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乡村建设运动。为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民族自救”,一批知识分子到农村建立实验区,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改善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成百上千的城市知识分子来到农村,或担任民众学校的老师,或指导农民防治病虫害。他们自下而上,努力使中国农民摆脱贫困愚昧,推动农村走向现代化。但作为乡村主体的农民并不太欢迎乡建工作,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开会时有技术人才,有地方、中央政府的人,有教育界的人,但乡村农民的代表几乎没有。抗战开始后,有些乡建工作者辗转至后方,继续其未竟之事业。然而,作为一场大规模社会运动的乡村建设还是结束了。

——摘编自阎明《深入民间: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英国提出了“保护性治理”的乡村振兴理念。为限制城市的“破坏式”扩张,20世纪上半叶,英国政府先后出台《限制带状发展法》《绿带法案》,通过空间规划解决农村土地占用矛盾并促进城乡融合。同时,为应对农产品短缺,英国政府又先后颁布《斯科特报告》与第一部《农业法案》,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城市过度蔓延、支持农业补贴、扶持农业有序发展的规划方案。20世纪中叶之后,随着居民对高质量生活环境的需求日趋强烈,乡村政策制定的目标逐渐转向“乡村生态保护与社区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英国政府努力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与市场化经营,鼓励地方社区和志愿组织积极参与,形成“政府—社区组织—积极分子”合作共治。

——摘编自武小龙《英国乡村振兴的政策框架与实践逻辑》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与20世纪英国乡村建设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英国乡村建设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谈从20世纪中英乡村建设中得到的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费正清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学者构建起“西方中心观”的研究范式,他们普遍认为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归因于外部力量的进入与干涉。而以柯文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取向,即“它国中心观”。1984年,他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中心观”,倡导以中国为出发点,深入且精密地探讨近代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动力与形态结构。

——摘编自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

围绕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对材料中的任一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看法明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4-04-28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3 . 下图反映了1900—1936年中国棉花生产中纱锭的所有权,图示占比变化反映出(     

                       1900—1936年中国棉花生产中纱锭所有权
A.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B.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近代中国纺织企业陷入萧条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
2024-04-26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4 . 江西省寻乌县作为闽赣粤三省交界的重要地区,地理位置十分关键。1930—1933年,毛泽东进行了多次实地调查后指出,在苏维埃革命道路上,必须改造赣南闽西乡村社会中的雇佣关系、宗族关系等社会关系,同时还应当重新塑造乡村社会中权力结构和关系网络。这一调查(     
A.为中华苏维埃政权发展提供行动方向B.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奠定理论基础
C.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提供现实依据D.为赢得反围剿战争胜利奠定群众基础
2024-03-20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33年1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了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训令,严肃查处腐败案件;1934年,建立了审计监督制度,临时中央政府颁布120多部法律、法令,初步建立起具有鲜明阶级性和时代特征的法律体系、这一系列举措(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发展B.提高了工人阶级生活水平
C.加强了人民政权廉政建设D.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024-03-16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一个脉络清晰的精神谱系,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等精神成果,这些精神具有密切相关的同质性,具有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初心和使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升华。同时也包括当代创造的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这一系列伟大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军队的血脉之中。

——改编自张立新《溯源精神谱系研学红船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任选两个精神,构建一个主题并予以阐释。   (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民初,随着汉口镇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武汉与外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武汉棉业贸易格局在外力冲击下开始重塑。早期工业化的推进使武汉地区棉业从生产到销售环节发生了系列变革。

材料二   1920年—1932年中国进口各国棉花情况表

年份国别印度美国日本其他总计

%%%%
192041896460.9340494.916197823.57350510.7688496
1922137006973.71553198.430289516.3295871.61857870
192466926754.31071808.742654134.6284872.31231475
1926152903354.750642418.173396426.3261970.92795618
192898167350.848923025.344773523.2146520.81933290
1930194168155.8114387432.935059110.1450781.33481224
193242601411.5310235183.4889342.41022302.7371952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武汉地区传统、近代棉业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变这种现象的合理对策。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必然是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即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因为有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便创造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我们只需知道中国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不断的,则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且日益发展,便是无疑的了。

—摘编自毛泽东《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1928年10月5日)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围绕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观点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鲜明,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9 . 1934年初,苏维埃中央政府建立了中华商业公司,同福州、厦门、广州等地进行贸易。除建立国营商业外,还大力发展合作社商业,同时在苏维埃政府发令许可条件下,允许商人贸易,废除了封建性的高利贷剥削,没收了当铺,建立了工农银行。这表明当时(     
A.工农民主政权建立并不断发展B.在根据地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经济
C.打破了敌后根据地的经济封锁D.中心工作是发展对外贸易和商业
2024-02-02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据学者考证,国内《毛泽东选集》流传最早、最广的版本是1944年在晋察冀根据地由晋察冀日报社编辑的五卷本选集,下表为各卷主题及主要收录著作。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第一卷国家与革命《新民主主义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第二卷统一战线《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目前阶段的任务》
第三卷战争与军事《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第四卷财政经济《财政问题与经济问题》《论合作社》《组织起来》
第五卷党的建设《反对自由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
A.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实践的产物
B.首部《毛泽东选集》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文章
C.此时出版《毛选》旨在提高解放区军民理论水平
D.《毛选》发行有助于巩固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2024-02-01更新 | 85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