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地图测绘与战争局势]

材料一   甲午战争爆发后,日军参谋本部乘机将大量专业人员派往东北和台湾,由此拉开了近代日本专业盗测中国的序幕。日俄战争后,参谋本部统一了测绘中国的比例尺,要求实地测绘十万分之一中国兵要地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日军在扩大盗测范围的同时,开始在中国大陆长期部署专业测绘人员。1913年,参谋本部解散临时测图部,留下16个测绘员,隶属于华北驻屯军司令部,组成土地调查班,标志着日本在华正式设立了永久性日常盗测机构。从九一八事变前日军在华盗测过程看,其顺序先是台湾、东北,接着是内蒙、山东、东南沿海、华北,再为华东、华中、华南,然后又回到东北。

——摘编自许金生《盗测中国:近代日本在华秘密测量史概述》

材料二   全面抗战时期,出于独立军事作战与根据地发展建设之需要,中共在华北的地图绘制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如由八路军总部测图室调查制印的辽县、黎城、襄垣、武乡四县的分幅路线图,不仅标有四县的聚落户数,还将日军在“扫荡”过程中烧毁的房屋占比精确到每一个村落。1944年绘制的《太原敌军军事设备图》等17幅平面图,均系军区情报侦察人员实地调查密测并编绘成图,可以清晰呈现出日军驻城及矿区、飞机场等军事设置布局。县图是现存数量最多的行政区划图,图上直观呈现了县、区政府驻地、县界、区界、辖村详情等信息。

——摘编自白如镜《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在华北的地图绘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华盗测的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日本盗测行为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北绘制地图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总之,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国共两党的合作是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的有条件的合作。它的破裂是诸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它与国共两党在土地问题上的分歧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关系。从土地问题这一角度来看,两党指导思想不同是合作破裂的根本原因;两党不能求同存异,照顾合作的性质和要求是合作破裂的主要原因;而两党土地问题上的分歧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则是合作破裂的直接原因。

——摘编自吴九占、孟凤英《土地问题上的分歧与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破裂》

材料二   第二次国共合作对于中国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作为中国共产党上级组织的共产国际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共产国际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形势调整了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方针,力倡中国共产党放弃苏维埃旗帜,转而举起民主共和国的旗帜,与国民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共产国际时时提醒中国共产党要保持党的独立性,同时又要求中国共产党不惜代价维护这个统一战线不致破裂,这些指示和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保持统一战线的长期存在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摘编自徐玉凤《共产国际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维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在土地问题上的根本分歧以及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
2024-05-2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高考热点核心卷(三)历史试题(新高考Ⅱ卷)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1924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发表声明,表示“苏联在道义上、精神上、感情上完全同情中国,并愿作一切必要的帮助”。当日军沿中东铁路北上扩大侵略时,苏联政府向日本政府提出强烈抗议,表示:“日本侵犯中东铁路权利时,苏联在相当范围内不得不采取防止手段。”由于苏联的警告,日本暂时停止了沿中东铁路北侵的计划。东北部分抗日义勇军于1932年冬被迫退入苏联境内时,受到苏联政府的热情接待。后来,苏联政府严词拒绝了日本方面提出的“引渡”义勇军将领的无理要求。但是,为了自身安全,苏联竭力避免同帝国主义国家发生激烈的正面冲突,在具体外交政策上采取了中立主义的立场,这使其对中国的支持显得软弱无力。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态度和政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苏联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态度和政策。
2024-03-27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卷(五)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919日,中共满洲省委召开常委紧急会议,会议讨论了应对事变的措施并发表了《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发出东北地区组建武装抗日力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号召。1933126日,中共发表《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要求全党在东北的反日斗争中要竭尽全力,利用一切有可能的机会组成全民族的反帝统一战线。“一·二六指示”后,中共满洲省委开辟磐石、汤原、吉东、哈埠近郊等群众基础好、敌人力量薄弱的偏僻山区为抗日根据地,“发动民众建立或巩固当地的抗日政权”。19377月全面抗战开始以后,共产国际发出号召,“国际工人运动以及一切民主和平的力量,有必要和责任用全力援助中国民族的斗争”。在中共努力下,苏联对日态度发生转变,开始支持东北地区中共抗日,打下了合作抗日的政治基础。

