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1932年,我国将“纪念日和国耻痛史”“中华民国开国史”“不平等条约”等重要内容编入小学社会课程标准:1936年又增加了“我国历代疆土的变迁和现状”等内容。这些内容的编写(     
A.构建了国家课程标难体系B.推送了边疆史地的研究
C.体现了民族危机的紧迫性D.培育了国民的社会意识
2024-05-10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宁德市高三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1933年,国民党第十九路军爱国将领为反蒋抗11发动福建事变,中共中央并未与之联合;华北事变发生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则发表了《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一变化反映了(       
A.社会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B.中共逐步从幼稚走向成熟
C.共产国际的正确指导与帮助D.国共关系从对峙走向合作
2024-05-1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莆田市高中毕业班第四次质量检测(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1937年10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以在苏区居住的经历为题材撰写并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1938年2月,该书中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在短短的十个月内就印行4版,轰动了海内外。该书名变化的原因是(     
A.减少发行的阻力B.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争取美国的支持D.促进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2024-05-09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泉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1935年,侵华日军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胁迫南京国民政府批准北平(今北京)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与其达成的协议,即“何梅协定”。日本希望能够借此将河北、察哈尔、北京、天津等地通过“自治”而从中国分离出去。据此可知(     
A.国民党放弃了全面抗战政策B.抗日救亡运动遭到挫折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到破坏D.日本加紧了侵华的步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1936年9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口号,“中央认为在目前形势之下,有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口号的必要……是较之一部分领土上的苏维埃制度在地域上更普及的民主。”中共提出该口号的原因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形势的变化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逐渐完善
C.日军改变了对华侵略的方针D.红军长征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2024-04-28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图是1939年广州表演的话剧《恶魔的失败》的宣传画,讲述的是有一只“恶魔”欲欺骗东亚的“日、满、中三兄弟”,最终被最东方的弟弟赶跑的故事。据此可知,该漫画的目的是(     

A.争取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援助B.坚定民众抗战必胜的信念
C.宣传中共敌后抗战的巨大贡献D.动摇中国民众的抗日意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创刊于1933年1月的《新中华》,以“灌输时代知识,发扬民族精神”为宗旨,从创刊起就备受关注,一经发行便成为国内畅销杂志。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民间舆论左右国内政治走向B.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C.大众传媒推动思想文化革新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2024-04-09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部分地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8 . 在近代抵抗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中,中国无数英烈用生命和鲜血铸起一座座英雄的丰碑。下列属于抗日民族英雄的是(     

①杨根思   ②邓世昌   ③林则徐   ④戚继光   ⑤杨靖宇   ⑥戴安澜

A.②③⑤B.③④⑥C.②⑤⑥D.①④⑤
2024-04-0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锦江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32年5月,京剧名家周信芳组织移风社,在青岛和天津演出《卧薪尝胆》等剧。自1937年10月起,移风社在上海卡尔登戏院演出长达4年,上演最多的是《明末遗恨》和《徽钦二帝》。这些演出旨在(     
A.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大力普及京剧国粹艺术
C.激励民众投身民族革命D.创新民族文化表现形式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1938年3月起,画家黄尧在《华西漫画》上发表长篇连载漫画《孤岛追悼记》,有的描绘上海普通百姓饱受列强欺辱的惨状;有的描绘腐朽阶级无视侵略行为,依旧沉迷享乐;有的描绘汉奸商人为侵略者服务还趁机发国难财等。作者旨在(     
A.发掘艺术的政治功能B.批判国民党的腐朽
C.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D.揭露侵略者的暴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