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下表为1920——1936年中国部分工业部门产量变化数据,表明这一时期(     
时间电力工业煤炭工业生铁
1920年772百万千瓦14.2百万公吨436815吨30000吨
1936年1724百万千瓦26.2百万公吨958683吨556347吨
增长率9.4%7%9%40%
A.南京国民政府积极发展经济B.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比例调整成效显著D.全国基本统一促进了经济恢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从20世纪20年代起,各地美术学校陆续设立“国画课”“国画科(系)”。1927年,在音乐家刘天华主持下,国乐改进社成立。1931年7月,中华医药联合会更名为中华国医学会。1931年底至1932年初,京戏大师齐如山参与创建国尉学会。这些现象反映了(     
A.国人文化自觉意识增强B.国民政府注重科教文化
C.传统文化紧跟时代潮流D.知识精英探索国家出路
3 . 1929年,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决定实施保甲运动。以下是湖北恩施某地保甲规约部分内容:

本保居民,应遵守下列各项,违者,按轻重处罚!

一、各户门牌,应悬挂整齐,户口异动,应随时报请登记。

二、凡年十八岁以上,四十五岁以下之壮丁,一律加入壮丁队组织,担任守岗放哨,输送等责任。

三、如遇匪警,或水火风灾,各壮丁须听施放信炮齐集,受保甲长号令,尽力施救。

四、建筑碉堡,修补道路,须尽力输将,勿得推诿。

五、保甲经费,须遵章缴纳,账目由保甲公布。

……


当时保甲制度“盛行”的历史背景是(       
A.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B.工农武装割据的蓬勃发展
C.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入侵D.土地改革运动的全面展开
2023-02-1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2022-2023学年高一2月调考历史试题
4 . 【边疆治理】

材料一   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jī mí)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开始注意边疆问题。民国时期提出,所谓边疆有三种含义,即地理边疆、政治边疆和文化边疆。国民党中央和民国政府提出,要团结各民族形成一个大中华民族,共同建设统一的中华民国。这改变了古代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的民族观,国民政府为维护国家的主权与国防的安全,开始重视边疆的开发和建设。尤其是自东北事件发生以来,一日而蹙地千里,国人视线所集,益觉边远省区建设之急切与重要。国民政府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达到国家政治的一体化。

——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


(1)根据材料一,归纳元朝在边疆地区采取的统治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边疆治理变化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时期,封建帝制被废除,民族平等被写入约法和宪法,推动了边疆民族观的进步。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措施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

——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等

材料二   19415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   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51023日,中央在关于内蒙工作方针的指示中指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这一方针指导下,19475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民国时期在边疆治理上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2023-02-06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拿破仑战争期间,纸币与黄金的兑换停止,英格兰银行在事实上承担了发行货币的职责,英格兰银行券成为法定货币。1797年通过的《银行限制法》规定,战争结束的6个月后恢复纸币与黄金的自由兑换。但战争持续了十几年,英镑从1809年开始明显贬值,但英格兰银行表示,只要贸易需要银行券,增发银行券就是合法的政策。战争结束后,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已经发行了很多,如果按照之前的兑换率,英格兰银行会遭受巨大损失。英格兰银行的董事们为此向财政大臣提交了抗议书。经过一系列斗争,议会1816年通过的金本位制的法案,终于在1821年开始执行。英格兰银行通过减少银行券发行,增加黄金储备,经过两年的通货紧缩,使银行券恢复到了票面价值,金本位制度最终建立起来。

——摘编自孙兴杰《英镑与金本位制》

材料二   1927年至1937年被称作中华民国的“黄金十年”。“黄金十年”里,上海成为金融中心,是资本自由来去、疯狂逐利的天堂。大量白银从其他各省流向上海,充裕的资金被投向政府公债、租界的房地产和外国公司的股票债券。与此同时,农村金融却长期不振,农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1935年币制改革前,中国一直实行银本位制,以白银为通货,经济发展易受制于世界银价的波动。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唯一一个银本位国家,各国纷纷运银来华换取黄金,导致从1929年年底开始,国内出现了“金贵银贱”的局面。到1932年,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相继放弃金本位制,尤其是美国自1934年起大规模收购白银,世界银价上涨,使中国的农业和制造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都丧失了竞争力。“黄金十年”内先后发生的白银价格的暴跌和暴涨,均对近代中国经济社会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袁陆仪《白银风潮与农村衰落—南京国民政府“黄金十年”的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金本位制得以确立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金十年”里的银价波动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023-02-04更新 | 65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治管理在19世纪下半期,分三个阶段迅速发展起来。最初的推动出现于19世纪中期的叛乱期间,当时地方名流组织了民团,并承担税收和其他通常由官吏行使的地方权力。第二个推动出自叛乱后重建的需要。承担救济与重建的主要责任的地方人士,把他们在教育和福利方面的活动扩大到官府外的管理中属于地方民政结构主要部分的领域。这些活动的经费,主要来自捐赠,即名流和企业的捐助,以及官吏不能完全控制的商业税款。扩展的最后阶段开始于90年代中期,当时有功名者和绅董开始在教育和工业方面从事自强活动。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

