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2021高三下·浙江·专题练习
1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探讨中国向何处去这个大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开始显示出威力。在十月革命的强烈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1918年起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并于“五四”之后以异常迅猛之势形成高潮。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相继在各大城市组成,一个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活跃于各地论坛。舆论界表现出来的热情,正是反映出马克思主义适应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马克思主义在先进的中国人的心目中,已经不再仅仅是被当作西方社会主义的一种新奇流派来看待,而是被作为能够使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受到热切欢迎。

——选编自《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二   八七会议后,怎样夺取武装斗争的胜利,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便成为摆在党面前的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必须首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在条件成熟时夺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这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是在党领导人民的集体奋斗中开辟出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1)解读材料一,指出材料中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五四”之后形成“高潮”的表现,分析归纳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简述它对各地起义武装所起的作用。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概括“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开辟的意义。
2021-08-16更新 | 113次组卷 | 3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浙江专用)-考点21-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须是认得个仁,又将身体验之,方真个知得这担子重,真个是难。世间有两种:有一种全不知者,固全无摸索处;又有一种知得仁之道如此大,而不肯以身任之者。今自家全不曾担者,如何知得他重与不重。所以学不贵徒说,须要实去验而行之,方知。”
----朱熹《朱子语类卷三十五》
材料二 
革命之建设所以无成,而破坏之后国事更因之以日非也。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与革命初衷大相违背者,……然而吾党之士,于革命宗旨、革命方略亦难免有信仰不笃、奉行不力之咎也,而其所以然者,非尽关乎功成利达而移心,实多思想错误而懈志。
此思想之错误为何?即“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之说也。此说始于傅说对武丁之言,由是数千来深于中国之人心,已成牢不可破矣。故予之建设计划,一一皆为此说所打消也。
……国民!国民!完成何心?不能乎?不行乎?不知乎?吾知其非不能也,不行也;亦非不行也,不知也。倘能知之,则建设事业亦不过如反掌折枝耳。
               ----孙中山《建国方略》自序(民国七年十二月)
材料三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所谓“生活、实践底观点,应该是认识论底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理由就在这个地方。
               ----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7月)
⑴据材料分别概括朱熹、孙中山、毛泽东关于知行关系的主要观点。
⑵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知行学说提出的原因。此后,孙中山在“知”的方面有了怎样的发展?
⑶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知行学说提出的背景。此后八年间,毛泽东是如何“行”的?
⑷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毛泽东与朱熹提出的知行学说在出发点上的差异。
2016-11-21更新 | 9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浙江省绍兴一中分校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征的胜利是在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的,它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顽强的生命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的胜利,是一曲响彻云霄、震撼神州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凯歌。长征中红军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

——摘引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     只有自信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引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会议名称,并简述长征胜利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归纳21世纪以来中国在海洋技术方面所取得的尖端科技成就。伴随着现代科技进步,5G全媒体时代也随之到来,概述全媒体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
2022-12-15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一模)历史试题
4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曾经历了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到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转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对来说,在中共中央机关管辖范围内以外活动的毛泽东和朱德,没有受党内斗争的影响。他们在江西和湖南腹地,开展独立的、相对来说不太正统的活动,组织农民和创建根据地。他们采取了游击战术,发动了“平均主义”的土地革命,将重新划分的土地一视同仁地分配给富裕和贫穷的农民。他们在不依靠共产国际或驻上海党领导人之帮助或指导的情况下,发展了一块自给自足的根据地。中共中央政治局从来没有真正赞成根据地的活动,而莫斯科也仅仅是因为中共中央领导的其他所有起义均告失败才勉强容忍它而已。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新四军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建立了多个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19411942年),由于日军的残酷“扫荡”,加上国民党的包围封锁和严重的自然灾害,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局面。八路军和新四军由50万人减少到近40万人。根据地人口由1亿减少到5000万以下。财政经济十分困难。在敌后抗战处于严重困难时期,中共中央制定了克服困难、坚持抗战的各项政策或措施,不仅渡过了困难,而且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主根据地。

——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1919—1949,上册)》(第四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江西和湖南腹地”开展的主要革命实践活动,并结合所学,写出“发展了一块自给自足的根据地”的名称,说明因此而开辟出的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的根据地名称,概述1941—1942年中共中央为“克服困难、坚持抗战”而制定的“政策或措施”,请归纳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始终坚持的路线及发挥的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面对近代“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社会各阶级从不同角度尝试挽救危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企业分布图》(部分)



(1)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阶级当权人物推行的一场“新政”。材料一所示企业反映了“新政”的哪一目标?结合所学,简述这场“新政”对近代中国的积极意义。

材料二   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又指出: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2)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同盟会纲领中的具体体现。结合所学,说明在“孙中山开始的”这次革命中“民权主义”思想取得了怎样的实践成果?

