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2年11月,上海《东方杂志》编辑部发起了一次“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征稿活动。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来稿数量众多。1933年1月,《东方杂志》“新年特号”选择了100余人的稿件进行了刊发。(下表为部分刊发稿件表达的“中国梦”)

银行家幸乃器推翻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为中华民族发展扫清障碍
大学教授何思敬未来的中国将属于工农劳苦大众的同盟
公务员盛止戈梦想中的中国要“执国际之牛耳,解除世界弱小民族的病苦”
作家谢冰莹我梦见一个“没有侵略,没有剥削,没有战争和屠杀”的大同世界

材料二   1949-1956年《人民日报》关于国家话语高频核心词词频统计(部分)

词汇年份
19491950195119521953195419551956
频数频数频数频数频数频数频数频数
人民7435599342958198759973170895676980559297
民主2309018897146201161013792162181452515969
和平1506727107213822910819738239952234316405
注:据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戴录1949-1956年间《人民日报》发表的138687篇文章全部统计而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方杂志》选择刊发表中“国家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9-1956年段的高频核心词成因。
2023-07-28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知识分子的家国梦

材料一   1932年11月,《东方杂志》发出征稿信:“在一九三三年的新年,让我们大家来做回好梦”。众多文化精英表达了他们对于未来中国的梦想。

○中国自五四运动后,全国苏醒了些, ……未来的中国,或者经过一番苦难危险,执东方的牛耳,为世界的新兴国,那时无论海内外的同胞都得享受平等的幸福,同时替世界弱小民族求解放。

——兆楚英(教育家)

○自从世界恐慌日趋严重 ……使中国民族明白地见到,非革命无以图存。革命的目标不单是要推翻帝国主义,而且同时要推翻帝国主义的虎张。革命成功的日子,就是全世界弱小民族解放和帝国主义整个崩溃的日子。

——章乃器(经济学家)

○我梦想着未来的中国,政府不守无抵抗主义,也不向国际联盟求救。

——彭芳草(杂志撰述员)

○世界第二次大战已到了一触即发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便是中国翻身自强之时。大战 将促起了中国的自觉,促成了中国的团结一致。

——徐伯璞(山东正谊中学教员)

材料二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


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3 . 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决议提出:“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宣告,把自己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分子,苏维埃愿意给予以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富农的财产不没收,富农的土地,除封建剥削之部分外,不问自耕的与雇人耕的,均不没收。”在此,中共主张
A.促成国共合作,推翻北洋军阀统治B.进行土地革命,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C.联合不同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D.加强民主建设,巩固抗日根据地
2022-03-14更新 | 1832次组卷 | 40卷引用:山东省青岛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剥夺了一切剥削阶级的参政权力;1935年瓦窑堡会议则决定给予富农和民族资产阶级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这一变化
A.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适应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需求
C.反映了近代中国阶级结构的变化D.表明国共关系从对峙走向了缓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有关日军入侵中国南京的报道节选

12月18日12月17日,日军举行南京入城仪式。《东京日日新闻》稿件的标题是《烛照青史,南京入城仪式》《战绩显赫的各部队,肃然整列,松井大将威风堂堂阅兵》《气贯长虹的巨幅画卷》等。这些都刊登在12月18日的晚报上。其报道中写道:
是《君之代》,是国歌《君之代》,是在敌人首都回响的《君之代》。在《君之代》的演奏中冉冉上升的日本国旗,熠熠生辉的日本国旗,日本国旗升起仪式开始了。有哪儿的太阳旗能比这一天这一刻的太阳旗更有意义呢?
12月19日《敌人的遗弃尸体八九万(南京攻城的战果)》报道说:“上海军队发布消息:一、在南京攻城中,敌人遗弃的尸体数量不下八九万,俘虏数千。

——据【日】前坂俊之《太平洋战争与日本新闻》整理

材料二   1937年12月日军士兵有关日军入侵中国南京的战地日记节选

目黑福治日军第十三师团山炮兵第十九联队第三大队的士兵12月17日晴南京城外上午9时从宿营地出发,参加具有历史意义的盛大的司令官南京入城仪式。下午5时,前去执行枪杀一万三千名敌军俘虏的任务。两天时间,山田部队枪杀了近两万人。好像所有部队都把俘虏枪杀了。
12月18日晴听说聚集在南京城外的部队约有十个师团。休整。下午5时,枪杀了约一万三千名俘虏。
远藤高明日军第十三师团第六十五联队第八中队少尉军官12月17日晴早上7时,派出九名士兵去幕府山顶担任警戒。为了参加南京入城仪式,我联队派部队代表第十三师团参加。上午8时我和小队的十名士兵一起出发,由和平门进城。……晚上,为了处决剩下的一万多名俘虏,派出了五名士兵。
12月18日凌晨1时,由于对俘虏的处决不彻底,仍有活着的人,上级命令我们出动,参与清理。……从下午2时到晚上7时30分,为了清理一万多具尸体,小队出动了25名士兵。

——据【日】小野贤二、藤原章、本多胜一《记录了南京大屠杀的皇军士兵们》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日军士兵战地日记和《东京日日新闻》对中国军队伤亡的记述有何差异?你认为哪一记述更接近于历史事实?说明理由。
6 . 1932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布:“不反对与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重新订立完全平等的条约。在苏维埃区域内,这些国家的人民有经营工商业的自由,”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不再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和日本帝国主义相提并论。这反映出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中国与各国建立了平等的关系
C.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
D.中共已不存在左倾错误
2019-05-11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毛泽东曾致函傅作义:“先生北方领袖,爱国宁肯后人?保卫绥远,保卫西北,保卫华北,先生之责,亦红军及全国人民之责也。今之大计,退则亡,抗则存;自相煎则亡,举国奋战则存。”符合该函件思想的是
A.国共合作,推翻北洋军阀
B.团结一致,抵御外敌侵略
C.灵活作战,坚持敌后抗战
D.接受改编,和平解放北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