了中国的新出路,于是由向西方学习转向研究和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来观察中国的问题。这样,就使1915年开始发展起来的新文化运动发生根本的变化,由一个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转变为一个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

——引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华文化如何参与塑造西方近代经济思想和政治文化的特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马克思主义能够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的原因。
4 . 【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变迁】

材料一   自清末以来,中国思想界出现一股尊西崇新的大潮。时人认为西方便是“新”的模板。国人将世界分成新旧两部分,而西方便是中国想要进入的“新世界”,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一系列运动,均是时人想要输入西方文明以过渡到“新世界”的努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部分改变了这一思想态势,原本被模仿的现代文明即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崭新的未来文明。梁漱溟不无夸张地说,中国的西化潮流很快“退落,成为过去之事”,“其转损(liè)就在头一次欧洲大战中;从那次大战后到现在,完全为另一潮流所代兴”。

——摘编自周月峰《以“未来”否定“现代”》

材料二   中国五四运动更多地表现出对以往文化的批判性,这种批判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文化的自我批判。文化的自我批判当然也不是五四时期特有的思想现象,事实上,明清之际便已从不同方面呈现文化的自我批判意识,但是,五四运动自我批判和明清之际的文化自我批判之间存在重要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明清之际的文化批判首先是面向过去,其目标是从所谓理学回到经学,或者说,从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理学)回归原初的儒学。比较而言,五四时期的文化批判,主要指向未来以及与之相关的新的观念世界。由此,以往历史传统和近代的观念、过去和现在、古与今、新和旧交织在一起,传统和现代之间形成了种种复杂关系,其中存在多重意义上的思想张力。

——摘编自罗志田《反思“五四”;中西古今关系再平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新世界”的内涵和分析一战后中国思想界的思想态势发生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与五四时期文化批判的区别,并分析五四时期文化批判的影响。
2023-12-08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第二次联测)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3·重庆·高考真题
真题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帝国主义时代,东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是帝国主义的后方。十月革命后,列宁多次强调,能够把新生的苏维埃俄国从困难中拯救出来的是全欧洲的革命。1919年共产国际成立后,便拟定了在欧洲加速社会主义革命到来的“直接战略进攻”,匈牙利、德国等欧洲国家掀起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潮,但很快陷入低谷。就在此时,亚洲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开始高涨。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国际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东方。

——摘编自黎世红《共产国际东方战略与中国北方大革命运动》

材料二   19193月共产国际成立后,就派人到各国访贤,做工作。中国有五四运动的基础,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下,很快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斯大林的理论分析和形势估计的影响下,192711月党中央扩大会议就搞了盲动主义,号召到处暴动。193578月,共产国际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当时通过了一个决议,一般不干涉各国党的内部事务。共产国际搞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中国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合。后来战争打起来,对我们党的干涉就很少了。到了1943年,共产国际就解散了。

——根据《周恩来选集》整理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曾有一段时间全面学习苏联建设经验,但毛泽东很快感觉到不能照搬苏联的做法。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对每个方面的阐述,几乎都要谈到苏联和斯大林的错误,都要谈到应当吸取的教训。党的八大之后不久,毛泽东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都表明,中国正在努力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从整个国际共运来看,中苏两党围绕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争论,推动了各国共产党开始尝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力求自主地解决本国革命和建设的新问题。

——摘编自李明斌《中苏大论战及其经验教训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产国际“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东方”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影响。
2023-12-02更新 | 1191次组卷 | 11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3(湖北专用)
6 . 【解读阶段特征,把握历史脉搏】

传统观点认为: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的反动卖国的军阀集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近代一段黑暗、反动的历史时期。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一时期又是新的革命力量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孕育发展的时期。

材料一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与重工业发展示意图》

材料二   “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谁人之事,虽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侣,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

——摘编自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三   工人的运动,就是比黄河水还利害还迅速的潮流。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

——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19年间中国社会出现的新现象及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宣言进行简要评析。
7 .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与传播]

材料一 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列宁把马克思理论转化为实践,从1917年到1989年,共产主义力量在世界上发展迅速。十月革命的胜利对全世界人民产生了伟大而深刻的影响,各国无产阶级、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蓬勃高涨。

——改编自周明博《全球通史:从史前时代到二十一世纪》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们对民国初年政治的失望,而五四运动的发生,又使政治问题逼人而来,人们迫切地寻求解决中国问题的新方案。这时,世界局势已然大变,一战的浩劫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令人怀疑,而俄国革命却引起人们很大的好奇心。五四以后,人们对俄国传来的马克思主义便抱有了相当的期许。

——改编自耿云志《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文化转型》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时代背景。
2023-09-16更新 | 209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北省普通高中2023年高一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历史试题(七)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处于一个中西新旧文化冲突融合的复杂阶段。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逐渐从整体性上反思与区分传统文化。陈独秀指出,“所谓君道臣节名教纲常,不过儒家之主要部分而亦非其全体”,儒家纲常名教“不足支配今之社会耳”,应当被社会潮流取代。李大钊认为诸如温良恭俭让、仁义等美德,是儒家思想留下的精神财富,“孔子之说,今日有其真价,吾人亦绝不敢蔑视”。后来,中国遭遇的外交屈辱引发了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反思。陈独秀认为,资本主义虽给西方国家带来了发达的工业,“却把欧、美、日本之社会弄成贪鄙、欺诈、刻薄、没有良心了”。另外,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在社会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新村主义与工读主义的空想性,并在与基尔特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激烈论战后渐渐转向了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吴向伟等《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与对马克思主义道路的选择》

材料二   社会主义思潮经历了时间和实践的淬炼,有的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被逐渐发扬光大;有的影响日渐式微,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任何制度要想有长久生命力,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了蓬勃生机,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根据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确实是历史的必然。

——摘编自陈浙闽《社会主义思潮及其历史价值》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主要主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2023-08-28更新 | 165次组卷 | 5卷引用:2023年湖北省高考历史猜题卷(四)
9 .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贡献,大都以为是老大而衰弱。今天我要问一问,究竟他果是长此老大衰弱而不能重振复兴吗?不的!从“五四”运动以后,我们已经感觉到这民族复活的动机了。

——李大钊《人种问题》(1924)

材料二   欲求抗战的最后胜利,欲求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之实现,其在今天和将来,除应加强我们内部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外,别无方法与途径。这是挽救时局和复兴中华的关键。

——《新华日报》发刊词(1938)

材料三   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这样,就可以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

——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1948)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之后,“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

——摘编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

(1)解释材料一中民族复活的“动机”。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任务不同的原因。
(3)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系统阐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根据材料四,简述这一历史逻辑的史实依据。
2023-07-17更新 | 2862次组卷 | 17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3(湖北专用)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9年,延安召开五四运动20周年纪念大会,毛泽东亲临会场讲话,他指出全国知识青年在五四运动中虽然“起了先锋队的作用”,但并不是中国革命的主力,主力是工农大众。“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是判断青年是否革命的标准,而且是唯一标准。

1949年5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号召广大知识青年既要“贡献给这一空前伟大的民主革命”,更要献身“建设一个伟大新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要为建设新中国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法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实现世界观的改造。

1979年《人民日报》五四社论指出:“凡是实践证明正确的﹐我们都要坚持;凡是实践证明错误的,我们都要修正。这是最彻底的科学态度。”

2019年,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摘编自郭祥《中国共产党引领青年运动方向口号的百年演变——基于五四纪念文本的历史考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不同历史阶段纪念五四运动的主题内涵。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不同历史时期纪念五四运动主题变化的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