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的民族抗争主旋律是反帝反封建斗争,如农民起义、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运动、工人罢工斗争、反帝爱国运动和收回利权运动等。近代中国的民族抗争运动以1901年为分界,明确标示出不同的时代特征。19世纪传统民族主义运动从组织力量上看,无论是鸦片战争时三元里的社学还是义和团时期的“坛”“券”等,都属于中国传统社会组织机制。他们借以动员民众的手段是传统社会中的揭帖、告白、歌谣、俚语等具有隐秘性和隐喻性的载体。而20世纪的民族主义运动组织力量已是近代临的社团组织,如商会、学生会等。新世纪民族运动的动员手段已经主要是报刊、公告,甚至还有各种公开的演讲、报告等,更多地表现为公共性、公开性的载体。

——摘编自王先明《义和团与民族主义运动的时代转型》

请选择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中国近代民族抗争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的依据。(要求:写出选取的尺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1937年至1940年的延安有三种话语体系:一是“五四”话语,即平民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观念,平民主义是近代民主思想发展、演变的结果,这一思潮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普遍流行,认为此前的改革和革命的失败,都是由于平民没有觉悟,没有被唤醒;二是俄式马克思主义话语,即从江西延续下来的布尔什维克话语,特别在党的建设和政权建制方面,出现“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卡尔·马克思高级党校”等表述;三是已经登场的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以革命、抗战为主题,将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结合起来。

——摘编自李永进《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任选一个话语体系,围绕“中国革命历程”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报《中国青年》第126期封面,19266月出版,封面是丰子恺的画。画中一个青年战士骑在一匹战马上,意气风发,挽弓搭箭,准备发射。这幅画取材于历史上“射塔矢志”的故事。史书记载:唐代,青年将领南霁云突出敌军包围,向贺兰进明求救。贺兰不肯出师相救,但欣赏南霁云之壮勇,“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面对美食,还有席前的美女歌舞,南霁云厉声说道:“此矢所以志也。”这幅画从《中国青年》第126期到第146期,整整刊登了二十一期。

——摘编自刘一丁《中国新闻漫画》

提取材料中的图文信息,结合中国近代史,简要评析《中国青年》杂志连续以丰子恺这幅画作为封面的现象。(要求:评述合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国外著作传入中国的概况
1605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开始翻译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名著《几何原本》,至1606年共译出《几何原本》前六卷。
1841年林则徐委托袁德辉根据1836年伦敦出版的《世界地理大全》翻译成《四洲志》,是第一部介绍西方各国地理知识的译著。
1896年严复翻译亚当·斯密经济学名著《原富》(《国富论》)。
1898年上海同文书局出版卢梭著《社会契约论》的第一个中译本《民约通义》,宾告了卢梭学说在晚清传播过程中译本时期的开始。
1899年王寿昌口述、林纡执笔翻译出版小仲马著《巴黎茶花女遗事》(《茶花女》)。
1913年清末魏易翻译的《元代客卿马哥博罗游记》(《马可波罗游记》)由正蒙印书局出版。
1919年马君武从1902年开始翻译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至1919年才正式出版。
1920年陈望道根据日译本和英译本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印刷出版,这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宣言》的全译本。
1929年至193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万有文库》,包含《汉译世界名著初集》一百种和《汉译世界名著二集》一百五十种。
1942年梅益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新知书店支持下,于1942年翻译出版了苏联文学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973年李启斌翻译哥白尼著《天体运行论》,内容包括《天体运行论》六卷集的序言和第一卷。
1981年
至今
商务印书馆出版“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近850种。

——摘编自赵稀方《翻译与现代中国》等


从材料中概括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8-18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4届高三8月阶段考历史试题(B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南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前身是北洋官铁路局创办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

1900年,由于八国联军入侵,学堂被迫停办。

1905年,学堂在唐山复校,改名为唐山铁路学堂。

1921年,北洋政府交通部组建交通大学,总部设在北京,下设北京、唐山、上海三个学校,更名为交通大学唐山学校。

1937年“七七事变”后,校园被日军占领。在全校师生、校友的努力下,学校于年底在湖南湘潭复校。抗战期间,又多次迁移。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学校采矿、冶金、化工、建筑、水利、通讯等系(组)师生调整到外校,学校更名为唐山铁道学院。

19649月,根据中共中央建设大三线的精神,铁道部决定学校迁至四川峨眉。

1972年,学校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

1989年,总校迁往成都。

——摘编自西南交通大学校史馆《百年交大》

材料二   1919年五四运动,地近平津的学校师生走上街头游行聚会,外抗强权,内除国贼。57日发起成立唐山学生救国团,发行《救国报》。唐山史上空前的三万人聚会也是交大学生救国团联合各界力量共同发起的。

1933年长城抗战后,《塘沽协定》签订,华北时局日益紧张,学校实际已处在日本鲸吞蚕食中国的最前沿。学校上下同仇敌忾,决不妥协。时任校长孙鸿哲不顾个人安危,力保校园安全,并在校内悬挂中国国旗,民族气节大义凛然,给冀东人民以极大鼓舞。

