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世纪宋代新儒学是一场儒学复兴运动。这场运动源于各方面思想资源的促成,佛老之学及魏晋玄学等外源因素需消化以外,儒学内部如汉唐经学的思想资源对于新儒学回归经典的创新更有直接关联。中唐思想文化特别是“是经疑传”等经学新风气,推动了唐宋之际“疑经改经”的思潮发生,新儒学通过创造转化汉唐经学知识的固有范式,实现了“经学理学化”的诠释学转向。最终,朱子学建构了一套“四书学”及“家礼学”的新典范,标志着新儒学“经典世界”的全面重建,有力地推动了儒学在哲学、经学及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发展。

——摘编自吴震、金瑞《宋代新儒学与经典世界的重建》

材料二   考其所以蓬勃进步之由,实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了变动,已呈现出资本主义活跃的前期形态,因而反映在思想的争斗上,一方面否定着旧的静止的烦琐的和专制的思想,另一方面则在创造着新的实践的科学的和民主的思想。

——摘编自杨荣国《中国十七世纪思想史》

材料三   五四运动使中国迎来了“社会改造”的时代。在“社会改造”的语境之中,“主义”在高度关注中“崛起”,并成为“社会改造”的根本性问题。于是,时人对于“主义”的认知和解读,皆与“社会改造”紧密联系在一起。正是由于“主义”因“社会改造”而崛起,故而“主义”又与从事改造社会的社团发生联系,并成为引领社团前进方向的根本要件,这又导致社团中关于“主义”的论争,继而使社团因“主义”不同而分化。但“主义”一旦进入中国并置身于“社会改造”话语体系之中,也就具有某种相对的独立性,并出现了“主义”的“本土化”趋向,从而最终促进了作为“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逐步地建立其话语权势。

——摘编自吴汉全《五四时期“社会改造”话语与“主义”的崛起—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新儒学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思想界发生变化的内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时期社会改造的特点,并简析其进步性。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吴承仕(1884—1939),安徽歙县人,晚清状元,著名经学家和教育家。中华民国成立后,吴承仕出任司法部金事,但政治的黑暗令他非常失望。1927年,他毅然弃政从教,出任北平师范大学教授会主席,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九一八事变后,吴承仕积极支持进步学生的抗日救亡活动,创办了《文史》《时代文化》等刊物,宣传抗日救国,抨击国民党一党专政。他对具有进步思想的学生重点培养,其中许多学生后来成为共产党的骨干。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吴承仕发表文章揭露反动派的丑行,在经济上对学生运动予以支持。1936年秋,吴承仕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自觉地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经学和历史。他在中国大学率先开设一批宣传唯物主义的新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1939年吴承仕逝世后,共产党在陕北两次为其举行隆重的追悼会。

——摘编自华强《从“末代状元”到中共地下党员——著名经学家吴承仕的传奇人生》

(1)根据材料,概括吴承仕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吴承仕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品质。
2024-04-09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下学期4月教学质量测评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3 . 1919年5月10日,日本《大阪每日》对当时中国的局势评论道,“一些外国人(美国人)出于自身目的而煽动排日热潮。”导致当时中国局势的真实情况是(       
A.列强在华争夺的加剧B.中国外交失败的刺激
C.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D.帝国主义瓜分的狂潮
2024-03-27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1年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回溯中国共产党从起源、孕育到诞生的整个过程,生动再现20世纪初期的历史大变局,是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主旋律史诗大剧。

材料一   《觉醒年代》第一集,开篇即以旁白的形式交待该剧的历史背景,那是在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第二年,国际国内形势非常紧张,并通过以下几个精心设计的视觉式的隐喻镜头来表现。

镜头一:一个大仰角拍摄的骆驼脚掌几乎覆盖了整个画面,只用这一个镜头就表现出当时中国正处于重重压迫之下,且观众的代入感很强,会产生一种被踩踏的感觉。

镜头二:骆驼进入北京城,用了大量的特写和慢镜头来表现车辙。车辙在剧中是一个带有高度隐喻和象征性的细节逻辑:自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用车同轨框定中国的车辙以来,直到剧中故事发生的时代,中国还在沿用古老的车辙。

镜头三:骆驼商队、老百姓的车、北洋士兵的马队,都要从车辙上踩踏过去,隐喻中国还在固守原来的老路。

——摘编自徐妮娜《浅析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中的隐喻镜头》

材料二   《觉醒年代》在创作上更加贴近受众,以书写青春破题主旋律。该剧以南陈北李为主人公,跟随其人生轨迹,以《新青年》杂志为主线,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思想潮流串联起来,将故事主体聚焦于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身上:不仅有和常人一样喜怒哀乐的陈独秀,还有与工人做朋友的李大钊、以笔杆为利剑的鲁迅以及紧跟先辈脚步、积极寻找救国之路的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年轻受众对这样一群有梦想、有不足、受挫折也不言弃的年轻人更能有共情体验。