材料二    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县组织法》。1929年,国民党党代会通过的决议强调“今后必须矫正从前重省轻县之传统观念”,“凡省内之国家行政,悉受中央指挥;凡地方自治与建设,悉归各县办理;省只为县自治之监督”,要求“制定县组织法及县自治法,并以行使直接民权之知识与方法,训练全国人民”。《县组织法》规定,县政府“于省政府指挥监督之下,处理全县行政,监督地方自治事务”。县政府不是代表本县民众的利益,而是代表上级政府意志。关于县政府的职权,规定“受省政府之指挥执行中央及省委办事项”。1934年,国民党通过了《修正县自治法及其实行法要点》,将“联保连坐”式的“保甲制度”推行至全国。国民党地方自治没有产生任何实效,其乡村改造计划最终失败。

——摘编自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近代前期中国地方自治管理发展的条件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的主要特征。
2023-01-2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近代中国农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5-1927)这一时期的全国农业仍然是传统的封建性个体农业。商业性农业虽然明显扩大,但产品仍以家庭自给为主,市场交换为辅;农业雇佣劳动和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经营地主、富农经济虽有发展,但基本依靠家庭劳力的个体小农经营仍占绝对统治地位。至于农业生产力,依然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仅局部有所发展。从全国范围看,无论农业生产条件、生产结构、单位面积产量还是农业生产技术、劳动生产率,都无突破性进展。诚然,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东北、内蒙古个别地区的土地开发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某些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个别地区或单位对生产工具、作物品种、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改良,少量农业机器、化学肥料的进口和使用,农业教育的举办和国外近代农业科学知识的传播等。但这些发展变化是局部的和个别的,对当时农业生产和全国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

材料二1927-1937年间,由于历史的积累,全国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呈现继续恶化态势。1932年全国农业恐慌大爆发,最终导致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破产。1935年农村经济开始复苏,但直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仍未恢复到农业恐慌前的水平。因为自然灾害频繁而损失惨重,农业收成不稳,土地产量起伏波动,但均低于“常年”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在下降,既大大低于清代前期的水平,也比20世纪20年代减少了将近一成。所有这些,都无法证明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农业生产有重大发展。

——刘克祥《1927-1937年农业生产与收成、产量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后至民国前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农业生产衰退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田赋历来为中央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但是民国以后的北洋政府时期地方各省田赋截留日益严重,南京国民政府对此采取了承认现实的政策。1927年中央财政会议通过“国地收支标准案”,明令田赋划归地方。田赋划归地方的理论根据是孙中山《建国大纲》的规划:“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皆为地方之所有,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由于中国沿海及江南等经济富庶之地大都落入了日军之手,这就使得国民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关税、盐税、统税)锐减。1941年4月,国民政府决定:下半年起将各省田赋收归中央管辖。

——摘编自齐海鹏《中国财政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税一直是按照地亩的常年产量来征收的。1950年,农业税占当时财政收入的39%,1979年,这一比例降至5.5%,到2004年,更是降到不足1%。从2004年开始,中央决定免征除烟叶税外的农业特产税,同时进行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工作。2005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农业税的取消,给亿万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又一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摘编自刘涵《简读中国农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京国民政府将田赋划归地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改革农业税的背景,并归纳其历史意义。
2023-01-11更新 | 197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荆荆宜仙2023届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至1937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已成功构筑起一条贯穿大半个中国的公路交通网,共有京闽桂、京黔滇、京川藏等干线21条,支线15条,总里程接近12万公里,较之1927年之前增长了一倍有余。由此推断此时期(     
A.国民政府发展重心转移至中西部B.国民政府为打击中共殚精竭虑
C.交通建设严重依赖战时经济体制D.国民政府已有一定的抗战准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