“文革”前夕,学校搬迁至四川峨眉,当时条件的艰苦与闭塞,非现在所能想象。学校绝大多数教师职工坚持下来,克服种种困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对学校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一次次使学校如凤凰涅槃,走出苦难,重新焕发出活力。

127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见证和参与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不断奋进的光辉历史,形成了“埃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办学传统和“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训,培养和造就了以茅以升、竺可桢、林同炎、黄万里等为代表的30余万栋梁英才,师生中产生了3位“两弹一星”元勋、64位海内外院士和38位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改革开放以来轨道交通领域产生的院士几乎全部出自我校。

——摘编自何云庵《浅谈西南交通大学传统》


运用材料中事例,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中国百余年历史中体现的民族精神。(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2023-06-15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6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恰同学少年:进步青年与五四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954日,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在中国大地爆发。身处西方思潮涌动和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许多先进青年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此次运动,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思想不断成熟,成为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和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

五四运动时,毛泽东先后以《湘江评论》》等为平台,支援北京学生。他先后发表《民众的大联合》《社会主义是什么?无政府主义是什么》等文章,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大大地推动和加强了学生运动,推动了知识界、教育文化界走向进步、走向革命。

——摘编自《人民网一纪念五四运动101周年》


结合材料,请站在当时的进步青年的立场上,围绕五四运动为《湘江评论》撰写一篇关于“救国之策”的时评。(要求:史实准确,逻辑合理,表达通畅)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这样一个国家里,无论革命、建设和改革,遇到的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以往没有遇到过,在书本和别国经验中也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唯一的办法,只能是靠中国人自己,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迈开步子,大胆探索,从成功和失败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探索出一条自己的正确路子来。

时间事件内容
1921年中共一大旗帜鲜明地用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
1922年中共二大大会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1923年中共三大大会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
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中国旧势力盘根错节,反动政治经验丰富,我党理论准备、政治经验、国情了解都不足
1927~1928年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盲目组织工农暴动,急于夺取重要城市以求打开大的局面
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摘编自金冲及《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革命道路的探索”为主题,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2-18更新 | 268次组卷 | 6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3名中共一大代表的基本情况概要

项目概况
接受马克思主义前的思想构成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主义”、“学说”的影响,其中改良主义影响最广,一类是康、梁维新思想的信奉者;另一类主张倡导“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文学革命”、“实用主义”
年龄结构平均年龄为28岁,年龄最小的为19
教育结构具有大学学历的有9人,其中有6人曾留学日本:在国内获得大学学历的4人中。就读于北京大学的有3人;具有中等师范学历的有4人;中学学历的有1
职业结构多为教师、编辑、记者或学生等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人数北京2人、湖南2人、武汉2人、济南2人、上海2人、广州2人、旅日共产党组织的代表1

——摘编自李亮《中共一大代表群体思想结构研究》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9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章的演变

中共一大
1921年的中共一大党纲是一份兼具纲领与章程性质的文件,它确定了党的名称、性质,阐明党的任务和奋斗目标,宣告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诞生,指引党开始探索革命道路。

中共二大至六大
受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影响,中共二大制定了第一部党章,明确提出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三大至五大,没有制定新的党章,但是进行了部分的修订。修订中严格了入党手续,加强党的自身组织建设,重视党支部的作用,明确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1928年,在革命低潮时期制定的六大党章,突出规定无条件服从共产国际的决议,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认识不足,仍然把城市工作放在中心地位。

中共七大
1945年的中共七大党章,是党在共产国际解散后第一次完全独立自主制定的党章,它增加了具有“前提与总则”身份的总纲。党章第一次确定毛泽东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特别强调了党的群众路线,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完善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标志党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成为指导全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

——摘编自蒯正明《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党章历史演变与党的发展》等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解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章的演变历程。(要求:概括阶段特征,分析原因,解释意义;最后阐述总体认识)
2022-07-13更新 | 174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入党为荣

20世纪20年代,知识青年一跃崛起为时代发展的急先锋。而青年学生每以加入中国共产党为荣成为这一时期蔚为独特的社会现象。这其中,许多知识青年是从国民党转入共产党的。

1926年前后,由国民党转入共产党的知识青年,约占共产党员人数的3%。广州作为当时国民党的大本营,从国民党转入共产党的知识青年,占广州中共党员总数的1/7,占知识分子党员的3/4。而且,伴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转入共产党的知识青年越来越多。出现如此流动,与国民党内部组织结构不严密、党部运作低效率,使得"党力"不彰成为一个严重的痼疾有关。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有着严密组织纪律的政党,不仅对知识青年的入党严格慎重,而且以铁的纪律加以约束。其时,共产党要求自己的党员"吃苦的工作我们自己争来做,占小便宜的事情让给他们"。尤其是有"做官倾向"的党员,被斥之为"腐败堕落"的"机会主义倾向",共产党要求"严厉取缔"。这种鲜明反差引发了富有革命热情的知识青年的强烈共鸣。

——摘编自杨东《近代史上"入党为荣"的社会现象回眸》

谈谈你对20世纪20年代知识青年"入党为荣"社会现象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2-03-22更新 | 750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潍坊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