——摘编自王悦《〈觉醒年代〉给主旋律影视剧的成功启示》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谈谈你对该电视剧以《觉醒年代》命名的理解。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正确,条理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以降,中国已进入封建社会末世。经过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之后,在接踵而至的战争和外交危机下,封建落后的中国逐渐成为西方列强嘲笑的对象,代之而起的是屡次被打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弱国形象……由于时代主题的变化。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总体目标更加迫切、仁人志士的救亡运动充分构建了近代中国的正面形象,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优秀品质。总体上而言,近代中国国家形象在正反两面因素交织下呈现的主要还是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形象,处于国家形象的“沉沦”时期。

——摘编自江轶《论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变迁与现实构建》

材料二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摆脱了民族压迫, 实现了民族独立。新中国成立后,坚决贯彻独立自主的方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革开放40多年来, 中国经济总量稳居全球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在世界舞台上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的生机活力,呈现出一种“强起来”的国家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出愈来愈高的参与度和活跃度,为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推动世界和平稳定发展,不遗余力地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编自蒋积伟《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形象的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国家形象的特征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中国相比,新中国国家形象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6 . 五四运动后,北京商会召开全体大会,提出以下主张:(一)请各行速开会议,宣示各商号,一律停运日货,私运者议罚;(二)不用日本银行钞票;(三)不阅日报,不登日报广告。同时公决两种抵制日货办法:一是调查,凡日货之名称牌号样式,调查清楚后便不再贩卖;二是陈列,即将日货聚集一处陈列,使人一望而知,不再购买。这些主张(     
A.有助于民族工业发展B.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
C.催生了实业救国思潮D.迟滞了半殖民地步伐
2024-03-12更新 | 121次组卷 | 3卷引用:辽宁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三)历史试题
7 . 下表为1919年部分报刊对五四运动的报道,它们可以反映出五四运动(     

报刊

文章标题

北京《晨报》

山东问题中之学生界行动

北京《每周评论》

山东问题:一周中北京的公民大活动

天津《大公报》

北京学界之大举动

上海《申报》

书业决定“五九”停业

A.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B.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024-03-11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北京市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留学生群体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道路探索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下表所示为近代部分留学生群体情况。

时间概括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1865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建设立船政学堂,后经李鸿章允准,决定派学堂的学生留学英、法,专门学习驾驶和造船。1875~1885年间,清政府陆续派出88名学生赴英法留学。后多数人当教员或到海军服务
20世纪初1901~1906年间,留日学生达万人之众。中国共产党的许多早期领导人,如陈独秀、李
大钊、董必武等,也都是那个时期的留日学生;对社会进步、文学转型起到重要作用的文
化名人,如鲁迅、郭沫若等,也都是那个时代的留日学生
“五四”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一是由于工读主义的推动下,许多青年试图寻求一种具有共产主义色彩的社会实践;二是许多青年认为法国是自由民主的发祥地;三是当时社会文化名流推崇出国留学增长见闻
抗战前后1932~1945年期间,我国又选派了八届赴美公派留学生,九届赴英公派留学生。由于考试极严格,这批学生回国后都成了中国各学科的领军人物,文科如钱钟书,理科如钱学森、钱伟长等

—摘自周棉《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根据中国近代留学情况,以“留学潮与中国近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为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9 . 阅读材料,并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四运动前后,教育救国思想日益活跃,以晏阳初、陶行知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把“除文盲,作新民”、“改造中国社会”等作为理想追求,在全国一些城市建立识字班等教育机构,推广识字运动。20年代中期以后,一些知识分子还尝试通过设立乡村建设试验区,编订出版各类识字教材“送字下乡”,将扫盲教育推向广大农村。由于知识分子依附旧式政权,而其教育理念又多来自欧美社会,这使扫盲识字运动与农民实际需要存在较大距离。再加上运动的试验性质,导致这一时期的乡村扫盲成果比较有限。

——摘编自潘祥辉《“送字下乡”——晚清及民国时期扫盲运动的传播社会学考察》等

材料二   中央苏维埃政府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宣布苏维埃掌管教育事业,要取消一切旧式教育,建立“共产主义教育”。 在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统一领导下,扫盲识字运动从中央到地方开展起来。作为基层单位的各乡苏维埃根据自身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组织形式,有效组织群众识字学文化。苏区群众“随时, 随地, 随人数”互教互学,创新学习方法,全民性地参与扫盲工作。苏区政府还定期巡视,监督识字运动开展。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的扫盲识字运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群众生产生活结合,重塑了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开辟了中国教育史上的新篇章。

——摘编自史全生《中华民国文化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国共产党在扫盲识字教育方面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开展的扫盲识字运动的意义。
2024-03-08更新 | 205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10 . 1920年12月,陈独秀应广东省长陈炯明之邀,由上海来广州出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到1921年9月离穗北上。期间,他在《广东群报》《劳动与妇女》等刊物上,发表了《中国式的无政府主义》《下品的无政府主义》《革命与制度》等40多篇文章、演说词和通讯,对无政府主义进行了全面批判。这(     
A.反映出北洋政府被迫接受新思想B.说明中国共产党注重批判无政府主义
C.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D.为国共的第一次合作指明了基本方向
2024-03-02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份大联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