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新青年》在部分省份和城市销售状况统计表
地区销售状况
湖南全省1919年8月长沙文化书社成立,半年之内销售2000本。此前销行极少。
四川成都1916年底初到成都时只卖了5份,3个月后,销数才超过30份。到1919年下半年,销售顿然改观。
浙江杭州新文化刊物在杭州的集中出现是1919年夏秋以后。
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表中的现象,最合理的是( )
A.南方社会比北方更加保守B.爱国浪潮激发民众关注时事
C.北京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D.《新青年》主流价值发生转变
2 . 巴黎和会中国拒约
1919年1月,北京政府派代表团参加巴黎和会,外交总长陆征祥为团长,顾维钧、王正廷等人为成员。6月28日,中国拒签《凡尔赛条约》。

材料一   和议草约大体应签字,惟山东问题应提出声明。(指在和约内注明中国对山东问题条款不予承认的保留意见,才能签字)

——515日北京政府来电(代表团20日收到)

注:当时北京与巴黎之间发电报需数日才能收到。

材料二   昨英、法两使均称签字加保留事恐办不到,……如不能保留应签字为是。

——520日北京政府来电(代表团24日收到)

材料三   所有(请愿团)各代表等陈请,不能保留即拒绝签字等情,昨亦电达专使(指陆征祥)在案。

——627日《政府对鲁代表呈文之批词》(即北京政府对山东请愿团要求的批示)

材料四   我不愿意再在不公正的条约上签署我的名字,……闭幕会议(指628日《凡尔赛条约》签字仪式)已经结束几小时后,我收到一封完全出乎意料的电报,向我下达不签字的命令,其实我已自行其事地大胆实行了。

——陆征祥于1943年回忆

材料五   电报实际上是指令代表拒绝签字。电报于628日下午到达,我想是三点钟左右,那已在和会最后会议结束之后了。……陆总长本人起初赞同签约,甚至即使不允保留,可能也会赞同签字,但由于中国国内以及巴黎形势的发展,在国内舆论强大压力下,他最后也同意我的意见,反对签字了。

——《顾维钧回忆录》1976

材料六   签约之日,和会事事为我备齐,待我随班签字,当此之时,廷与陆使愤慨万分,而陆使心犹重违北京训令,迟疑未决,经廷一再趣劝速决,二人卒皆严拒不到。

——《王正廷致吴景濂等函》1919811

(1)辨析和考证上述史料,说明中国拒签和约的真正决策者。
(2)简析中国拒签和约的原因。
2024-01-21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伟大觉醒”文物史料展

2019年,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策划举办了“伟大觉醒——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文物史料展”,展览分为三个展厅。

展厅名称展出文物(部分)文物简介
第一展厅“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宋渔父被刺记》记述宋教仁被刺事件的书籍
《南北大战报》报道“二次革命”的报纸
上海民间团体印发的通告揭露“二十一条”,要求抵制日货
《青年杂志》创刊号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日警逮捕留学生纪略》记述1918年留日学生为反对签订中日军事协定而发起的大规模请愿运动的书籍
第二展厅“反帝爱国之大风雷”《五七》日刊北京学生为扩大宣传而自费出版的刊物
《上海学生联合会日刊》191964日发刊,呼吁“唤醒农工商各界,共做救国的事业”
《上海罢市实录》反映五四运动中上海商人罢市的书籍
《卖国贼之二曹汝霖》揭露曹汝霖卖国行为的反面人物传记
《天津中等以上男女学校学生短期停课宣言书》191910月天津民众抗议北洋政府出卖山东主权运动中,周恩来起草的油印通告
第三展厅“开天辟地之大事变”《曙光》《新人》反映五四运动后新思潮涌现、诸多学说流派争鸣的刊物
《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
《马格斯资本论入门》《唯物史观解说》《共产党宣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翻译出版
《共产党》月刊上海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011月创办的半公开性理论刊物
(1)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中的14则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
(2)依据材料和所学,阐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什么要举办这次展览。
(3)选择一个展厅,依据文物和所学,为该展厅撰写一份解说词。
4 . 史料大数据统计拓宽了历史研究视野,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青年》中对民主观念类词汇(含民主、民治、德谟克拉西等)评价倾向频度数据