——摘编自祁玉红《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抗战中历史作用刍议》

材料二   1945年,美国负责中国事务的高级官员杜姆怀特提交的一份备忘录曾谈到了美国对华政策;为了保卫国家利益和安全,美国的政策应该是继续支持中国国民党,继续给予它一切所需要的援助,最重要的是,向它提供一切必需的援助以恢复一切失去的领土,尤其是东北。与此同时,尽管苏联已经同国民党政府签订了条约,但还是尽可能给予了中国共产党有限的帮助。苏军还将营口、葫芦岛以及一些机场交给中国共产党武装接管,严防国民党军从海上或通过空降进入东北。还承诺如果国民党军在1115日苏军正式撤退前敢进入东北,苏军将协助中国共产党武装打击国民党军队。

——摘编自候选杰、于耀洲《抗战胜利后三国四方关于东北之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抗战中的重要活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胜利后苏联和美国在中国东北问题上的主张,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美苏在东北问题上的做法。
2024-02-05更新 | 8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卢沟桥事变后,蔡元培在他的日记中对中日战事的最新进展多有记载,经常转载媒体报道,以“我军”之称与日军针锋相对。如713日记,大井村日军于12日晚向距北平市广安门约5华里的财神庙进攻,“我军还击,日军退去”。714日记,上午1时日军集结兵力千余向南苑猛攻,“我军御敌于大红门”。

竺可桢对中日战事进展的记录更为详细。如88日,“尚要谈抵抗,则惟有焦土政策,即是用昔年江西共产党人方法来对付日本人,否则不如不唱高调,与日本人言和为是”;819日,“适又警报,倭寇来犯”;1224日,“今日《东南日报》载……北平则汤尔和已就伪教育部长。如陶本军阀走狗,尚可原谅,汤则素称教育界稳健人物,何以认贼作父耶?”

身在北平的顾颉刚坚主抗日。715日,他联合20余人致电宋哲元,“劝其抵抗”。718日,得知“日人开欲捕者之名单,顾颉刚列首数名,似有不能不走之势”。721日,他离开北平,走上逃亡之路。731日,“平津皆失陷矣!……国土又经大块分裂,将何以光复之?宋氏误国之罪,万死不足以蔽其辜矣”。

著名学者吴宓也同样密切关注中日战况。712日,“昨夜闻炮声。宓个人无所忧惧……每经事变,乃深感且痛恨宓之无德无才,既未尽职国家,亦有负诸友好之人也”!831日,“宓闻中国战事不利,南口、张家口均于数日前失守,心中甚为悲忧也”!

——摘编自李金铮、邓红《从五部日记看卢沟桥事变后中国主流知识精英之反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蔡元培、竺可桢、顾颉刚、吴宓对卢沟桥事变的反应。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四人的反应进行整体评价。
2024-02-0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三)历史试题
2023·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金毓黻(1887—1962年),辽宁省辽阳市人,我国近代史学家、文献学家,东北史学的主要拓荒者和奠基人。金毓黻六岁进入本乡私塾,1907年毕业于辽阳启化高等小学,次年考入省立奉天中学堂,1913年入北京大学国文系,1916年毕业后回东北。九一八事变后为日寇所捕,经人斡旋得释。他在文学、史学、古文字、金石及考古方面广泛涉猎。从1922年起,金毓黻即致力于乡邦舆地故实之学,他在《东北通史》引言中说:“不佞世居辽东,基于忧乡之心,研究东北文献,积有岁年。”他又说:“今日有一奇异之现象,即研究东北史之重心,不在吾国,而在日本。其搜材之富,立说之繁,著书之多,亦足令人惊叹。”他几十年如一日,砚田笔耕,凡足迹所能至,不惮跋涉山川,狎犯霜露以赴之。他搜求至勤,研讨亦深,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了大量有关东北史的专著和文献汇编。在这一时期,他还为《志林》《东北》《边疆研究》《东北集刊》等杂志撰写了大量的文章,用史实来驳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的谬论。

——摘编自郭君《东北文献学家金毓黻》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金毓黻致力于研究东北地方史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毓黻作为史学家所具有的优秀品质。
2023-12-0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信息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是中国长城史的开端。长城不仅能够抵御外敌入侵、维护政治稳定,也保障着边疆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与长城相配套的关城、城堡,是平时进出长城的通道,为长城周边地区民众提供了聚集交流的通道,发挥着文化对话与交流的纽带作用。在华夏族影响下,游牧民族的农业成分不断增加;他们的游牧技术、冶铸青铜技术等也深刻影响着华夏族。

