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明显地呈U字形进程。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意一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合理。)
2022-02-02更新 | 265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解释是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材料二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当然还有别的矛盾,例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述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是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发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12月)


面对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做出了回应。围绕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其中某一个阶级的回应确定一个主题,给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述清楚)
3 . 恰同学少年:进步青年与五四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954日,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在中国大地爆发。身处西方思潮涌动和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许多先进青年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此次运动,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思想不断成熟,成为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和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

五四运动时,毛泽东先后以《湘江评论》》等为平台,支援北京学生。他先后发表《民众的大联合》《社会主义是什么?无政府主义是什么》等文章,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大大地推动和加强了学生运动,推动了知识界、教育文化界走向进步、走向革命。

——摘编自《人民网一纪念五四运动101周年》


结合材料,请站在当时的进步青年的立场上,围绕五四运动为《湘江评论》撰写一篇关于“救国之策”的时评。(要求:史实准确,逻辑合理,表达通畅)
4 . 图像证史是研究历史的一种途径和方法。下列图片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请选择其中三幅图片,提炼出一个主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出所选图片,明确主题,阐述必须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1-07-20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下半段要说的是十年双十节之乐观。想诸君骤然听着这个标题,总不免有几分诧异,说是现在人民痛苦到这步田地,你还在那里乐观,不是全无心肝吗?但我从四方八面仔细研究,觉得这十年间的中华民国,除了政治一项外,没有那一样事情不是可以乐观的。

材料二   我们国民多半拿军阀当作一种悲观资料,我说好像怕黑的小孩,拿自己的影子吓自己。须知现在纸糊老虎的军阀,国民用力一推,固然要倒,就是不推,他也自己要倒,不过推他便倒得快些,不推他便倒得慢些。

——以上材料均选自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1921年10月10日双十节天津学界全体庆祝会讲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在纸糊老虎的军阀,国民用力一推,固然要倒”。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朝灭亡了,这是不变的事实。然而清朝该不该亡,又是另一回事。从历史的过程来看,辛亥革命有其偶然性,四川的保路运动和武昌的新军起义,都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政治革命即便不发生,思想革命已经在进行。清朝即便不灭亡,其主导的政治思想和学术思想须得有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其政治结构与学术制度须得有一个革命性的变化,才能适应新知识之下的士人和近代读书人。

——节选自茅海建2016年“晚清的重新审视”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以“晚清思想革命的价值与力量”为主题,自拟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021-01-17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北区七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840年到1919年,这80年来,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与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的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个动荡的、新陈代谢极其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的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方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迁回曲折的推陈出新,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2020-02-22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史学界存在不同观点。

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的各种观点简表



(1)说明上述观点的异同。结合所学,试简要分析对同一历史问题存在不同解释的原因。
(2)从材料中选择你赞成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
2020-01-21更新 | 19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统一检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学者在谈到近代中国思潮演变时指出:在五四运动的前夕和初始阶段,启蒙没有立即被救亡所淹没。相反在一个短暂时期内,启蒙借救亡运动而声势大张,不胫而走。救亡把启蒙带到了各处,启蒙又反过来给救亡提供了思想、人才和队伍。二者相得益彰,终于给整个的中国造成了巨大的震撼。

不过,这种良好的情景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五四以后,中国的绝大多数知识分子,走的是这样两条路:要么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参加革命斗争,救亡图存;要么继续从事教育、科学、文化等启蒙工作。……然而出于救亡、革命和战争的现实要求,在共产党所坚持的道路上,从其建党伊始到延安整风,都不断地在理论和实践中彻底否定无政府主义鼓吹的那种绝对个人主义,同时也否定了自由主义所倡导和追求的种种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属于资本主义启蒙思想体系中的许多东西。救亡的局势、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疾苦压倒了一切,最终也压倒了启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救亡与启蒙”为主题谈谈你对该学者观点的看法。(要求:结论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学者周策纵先生在《五四运动》一书中对五四运动按下面3个系统来展开阐释与评价自由主义者的观点—一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保守的民族主义者和传统派的批判—中国的一场灾难;共产党的解释—在列宁的号召下开展的一场反帝反封建运动
洪晓楠、董德福等大陆学者以及日本学者沟口雄三认为,对五四运动的历史诠释存在着3种不同的五四话语系统唯物史观派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五四革命的强势话语系统;自由主义西化派有关五四启蒙的渐进的弱势话语系统;文化保守主义派构建的反五四话语系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对表中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