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近代某年,由于近百所大学停闭或迁移,为稳定大学正常运作,减少考生奔波,教育部改各校单独招生为全国统一大学入学考试,只在重庆、成都、昆明设立招考分处。此变化反映出(     
A.清末学堂教育改革成果显著B.国民革命军从珠江流域开始北伐
C.一二·九学生运动席卷全国D.抗战时期教育事业的艰难与调整
2024-01-23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变局·转型

材料一   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刊行于1848年,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他介绍欧洲人“长于制器,金木之工,精巧不可思议……造舟尤极奥妙,篷索器具,无一不精”。叙述南洋、印度等地时,平球地他详细叙述了这些地方沦为西方列强殖民地的过程,意在起到自警警人的作用。1866年,总理衙门主持重刻《瀛寰志略》作为京师同文馆的教科书。徐继畬出任“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增开西方近代自然科学、 国际公法、经济学、历史学等课程。此后三十余年间,此书不断被翻刻,成为进步知识分子寻求“自强之路”的必选书目。



                  《瀛寰志略》插图

材料二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1898年,光绪皇帝“明定国是”诏书宣布:   “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梁启超随后起草《京师大学堂章程》,强调大学堂必须“中西并重,观其会通,无得偏废”。到1899年,至少新开办学堂104所,分布于17省。1901年,清政府下令“所有书院,于省城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至1905年, 学生人数从 1902年的6912人猛增到258876人。是年,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制。

材料三   中国话剧的早期发展状况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热浪、外国戏剧作品的译介极大地鼓舞了有志之士积极从事创作,话剧文学空前繁荣。胡适的话剧《终身大事》中,女主人公“孩儿终身大事,孩儿应该自己决断”的呼声响彻云霄。三十年代,曹禺的话剧《雷雨》更是取得轰动性的效果。此剧描写了封建没落家庭及其众生相,与都市中“各阶层小市民发生关联,从老妪到少女,都在替这群不幸的孩子们流泪”。
三四十年代,抗日题材的话剧逐渐增多,有章泯的《东北之家》、田汉的《扫射》、许幸之的《最后一课》等。其中《放下你的鞭子》一剧,描写东北沦陷后一位老汉带着女儿流亡卖唱为生。父女俩涕泪交流地诉说了日军入侵、家乡沦亡、自己流离失所无以为生的悲惨遭遇。观众看完后群情激奋,爆发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吼声。此剧还曾赴美演出,受到了罗斯福总统的赞誉。

(1)阅读材料一,概述徐继畬在向西方学习方面作出的贡献。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清末教育的发展变化。
(3)阅读材料三,给两段材料分别拟定主题,任选其中一个说明其产生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2024-01-22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体育观念

材料一   1932年政府声明,中国派出代表团参加奥运会的宗旨包括

1)打破日本利用奥运会将傀儡政权合法化的阴谋。

2)有一个中国人参赛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30年代“体育救国”的口号响彻全国。

材料二   1954年周恩来在一次国务院会议上说:“运动不只是为了个人的身体健康,而且是为了保卫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政治任务。”50年代,清华大学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

材料三   1980年,中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打造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新口号。1981年至1986年,中国女排创下“五连冠”。“学习女排、振兴中华”,全社会掀起一股学习中国女排的热潮。

2001年新华社在社论中高呼:“申办奥运会的竞争,实际上是一场综合国力、经济潜力、科技实力、文化魅力的竞争,是一场国家形象和民族地位的竞争。”

