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中国近代的民意调查】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民意调查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初。此时,民国肇建,代议制政体确立,国家效法彼岸,以“民有、民享、民治”相标榜,民心民意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有研究者曾罗列近代中国较有影响的62次民调。兹将这些民调略作分类统计,以窥占比(见下图)。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民调涵盖面甚广,举凡国内政治、中外关系、思想文化、社会民生、市场物价、学生生活等,均囊括其中。


——杨天宏《近代中国的民调主旨与问卷设计分析》

材料二   毛泽东农村调查的实践与文本(1927-1933年)

调查本件调查概况文本名称与成文时间
1927年1月4日-2月3日在湖南湘潭、银田、韶山、湘乡、横山、醴陵做社会调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
《中国佃农生活举例》1927年3月
1930年10月在兴国县调查《兴国调查》1931年1月
1930年11月参加赣西行委扩大会议与江西省行委扩大会议时听取的报告记录《赣西南土地分配情形》1931年1月
1933年2月在瑞金县叶坪召开座谈会《怎样分析阶级》1933年6月(根据王观澜报告修订)

1945年,中国共产党最终把调查研究作为纠正党内“左”倾错误的重要方法,与贯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路线和作风”结合起来,并写入第一份自我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之中。调查研究作为全党共识性制度化方法被以决议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组织和党员个体的行动规范。

——摘编百许江、王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的制度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民意调查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调查研究的影响。
2023-07-09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黄石市、鄂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2 . 【基础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乡里组织,是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以达到直接或间接控制基层社会的目的,是“下县的皇权”。广泛存在于基层社会的宗族组织(族权)与地方势力(绅权),以及各类民间社会组织,填补了传统国家因受政治资源限制而留下的权力空白,在构建地方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社会权力网络实际运作中,政权、族权、绅权相互联结、互相交融、彼此配合,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不断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机制,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稳固而难以瓦解。

——摘编自杨国安《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

材料二   民国时期县下设区进行管理,区逐渐成为县下常设的政区,区下设置的类型不一的组织则类似于以前的保甲管理制度,乡族与近代社团等社会力量并存,华南地区的农民协会、上海的工会以及各地的商会(团)、城镇的自治会(社),使多数人参与协调和解决纠纷、矛盾和冲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各种类型的法律更加细化,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也开始出现配套的法律.

——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民国时期基层治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023-06-04更新 | 270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历史试题
3 . [新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土地政策]

材料   土地高度集中是在近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下存在的一种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到南京国民党政府建立时,这种土地高度集中的趋势非但未能遏制,反而逐渐加深。国民党在执政中试图改变这种土地高度集中的社会现象,出台了土地法令和《细农保护法草案》,提出“佃农缴纳租项等,不得超过所租地收获量的百分之四十”。中国共产党也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和法令,并不断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适时进行调整。两党政策制定的基本出发点都是“平均地权”,旨在实现“耕者有其田”,但两党的土地政策所取得的成效有很大的不同。

——摘编自廖光珍《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土地政策的比较)

根据材料,围绕“国共两党的土地政策”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4 . 1928年,《中美关税条约》签订。随后,意大利、英国、法国也与中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但这些条约都规定“对于一切关税问题及事项,此缔约国在彼缔约国领土内享受之待遇,不得次于任何他国享受之待遇”。据此可知(       
A.国民政府外交新形象由此确立B.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C.中国实现关税自主仍存在障碍D.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瓦解
5 . [银行与近代经济]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商品流速激增,贸易范围扩大,货币需求旺盛,加之白银外流,铜价上涨,以致货币供给严重不足。咸丰三年(1853年),清政府颁行上谕推行官票,要求各省开铸大钱,发行宝钞,但效果不明显,不仅未能解决“钱荒",反而搅乱了银钱市场。在币制改革的进程中,清季社会各界均认识到中央银行建设的重要性。度子事变使清政府遭受重大打击,被迫于次年进行变革。1904年,户部银行开始筹建,第二年正式开业。1908年,清政府将其增资改组为“大清银行”,同时颁行《大清银行则例》,由大清银行垄断货币发行,赋予其经理国库之权,法定其“政府的银行”职责。

