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们问我,为什么会有西安事变,我只能这么说,我相信中国一定要统一,要枪口对外,不要再打内战了。这是我的一贯信仰,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都是如此,谈不上什么后悔不后悔。

——摘编自【美】唐德刚《张学良世纪传奇》

材料二   张学良的行动……有损于中国人民抗日统一战线力量的团结,并助长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必须坚决主张在以下基础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改组政府,吸收抗日运动的若干代表……停止执行消灭红军的政策,并在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中与红军实行合作。

——《共产国际致电中共中央》(19361219日)

材料三   主张南京与西安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以达到推动南京走向进一步抗日的立场,揭破日寇及亲日派利用拥蒋的号召,发动内战的阴谋。

——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的任务的指示》(19361219日)


(1)上述材料反映出哪些共同的历史事实?
(2)根据材料二、三,对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在关于西安事变认知上的异同做出合理的解释。
2022-05-27更新 | 457次组卷 | 8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申报》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它从1872年至1949年前后历时77年,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1912年史量才接手后,以独立之精神、无偏无党、服务社会为办报思想核心,深受百姓欢迎。九一八事变后,《中报》由之前的中立立场转为倾向民主进步,批评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和内战政策,发表宋庆龄国民党不再是一个革命集团的重要宣言。1932年为反对国民党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立主抗日救亡,连续发袁3篇《剩匪与造匪》的重要评论,激烈批评国民党的相关政策,引发国民党当局的不满,被禁止邮逸,史量才被特务暗杀。

——摘编自代安娜《<申报>教育新闻的内容、特点与作用研究》


请根据材料和中国近代1912-1949年的相关知识,以《申报》记者身份,任选一则时事要闻,自拟标题撰稿并加以评论。(要求:主题鲜明,史实充分,评论需有理有据。)
2022-01-21更新 | 581次组卷 | 8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03(山东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袁世凯继承历代修史惯例,于1914年开设清史馆,馆中执笔者多数是清朝遗老,他们对清末革命运动或不予记载或视为乱臣贼子,且自民国以后只用干支纪年,1927年至1928年,经张作霖拨款,《清史稿》陆续刊印。1930年,国民政府宣布禁止销售《清史稿》。

——摘编自王钟翰《清史稿说略》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学界围绕《清史稿》展开讨论。1931年,孟森批评《清史稿》缺漏“建州卫”,指出清朝先世为建州卫,与明朝存在附属关系。力图历史地论证东三省的归属。1934年,容庚认为历代史书多有舛误,国民政府却唯独禁售《清史稿》,即使与古代专制朝廷相比,也是缺乏度量的。

——摘编自周海建《南京国民政府对<清史稿>的审查及其社会因应》

材料三   20世纪,有部分研究中国历史的日本、美国学者先后提出元、清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与以往汉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存在本质属性上的差异。这在中国史学界引发轩然大波,质疑之声四起。2002年,为了编写一部体现时代精神的大型清史,国家决定成立清史编纂委员会,集全国清史学界之力,开启新编《清史》工程,全书计划3000万字,共计92卷。

——摘编自王俊义《郭影秋与清史研究和清史编纂》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对《清史稿》的不同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所持态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的角度分别对孟森和容庚的观点进行解释。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1世纪新编《清史》的意义。
2023-03-29更新 | 464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禹城市华奥私立学校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检测(三)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叶秋海棠”

清末民初之际,学部所编《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中对中国版图的想象有这样的描述:“我国地形,如秋海棠叶。出渤海,如叶之茎;西至葱岭,如叶之尖;各省及藩属,合为全叶。”中华民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新地理》中,延续了“一叶秋海棠”这一意象。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民国政府推动下,除了教科书之外,“秋海棠”也开始广泛出现于报纸杂志等公共媒介中,并广为民众所接受。

“桑叶”与“蚕食”

“桑叶”是民国时期另一种对中国版图的想象。1922年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新法地理教科书》中这样描述:“全部地形好像横铺着的一个大桑叶;再巧不过,中国本是蚕丝的发源的地方”。到30年代救亡话语体系将中国版图抽象为“桑叶”,将日本版图抽象为“蚕”。1938年,在题为《我们不怕鲸吞!我们只怕蚕食!》的抗战漫画中,所显示的桑叶被蚕食掉的中国版图的部分,与当时日军所占领的中国国土的形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抗战期间的教材中,无论国民政府还是边区政府都存在着将中国版图比喻为“桑叶”的做法。

“雄鸡一唱天下白”

新中国成立后,一种新的中国版图想象应运而生,人们开始将中国版图比喻为“雄鸡”。据《人民日报》1952413日的报道:“西安的少先队员曾指着中国版图的模型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庞焕洲说,‘咱们祖国真像一只美丽的大雄鸡’”。而这一宣传极大推动了对这一认知的传播。此外,旧有海棠叶地图中难以突出台湾的地位,而雄鸡地图中,将台湾视为雄鸡迈出去的一只脚。这一解释被成功运用于政治解释之中,并成为大陆与台湾关系建构中的重要一环。

——摘编自徐鹏《秋海棠、桑叶、雄鸡与中国》

依据材料信息,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阐释。(要求:主题准确完整,史实运用合理,语言逻辑清晰。)
2023-03-26更新 | 630次组卷 | 1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B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新时代”一词是20世纪初中国民族国家意识生成之后,在中国出现的具有政治、社会和文化符号意义的概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时代”内涵的变化

时间

内涵

20世纪初

君主立宪的“新时代”

1911年前后

民主共和的“新时代”

20世纪20年代

实现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1931年

抗日救亡的“新时代”

1949年

进入“站起来”的“新时代”

——摘编自史宏波、黑波《近代以来“新时代”概念之考辨》


结合所学知识,对“新时代”内涵的变化进行解读。(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2-04-06更新 | 853次组卷 | 10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到中国,九一八事变后曾访问东北、上海,并发表报告通讯集《远东战线》。在上海,他见到了宋庆龄和鲁迅,这引发了他对记录中国人民苦难与向往的中国新文艺的兴趣。1936年,来到陕北的中国共产党委托宋庆龄推荐名外国医生和一名外国记者到根据地来,以便将红色政权与釭色根裾地最真实的故事讲外界。双方的“一拍即合”使得斯诺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6月,斯诺来到保安(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后,受到了中共高层的热情接待,随后,斯诺开展了将近四个月的采访活动。10月,斯诺返回北平,并开始为外蝶和国内的外文报纸撰写有关他在红色根据地所见所闻的报道。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所有的报道写作。随后,他的《红星照耀中国》英文版于1937年10月由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极大轰动。1938年1月1日,《红星照耀中国》在美国出版,同年2月,中译本又在上海出版,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正形象。由此,拉开了美国众多新闻记者赴身“红区”的序幕。

——摘编自曹培鑫《书写“红色圣地”:世界新闻史上的“中国时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一个史实,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