——摘自金观涛、刘青峰《中国近现代观念起源研究和数据库方法》

材料二


——据杨奎松、董士伟《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统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关于史料大数据统计所反映的社会思潮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811月到1919年年初这段时间是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最兴奋激动的时刻。中国经历了极短暂的历史狂热期,从1918年年初美国总统威尔逊关于处理战后问题的十四点建议(“十四点原则”)传开,到11月停战协议签字达到高潮,直至1919年夏季中国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消息传出来为止,这段时期大众是在“公理战胜”“劳工神圣”(由蔡元培提出)两个口号中度过的。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狂热时期,也是民族大觉醒前的狂热时期。

——摘编自李永昌《觉醒前的狂热——论“公理战胜”和“劳工神圣”两个口号》

材料二   严复曾支持中国加入世界大战,可是欧战结束后,严复彻底幻灭了,认为唯有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才能解救中国和西方。梁启超目睹了战争的可怕影响之后断言:这场欧战近乎消灭了人类文明。他放弃了达尔文主义,认为东方现在可以提供一些西方所没有的价值。

——摘编自朱继军《从国家建构看第一次世界大战——从徐国琦<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一书谈起》

材料三   (一战后)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理与欲的和谐和平衡”,中国文化处在一个高于西方文化的水平上,中国文化当引导西方人走向儒学之路。

——摘编自徐国琦著,马楠、张春田译《何为中国:1919年的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结束前后“公理战胜”和“劳工神圣”口号提出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评价“觉醒前的狂热”。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前后国人对西方文明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024-04-03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五岳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6 . 后蒙与救亡

1919年,北京大学学生邓中夏等发起成立平民教育讲演团。下表是该团在1919年的部分讲演题目。

时间题目
4月3日如何求幸福、勤劳与知识、大家都受教育、赌博之害、做一件事当一件事、勤劳、改良家庭、公德、念书的利益、人生之要素、空气、我和大家的关系

4月4日
国民常识、什么是善、平民教育、妇女教育、家庭制度、信用、迷信、我的慈善事业、什么是我、家庭与社会
4月5日世界的国家、衣食住、国民应尽之责、利己与利他、劝勤
4月27日互相帮助、国家思想、戒烟、交友之益、权利、天赋与人造、平民、判别事情的常识
5月11日青岛问题、自尊、痛失、朝鲜独立、青岛交涉失败的原因、争回青岛、进取、中国现在的形势是怎么样、国民现时应持有之态度
5月18日山东与全国之关系、青岛交涉失败史、国民和民国的关系、青岛关系、我国之将来、欧洲和会与世界和平
5月25日维持国货、国家和我们、国民的责任、李完用与朝鲜、经济侵略之抵御、抵抗强权、争回青岛
6月1日为什么要爱国、民与国的关系、日本的野心和中国救亡的法子、五月四日、亡国之痛及救国之法
11月3日势力是什么造成的、国事真不可谈吗、打破空想“人 ”——人怎么活着

——张学谦《褪色的“崇拜”——五四末期知识青年价值形象的分歧与重构》

从讲演题目变化的角度,以“启蒙与救亡”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4-05-11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7 . [历史——选修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大钊自会说话始,祖父李如珍便教其读《三字经》等。1895年入私塾,熟读《四书》《五经》等典籍,他认为,儒家思想、制度体系、科技发明和中医药学,都是世界文明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珍宝。新文化运动时期,他认为东西方文明一主动一主静,东方文明应吸收西方文明“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同时,东方文明又能使西方文明增添“精神”气质。十月革命爆发后,他提出“俄罗斯无产阶级文明”是世界“第三新文明”,且是拯救世界的法宝,为此他号召“劳工阶级的运动”,号召知识分子去做“开发农村的事”。李大钊根据中国“实境”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讲。