——摘编自郑成林、钟钦武《晚清中央银行体制的形塑》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在币制与钞券发行、银行与金融管制、外汇管理等诸多方面,制定颁布了100多个法律法规。1927—1936年,中国新设华资银行达128家,绝大部分属于商办银行,但政府银行一中央、中国、交通和中国农民四家银行在资产和市场业务方面都占据有明显优势。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这一举措既化解了国际市场汇率波动对中国财政金融的损害,同时推进了政府银行之间的合作并确立起在金融业的主导地位。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筹建中央银行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银行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023-05-12更新 | 222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题
6 . 1937年3月,上海银行业同业公会联合准备委员会经理朱博泉感叹道:“回顾过去一年发生的事件,可以说每一件都使我们有理由说经济状况开始表现出明确的复苏迹象。中日关系的紧张等政治困难对金融活动的影响,在上海金融市场的水面上仅仅泛起了一阵涟漪,这主要是因为(     
A.国际金融秩序相对稳定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C.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D.日本尚未实行经济掠夺
2023-05-09更新 | 315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届高考历史预测密卷(二)历史试题【 新高考湖北地区专用 】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主张人口众多以富国强兵,以增加社会财富,以承续后嗣,一直是中国社会人口观的主流。民国初期国事衰败,“人满之患”的弊端日渐暴露。《东方杂志》从创刊之初便积极刊登人口研究文章。据统计,涉及人口研究各个领域的文章多达111篇,涉及人口理论9篇,强调生育控制者41篇,人口调查15篇。文章作者群体庞大,既有专门的人口学者陈长蘅、潘光旦、孙本文、乔启明,又有气象学家竺可桢、农业学家彭家元、历史学家张荫麟。这些学者运用西方马尔萨斯人口论和社会调查的方法,反对人口增殖的传统人口观,试图通过人口品质提高、优生手段达到民富国强的目标;又在人口数据、理论框架、调查方法等方面激烈论辩。

——岳靖芝《民国时期的中国人口研究——基于<东方杂志>学界同仁论说的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人口呈现阶段性特征,人口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变化。50年代经济建设中“深深感受到不是人口太多,而是人手不足。”彼时“人多力量大”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加上受苏联鼓励人口增长的影响较深,党和政府对生育行为进行嘉奖,全国迎来了第一次生育高峰。60年代我国人口总量达7.2亿,国务院首次提出计划生育。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依然无法满足人口众多所带来的粮食紧缺、受教育率低、就业率低等一系列隐患,庞大的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目标产生激烈冲突。国家明确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21世纪后,我国又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年轻劳动力短缺等问题,2016年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高和荣《建立中国自己的人口学理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方杂志》人口研究文章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后新中国人口政策演变的主要内容。
2023-05-01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四)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31年5月蒋介石拟定交通建设五年计划,规定到1937年完成85000公里铁路建设任务。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铁道法”,制订了“国营铁道于不损主权及利权范围内得借外资”的原则。1934年又公布了公营铁道条例和民营铁路条例,鼓励省办、民营商办铁路。1932年12月全国经济委员会成立公路处,并修筑了豫、皖、苏、鄂、赣、浙、湘七省联络公路,到1934年完成路线约13676公里。这些措施(     
A.强化了南京国民政府政治统一B.推动了近代交通的布局合理化
C.实现了近代铁路修筑的自主权D.适应了国防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9 . 下图是原载于1934年5月23日《红色中华》的漫画《国民党1934年度统税图》。该漫画反映出当时(       
A.民族工业的生存环境恶劣B.官僚资本利用金融手段搜刮民财
C.国民政府为内战开辟财源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加重财政负担
2023-03-25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3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伴随着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也开始了抗争与探索的历程。汉阳铁厂就是这种抗争和探索的产物,一部汉阳铁厂的发展史,就是近代中国发展的缩影。

汉阳铁厂历史沿革(创办到衰败(1890-1949))

时间

事件

1890年

官办阶段

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汉阳铁厂在龟山脚下动工兴建。

1892年

汉阳兵工厂动工建设。

1893年-1894年

汉阳铁厂和汉阳兵工厂建成投产。

1895年-1911年

官督商办

开始招商承办,与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成立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

1911年

完全商办

辛亥革命(清王朝被推翻),军阀混战促进钢铁和兵工产业。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铁厂发展并扩建。

1919年

财政亏损,开始停产。

1924年

全面停产。

1937年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汉阳铁厂西迁重庆,国民政府将未能带走的部分炸毁。

1938年

日本接管

日本接管汉冶萍公司,包括汉阳铁厂。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所有制性质方面概括汉阳铁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阶段所有制性质变化的原因。
2023-03-23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