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评析近代以来体育观念的历史变迁。
2024-01-20更新 | 124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023·福建·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抗战爆发后,中国文艺界大量采用街头剧、朗诵诗、相声、快板、秧歌、标语等形式进行抗日宣传和动员。据此可知,这种宣传和动员(       
A.以知识分子群体为对象B.以激发民族精神为导向
C.以传统文艺形式为载体D.以占领舆论高地为目标
2023-11-28更新 | 1986次组卷 | 17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3(北京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3·浙江绍兴·一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关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时局,有学者评述说:“尽管局势发展中还有跌宕起伏,但国内政治问题中心的一环——停止内战——已经实现,国共重新合作的大局已定,历史的潮流已不可逆转地向着实行团结抗战的阶段过渡了。”该学者评述的是(     
A.国联的国际共管方案B.北平学生的一二·九运动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D.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的发表
2023-11-13更新 | 293次组卷 | 3卷引用:黄金卷06-【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北京专用)
2023·山西吕梁·一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新华社报道,327日下午,马英九率团抵达上海,并赴南京。中共中央台办、上海市委有关负责人到机场迎接。报道称,马英九此次来大陆祭祖、参访,并带领台湾青年学生前来交流,将到访南京、武汉、长沙、重庆、上海等地。马英九此次来大陆祭祖、参访引发了人们对国共两党关系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的广泛关注。下面为各个时期作战示意图,这些作战示意图中蕴含着国共两党关系走向的信息。


图1                                                         图2


图3                                                            图4


根据各个时期的作战示意图提供的信息,围绕“国共两党的关系的走向”从整体或者局部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3-11-12更新 | 99次组卷 | 2卷引用:黄金卷03-【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北京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毛泽东在某次大会上发表演讲:“有些同志以为我们的红帽子戴了十年,今天又戴三民主义帽子,就表示老不愿意……但如果旧帽子换上了新内容,那事情就变化了,不是不可戴的,反而变为可戴的了。”毛泽东的这一论述,旨在(     
A.号召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B.结束“左”倾错误的统治
C.团结一切力量应对时局变化D.实现和平建国的政治目标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1936年成立的东北抗日联军官兵的构成,除汉族外还有满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等;1939年,马鸿宾所率81军取得绥西抗战的首次大捷,其中马鸿宾的军兵训练班培养的回汉青年军官和士兵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说明(     
A.国共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B.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C.中华民族的团结推动了抗日战争走向胜利
D.中国在东北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的抗日活动
2023-05-28更新 | 379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图文材料,《抗争》创刊号在当时(     
   
A.支持国联“全体一致”原则B.反对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
C.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声援频淞沪会战保卫上海
2023-05-08更新 | 518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023·山东济南·一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叶秋海棠”

清末民初之际,学部所编《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中对中国版图的想象有这样的描述:“我国地形,如秋海棠叶。出渤海,如叶之茎;西至葱岭,如叶之尖;各省及藩属,合为全叶。”中华民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新地理》中,延续了“一叶秋海棠”这一意象。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民国政府推动下,除了教科书之外,“秋海棠”也开始广泛出现于报纸杂志等公共媒介中,并广为民众所接受。

“桑叶”与“蚕食”

“桑叶”是民国时期另一种对中国版图的想象。1922年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新法地理教科书》中这样描述:“全部地形好像横铺着的一个大桑叶;再巧不过,中国本是蚕丝的发源的地方”。到30年代救亡话语体系将中国版图抽象为“桑叶”,将日本版图抽象为“蚕”。1938年,在题为《我们不怕鲸吞!我们只怕蚕食!》的抗战漫画中,所显示的桑叶被蚕食掉的中国版图的部分,与当时日军所占领的中国国土的形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抗战期间的教材中,无论国民政府还是边区政府都存在着将中国版图比喻为“桑叶”的做法。

“雄鸡一唱天下白”

新中国成立后,一种新的中国版图想象应运而生,人们开始将中国版图比喻为“雄鸡”。据《人民日报》1952413日的报道:“西安的少先队员曾指着中国版图的模型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庞焕洲说,‘咱们祖国真像一只美丽的大雄鸡’”。而这一宣传极大推动了对这一认知的传播。此外,旧有海棠叶地图中难以突出台湾的地位,而雄鸡地图中,将台湾视为雄鸡迈出去的一只脚。这一解释被成功运用于政治解释之中,并成为大陆与台湾关系建构中的重要一环。

——摘编自徐鹏《秋海棠、桑叶、雄鸡与中国》

依据材料信息,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阐释。(要求:主题准确完整,史实运用合理,语言逻辑清晰。)
2023-03-26更新 | 623次组卷 | 1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主观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