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年11月至1934年5月,广东农村经济调查团对广东38个县152个村村户中的自耕农、佃农和雇农户数进行统计,具体如表所示。

县数调查村数村户总数农户数
自耕农佃农雇农总计
38个152个24776户6840户12013户2144户20997户
38个县各类农户数占农户总数的比例32.6%57.2%10.2%-
38个县农户总数占村户总数的比例84.7%

——摘编自陈翰笙主编《广东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材料二   在上海郊区宝山,因菜圃获利比农地要丰厚,县城内外以种菜为业者甚多。20年代初,穆湘瑶和葛敬中在上海杨思乡创办东大蔬菜农场,资本2万元,租用土地180余亩,共有雇工40余人。20年代中后期又出现创办鸡场的热潮,此外还有鸭场,每年产鸭数万只,专供上海各菜馆之用。

——据《民国上海县志》等整理

材料三   1934年,学术界围绕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展开论战。甲方的意见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农村已经占优势,今日中国的农村问题已经是一个资本问题。乙方的意见认为中国的农村还停留在半封建的阶段,今日中国农村最重要的问题还是一个铲除封建秩序的土地问题。

——摘编自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编《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当地农村经济状况。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乙双方所持观点共同的理论基础。评估材料一和材料二对研讨材料三所述争论的价值。
2023-04-28更新 | 350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前期的财政政策,沿袭明代的“起运”“存留”制度,但由于解决“非常时期”财政困难,多次削减地方“存留”经费,保证“起运”中央的财政经费。总体上,实行量入为出的定额化税收政策,财政收入和支出都有较为固定的数额和程式,收支相抵,略有盈余。……(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军费额骤增以及赔款支出、外债偿付和开办新政,清朝财政日益困窘。迫于形势,清政府谕令各地方大员“权其轻重缓急,设法筹措,期于库款、地方两有裨益”,逐渐形成了“就地筹饷”政策。各种名目的税捐由地方官员自行决定,除了传统的举办捐纳、发行内债等外,开征了米捐、酒捐、烟捐、茶捐等新的税捐,商业税比例大为增加。这一系列措施影响下,逐渐形成了“量出制入”的财政范式,具有近代意义的“地方财政”渐次形成。但也导致了税捐的乱征、财政的外销以及中央集权的削弱。

——摘编自陈锋《财政与国家治理:清代非常时期财政政策的调整与更张》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央集权财政体制逐步瓦解。1913年,北洋政府拟划分方案,田赋、盐税、关税、常关税、统捐、厘金等大宗税种归国家税,田赋附加税、地捐、商税、牲畜税等小税种归地方税。1928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划分国家收入地方收入标准案”,将盐税、海关税及内地税、常关税、烟酒税、厘金等划为国家税,将田赋、契税、牙税、当税、屠宰税等划为地方税。近代中国,在引进西方国家的印花税、营业税等现代税制之初,往往放弃官征制而采用传统的包征制或代征制。1928年11月13日,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呈文行政院、立法院及财政部指出:“包商乃为恶制,彼既以本求利,何所不用其极。于是而商民种种纠纷,种种痛苦,随以俱来矣。应通令全国,永远革除。”1931年2月召开的北方财政会议决议废止包征制:“从前所有包纳捐税,无论属之国家,属之地方,应一律取消,改归官家直接征收。”20世纪30年代,占国民经济30%多的工商业承担了85%以上的税收;占国民经济60%多的农业所承担的税收不足15%。

——摘编自柯伟明《民国时期税收制度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清政府财政政策的主要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国税收制度改革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财政政策与税收政策的认识。
2023-04-10更新 | 14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3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朝,设有监察之官“啬夫”。战国时期,李悝的《法经·杂律》为惩治滥用职权等职官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自魏晋始,御史台脱离少府而成为完全独立的监察机构。唐代,尚书省左右仆射兼掌对御吏的监察。我国古代监察官员的选拔与任用,其标准大致包括品德、学识和经验三方面。如宋朝规定:“非曾经两任县令,不得除(授予)监察御史。”明朝谏官的职能由六科给事中取代,监察六部官员。清雍正年间,清廷取消了六科给事中执掌的封驳权,“以六科内升外转,始隶都察院”,都察院的监察职能进一步加强。清政府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台规》。至此,我国古代监察系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严密。

——摘编自张国安《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监察院是颇具特色的独立监察机关,它直接源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的政制实验田里,基于中国传统的独立监察制度和源自西方的议会监察制度互相竞争。经过民国初年的探索与南京国民政府“训政时期”监察院的实践,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将美国式的参议院制度与中国传统监察制瘦融于一炉,使得监察院无议会之名却有议会之实。这样中西合璧的制度探索受到很多批评,但无论如何,监察院制度的弊端并不构成废除独立监察制度的理由,源自中国传统的独立监察制度至今仍有重大价值。

——摘编自聂鑫《中西之间的民国监察院》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反腐败斗争形势的不断高涨,我国监察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由试点到全国推行,提高了监察机关的地位和独立性,实现了监察的无死角、全覆盖,整合了监察资源,形成了强大的反腐败合力,这是我国反腐败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一次重大变革。

——摘编自李凌云《新中国监察制度七十年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征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制度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我国加强监察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2023-04-01更新 | 361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农村经济之衰落,中国共产党主张先“用革命手段推翻旧政权”,再开展乡村建设。党的领导人和党员骨干深入农村组织农民协会、领导农民运动。1932年4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颁布《关于合作社暂行组织条例》,推进苏区农民合作社快速发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土地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更趋理性和成熟。战争条件下的乡村建设,不仅保障了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军民给养,取得了抗击侵略和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而且为新中国党在农村基本制度的创立和农业农村全面复兴奠定了重要基础。

