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 . 如图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时绘制的一张示意图,并且在图下标注了各阶段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事件,在时间点D至E之间他列举了以下几个事件,错误的是(     
A.反对“二十一条”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第一次世界大战D.“华北自治运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下面示意图表明当时中国人民面对的形势是(       
A.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B.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C.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D.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
4 . 如图是某时期的“中日攻防示意图”(局部)。对该图所反映史事陈述正确的是
A.日本步步进逼,蓄意发动“华北事变”B.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C.八路军成功设伏,取得平型关大捷D.李宗仁率军血战,围歼日军一万余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观察下面知识结构示意图,按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处应填入的是
A.伪满洲国建立B.七七事变C.百团大战D.一二·九运动
6 . 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实践中开辟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8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1年前)

图9早期共产主义小组分布图
材料二

图10: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为了达到全国一致抗日的目的,愿意作出如下四项保证:“(一)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二)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三)在特区政府区域内实行普选的彻底的民主制度;(四)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

——《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1937年2月10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爱国知识分子对中国出路的探索。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的革命实践。
(2)材料三的内容引发部分党员干部的争议。如果你是领导干部,将如何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
2021-01-21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图1 1937年清明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                                图2 1939年成吉思汗陵西迁示意图

1939年,绥远形势告急,国民政府应蒙古族上层爱国人士的请求,派大员率军与蒙旗各界代表,共同迁陵。途径延安时,毛泽东敬献了花圈,边区政府秘书长恭读了祭文,祭祀之后,延安各界人士瞻仰了成吉思汗灵枢。成陵西迁,阅时教月,历地千里,各城镇乡民,宁断隔夜之炊,亦踊跃宰牲献醴,祭奠我中华民族英雄——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英灵,人人舒张民族正气,个个藐视倭奴气焰。(据陈琳《成吉思汗陵西迁始末》等)


结合时代特征,解读以上材料所揭示的历史信息。
2019-10-27更新 | 23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九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历史试题
8 .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右侧示意图)

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6年)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