材料三   毛泽东果断阻止了他们硬是要把已经为数不多的队伍往大城市的火坑里扔的固执做法。他……把愿意跟他走的人带进山里。毛泽东当时肯定没有意识到他这个决断对中国未来的特殊意义。可是他实实在在地这样做了。产生这个想法也不是偶然的灵机一动。一个月前的决定举行武装起义的著名的“八七”会议上,他就别具一格地谈到其他与会者没有怎么想到的话题:我现在担任土匪工作,土匪问题是非常大的问题,我们要搞土地革命,就要设法领导他们,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弟兄。搞湖南暴动,如果失败了,也不要去广东,而应该上山。

——陈晋《文人毛泽东》


(3)在材料三文本中,作者对毛泽东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历史进程作了生动形象的描写。请归纳材料三反映出的中共从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到创建红色政权期间的重大史事,并将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填入下表中的相应空格内。
序号史事序号史事
1南昌起义5
26创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37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4毛泽东率军上井冈山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李大钊起了主要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和团的机关报又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建党初期,党和团的机关报始终坚持着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如《工人周刊》明确指出其是“工人阶级第一份自己的新刊物”。这一时期的报刊在议论文的基础上,创造性运用了随笔、小说、诗歌、笑话等形式。各个刊物还特别讲究用群众身边发生的事实说话,并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比如《劳动界》专门设置《本埠劳动界》栏目关注上海的工人运动情况,持续报道重大的罢工事件。

——摘编自马雅成《中共建党初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分析》

材料二   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是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武装斗争的伟大尝试,它在开始时也是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的,在暴动遭到严重挫折时,毛泽东能够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92710月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在实践中开始闯出一条与农民相结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摘编自黄允升、唐宝林等《红色档案:毛泽东与中共早期领导人》

材料三   193410月面对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中央红军被迫战略转移,长征途中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国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折……遵义会议后,党中央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政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左”倾路线在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都被逐渐地克服了。

——摘自《中国共产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0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五四运动以后至建党前,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概括建党初期党和团的机关报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特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探索出的革命道路名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意义。
2024-02-08更新 | 68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大革命失败后,全党为寻找中国革命新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严肃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第一、在国民党问题上,党中央在国共合作的国民党中始终没有当“主人”的思想;第二、在农民问题上,党中央不支持农民革命;第三、在军事问题上,“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毛泽东强调“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党“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摘编自《百年党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战争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1945 年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强调“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1955年万隆会议隆重举行,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提取材料一图片相关信息,指出图中局面形成的时间阶段。结合所学,概括推动图中局面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在此次“紧急会议”中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简述该会议后中国共产党为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进行的艰苦探索。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析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2023-12-07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土地一直是亿万农民最关心的核心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八七会议中,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他响亮地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个重要论断。毛泽东的高明之处在于把武装斗争与农民运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真正明白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的思想。

——刘启春《历史的选择:中共早期领导人纪实》

材料二

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共各根据地的土改政策开始向彻底分田的方向变化,对地主不再给予照顾,并开始触动富农的土地,但各地土改的政策与方法未尽一致,迫切需要有统一的政策指导。19477月至9月,中共中央工委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有各根据地代表参加的全国土地会议,913日,通过了《》,明确提出以彻底平分土地为原则,提出没收地主土地,不分男女老幼,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同时分配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废除土改前的一切债务。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共中央在八七会议上确定的革命方针。简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贯彻这一方针的。
(2)请写出材料二空格处的文件名称。根据材料二,概括该文件实施的背景。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有封建地主、豪绅、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无论自己经营或出租,一概无任何代价地实行没收。被没收来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雇农、苦力、劳动贫民,均不分男女,同样有分配土地的权利。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材料二   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会召开会议,讨论中共中央西北局提出的《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草案》。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生了重大分歧,党外民主人士李鼎铭首先发言,有一些中间人士政府委员赞同他的意见,但与会多数政府委员不同意其意见,纷纷发言,坚持尽力维护佃租农民和借债人的权益。经过民主协商,文件吸收了李鼎铭等人的意见,并顺利颁布实施。

——摘编自李维汉《回忆与研究》等

材料三   新中国建立以后,为解决“解放农村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的问题,新生的人民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这场运动从根本上解决了导致近代中国农村衰落的封建土地制度问题,此后则通过农业合作化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在取消农业税、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等一系列政策方针的加持下,农村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钱宁《从摆脱贫困到乡村振兴》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中的土地政策。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颁布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上的制度探索并分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建立后指导土地改革的法律,并分析该法律实施的意义。列举改革开放后国家为农村发展采取的政策。
2024-02-0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选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

(三)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

……

(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引自《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等

材料二   大革命失败后,全党为寻找中国革命新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19278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严肃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第一、在国民党问题上,党中央在国共合作的国民党中始终没有当“主人”的思想;第二、在农民问题上,党中央不支持农民革命;第三、在军事问题上,“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毛泽东强调“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党“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摘编自《百年党史》

材料三   党的二十八年是一个长时期,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这就是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这是值得庆祝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胜利,因为这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革命引向胜利,一条根本性的经验就是,必须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正是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述“国民革命运动”的主要成果。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在此次“紧急会议”中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简述该会议后中国共产党为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进行的艰苦探索。
(3)根据材料三,总结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的经验。结合所学,概述“人民的胜利”的伟大意义。
2023-11-09更新 | 304次组卷 | 8卷引用:浙江省衢州、丽水、湖州三地市2024高三一模(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