——摘编自袁咏红《李大钊的文化观及其历史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大钊文化观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文化观的历史价值。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人民出版社曾出版15种“马克思全书”、14种“列宁全书”等共计59种书籍,旨在“和海内外同志图谋精神上的团结”。除译介外,以李大钊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也纷纷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理论来宣传。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不满足于“只向知识阶级作‘学理’的宣传”,他们对建立更大范围的“联合”抱以期待。为此,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实践中围绕“劳动”等具体观念,推动建立民众与知识阶层团结一致的阵线。19195月至19205月期间,国内各种报纸上登载俄国革命相关的译介文章约在110篇以上,其中态度客观及报以同情的文章达95篇之多。以《新青年》“俄罗斯研究”栏目为例,虽大多为译作,但内容涉及劳工联合、农业制度、经济政策、教育、妇女解放,文学文艺等众多议题,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

——摘编自蒋含平   汪娜娜

《从“学说”到“思潮”的知识演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19171921)》

材料二

依照刘大年的看法,在近代社会的不同阶段中,帝国主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相互关系、它们的矛盾斗争各有特点。因此,新编写的中国近代史著作要根据历史演变的时间顺序讲述事件;不只讲政治事件,也要讲经济基础、意识形态;不只讲汉族地区的历史,也要讲国内各民族在斗争中与全国的联系和相互关系。刘大年作为亲历抗战全过程的学者,对抗日战争的历史时代作了认真地反思,他认为中国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各阶级、各族人民团结起来进行的中华民族解放战争。刘大年认为,讲过去的事,回答现在的问题,展望未来,是历史科学的基本特点。

——摘编自张海鹏《纪念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刘大年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材料三

“四史”学习教育,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四史”特点与重要性的深刻把握,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艰苦奋斗推动社会主义在中国确立和发展、锐意进取开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守正创新取得新时代十年历史性成就的历史主线和主流,贯穿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党的百年奋斗主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加强开展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活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摘编自刘海军《中国共产党“四史”学习教育的历史溯源、核心要义与目标向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刘大年的主要史学思想。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国共产党“四史”学习教育的当代价值。
2023-09-17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调研考(二)历史试题
9 . 明天的中国,力量源于团结。阅读下表材料信息,完成下列要求。   
叙述出处
1919年五月四日,为阻止巴黎和约的签字,北平的大学生们手举着一张张木牌,拉着长长的横幅,喊出最高亢的声音,摧毁府邸,冲击“敌群”,他们是先锋,激励着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和商人罢市,推动着运动的初步胜利,为历史发展迈出有力一步。孟祥娟《论五四运动中参与主体党醒的逻辑理路》
九一八事变发生、东北沦陷后,有人表示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水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面对日军残忍的杀戮,面对支离破碎的中国社会时,中华儿女强烈的忱患意识和救亡意识纷纷崛起,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救亡图存、共赴国难,“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荆惠兰《全民族抗战视域下中华民族空前觉醒的四重维度探析》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工人们提出“工厂即战场,机器即枪炮”的口号,大批铁路员工、汽车司机和医务人员,志愿来到朝鲜,担负战地勤务和运输工作。各界人民群众一呼百应,捐款总额达55650亿元人民币(旧币),可折合战斗机3710架。对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毛泽东曾总结道: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唐文根《抗美援朝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0 . 戊戌维新以后,中国的自然科学活动蓬勃兴起,并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重要影响;五四时期自然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活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必然组成部分,与当时人文学者的科学启蒙具有同等的价值和意义。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戊戌维新运动促进自然科学的兴起
B.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自然科学发展
C.自然科学同样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
D.自然科学促进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