——摘编自刘争艳《时空视野下的春秋战国长城》

材料二   到清代,长城的军事功能日趋弱化。1645年,清政府在张家口和古北口设章京,并要求“尔等驻防之地,凡外藩各蒙古来贸易者,俱令驻于边口,照常贸易,毋得阻抑”。1693年,清政府又规定:“喜峰口、独石口、张家口、杀虎口驿站……今每路各设专官,凡蒙古往来事件,应专委办理,以归画一。”1744年,清政府鼓励陕西榆林和延安地区土地相对贫瘠的人民到漠南蒙古耕种谋生,其他地区纷纷效仿。随着内地人民逐渐居住耕种,其“与蒙古错杂而处,历年既久,村落相望,遂与内地郡邑无异”。

——摘编自邓涛《长城是清代民族融合的纽带》

材料三

1935年抗日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广为传唱,其中那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更是极大激发了各界民众的爱国热情。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的提议。
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决定。
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2017年9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

——摘编自刘小兰《〈义勇军进行曲〉:从抗战最强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长城功能的变化及其发挥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长城极大激发国人爱国热情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从确立《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到颁布《国歌法》的历史意义。
2023-08-14更新 | 283次组卷 | 5卷引用: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预测卷(一)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冯仲云(19081968年)东北抗联著名将领,他在清华大学就读时,受大革命的影响,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并加入中共。1930年到哈尔滨从事秘密的地下党组织工作。九一八事变后,第一时间到木兰等地进行反日宣传,促进了当地的抗日救亡运动。他始终秉承党对东北抗联的指导,宣传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坚持党中央为东北抗联制定的路线政策。在东北抗战期间,组建了汤原反日游击队、领导了哈东地区和北满地区的抗日斗争等。他还总结东北抗日游击战的经验,向党组织提交了《关于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半年来工作报告》等。抗战胜利后冯仲云写成第一部记述东北抗日联军艰苦抗战历史的书籍——《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首次提出14年抗战的概念,这为研究东北抗联历史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张宇琪《抗日战争时期的冯仲云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冯仲云参加东北抗日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冯仲云的历史贡献。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申报》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它从1872年至1949年前后历时77年,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1912年史量才接手后,以独立之精神、无偏无党、服务社会为办报思想核心,深受百姓欢迎。九一八事变后,《中报》由之前的中立立场转为倾向民主进步,批评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和内战政策,发表宋庆龄国民党不再是一个革命集团的重要宣言。1932年为反对国民党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立主抗日救亡,连续发袁3篇《剩匪与造匪》的重要评论,激烈批评国民党的相关政策,引发国民党当局的不满,被禁止邮逸,史量才被特务暗杀。

——摘编自代安娜《<申报>教育新闻的内容、特点与作用研究》


请根据材料和中国近代1912-1949年的相关知识,以《申报》记者身份,任选一则时事要闻,自拟标题撰稿并加以评论。(要求:主题鲜明,史实充分,评论需有理有据。)
2022-01-21更新 | 581次组卷 | 8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际联盟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为实现这一宗旨提出会员国应尽的主要义务与职责。如盟约规定会员国应当共同保证反对侵略战争威胁;如果发生争端,应将争端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并对破坏盟约而进行战争的国家采取经济、军事、政治上的制裁。……代表大会和行政院的决议需全体大会一致通过才能成立。

材料二   1931年9月18日,九一事变爆发。东北军不战而退,仅三个月东北三省全部被日军占领。

9月23日,国联理事会决议:劝告中日双方退兵。

1932年2月13日,英国代表李顿勋爵率领的国际联盟调查团由美国旧金山出发来华。

10月2日,《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在南京、东京、日内瓦同时发表。报告书承认“九一八”为日方“预定精密计划”所造成,但认为满洲问题的解决,必须“遵守现行多方面的条约”“承认日本在满洲利益”“国际共管东三省”、设立“自治政府”。

10月3日,国联当局对报告书表示满意,认为法律事实两者均能兼顾。

——摘编自《远东反战会议大事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联对日本侵华的态度。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国联对侵略行为制约不力的原因。
2021-03-17更新 | 151次组卷 | 2卷引用:湘豫名校2021届高三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