材料二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乡村建设,至1978年我国农田水利事业建设和水利基础建设投资达到760多亿元,打机井230万眼,灌溉面积达7亿亩。以农田水利为重心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效果。1983年,中央指导人民公社体制改革沿“实行政社分设”的方向推进。到1985年春,“全国5.6万个人民公社、镇,改建为9.2万多个乡(镇)人民政府,取消了原有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建立了82万多个村民委员会”。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基层治理的“乡政村治”格局正式形成。自党的十六大开始,面对“三农”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党和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景新《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的历史脉络和阶段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进行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乡村建设的意义。
2023-03-25更新 | 144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恩格斯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作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而两大发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文中指出:“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反杜林论》

材料二:在列宁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俄国曾经出现过许多共产主义小组。其中,一个名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问道,马克思提出的与大工业、工人阶级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

材料三:根据列宁的观点,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能够在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它也可以在一个不很发达国家开始,然后再影响其他国家,最终在全世界得以传播。                                                          

——(美)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材料四: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与发展形式方面,有极可注意的特点,如“革命不可能有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发展形势”,而是“各省农民此起彼落的武装暴动”。

——瞿秋白(1927年12月)


(1)材料一中“不成熟的理论”指什么?根据上述结论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列宁和马克思的主张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宁革命主张的主要依据。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俄两国分别选择了什么样的革命道路?简要说明两国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6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统计表

广东区北方区上海区湖南区
工人42.68%63.7%84.32%46.9%
农民30.14%2.4%14.4%
知识分子及其他27.4%33.8%15.3%11.75%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04页

材料二1926年2月到3月间,共产国际对中国问题的决议案指出:“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基本问题乃是农民问题。”陈独秀认为:“我们万分不应该把许多革命的工人和农民关在门外,使这些革命分子没有机会得到党的直接训练,而排徊歧路,以致走到别的党里去。”20世纪30年代,中共建立的苏区都是在农村,广大农民也就成为革命力量的主要构成,这也就意味着中共的组织基础自然也在农村。无论是中共地方党组织还是红军中的党组织,党员发展对象主要还是农民,中共党员结构也就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共由原先工人占主体的党,逐渐转变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党。

——摘编自终德元、王欢《国民革命时期与中华苏维埃革命时期中共党员结构对比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26年中国共产党党员结构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党员结构演变成“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党”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体育开始逐步传入我国。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出于强兵的作用,主动接触和引进西方军事体操,创办军事学堂,开设体操课程。维新派人物谭嗣同认为西方诸国的强大在喜动,而中国的落后在于好静,倡导引进西方体育,以体育兴国强民。1903年,清政府推行以日式兵操为主的体育课程,近代体育课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北洋政府正式将体操科改名为体育科,打破了兵操就是体育的观念,体育课程分为田径、球类等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颁布了中国第一部体育法《国民体育法》,设立了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举办了四届全国运动会,参加了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摘编自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史》

材料二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要把发展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

——习近平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展体育运动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国的反动阶级及其外国的主子们长期盘踞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使得城市中的反动势力十分强大。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使得城市中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虽然市民比较普遍,但生产和经营基本都以家庭为主,思想极其狭隘。革命要想发展,必需重视对落后的农村的改造,必需充分团结好农民阶级。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材料二   19781988年,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1990年代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1982年,规模最大的10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年上升为17.04%。大城市和沿海城市逐渐主导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摘编自殷江滨、李郇《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分析及开辟的革命道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人口流动的原因,并概括其阶段性特点。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共的指导下,中央苏区政府确定了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基本任务:经济建设必须围绕战争这个中心任务,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苏区的农工商业,以保障战争和后方建设与生活的需要。在具体的发展关系问题上,将农业生产放在经济建设的第一位,有计划地恢复发展工业,以达到先自给后出口的目的发展贸易活动,促进商品流通主张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与私营经济同时进行等。

材料二   抗战初期中共在农村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主要表现是“轻徭薄赋”的政策,根据地除了征收少量的救国公粮外,废除其他一切苛捐杂税。同时,边区政府也采取了比较积极的经济政策,加强了对农村经济常规性的管理,注意春耕、秋收等管理工作。1941年5月1日,边区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提出了符合边区实际情况的经济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实行春耕秋收的群众动员,解决贫苦农民耕牛、农具、肥料、种子困难……奖励外来移民”“在土地已经分配区域,保证一切取得土地的农民之私有土地制,在土地未经分配区域,保证地主土地所有权和债主的债权,惟须减低佃农租额及债务利息,佃农则向地主缴纳一定的租额,债务人须向债主缴纳一定的利息,政府对租佃关系及债务关系加以合理的调整”“发展工业生产与商业流通,奖励私人企业,保护私有财产,欢迎外地投资,实行自由贸易,反对垄断统治,同时发展人民的合作事业,扶助手工业的发展”“实行合理的税收制度,居民中除极贫者应须免税外,均须按照财产等第或所得多寡,实施程度不同的累进税制,使大多数人民均能负担抗日经费。同时健全财政机构,调整金融关系,维护法币,巩固边币,以利经济之发展与财政之充裕。”这些政策大部分形成了法律法规,变成政府行为以保护各种经济政策的实施。

——以上均改编自张宪文、张玉法主编《中华民国专题史》第7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区经济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抗日根据地经济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022-11-27更新 | 16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1月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10 . 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大事记(部分)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7年8月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了南昌起义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1936年12月经过中共的努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材料二近日,中央宣传部梳理了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有: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照金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南泥湾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老区精神……这些精神,集中彰显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彰显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

——摘自新华网2021年9月29日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中提到的各个重大事件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战精神”的含义,并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2022-11-20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