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 道试题

1 . 2020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面对现实,回顾历史,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了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深远的影响。


结合史实,“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的结局和影响”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评论短文。 (要求:有题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300字左右)
内容提示:滔天罪行、战争进程、战争意义等,也可以谈谈中日关系。
2019-12-11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育才中学勤行学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记述出处
1937年7月7日晚上,有人对正在京郊外卢沟桥上演习的日军进行炮击。……同年8月,在外国权益所集中的上海,有二位日本士兵被人射杀,中日两国为此进行了全面作战。2001年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2007年第三版)


上表是中日历史教材对中日战争的记述,据此提取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要求:提取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分析的理由充分,史论结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七种教科书都要求学生进行历史调查,但是调查内容只是日本的受害情况。例如,各书都开设专栏,要求学生对日本遭受空袭和原子弹爆炸之害、冲绳女学生战死之惨烈、战时生活之艰辛等等进行调查,了解学童为躲避空袭而集体疏散到农村的艰苦体验。

材料二   七种教科书都以较多的篇幅记述了日本民众全力支持战争的情景。例如,大阪书籍本设置专题“聚焦历史——战时的妇女与孩子”,其中写道:“日本各市町村组织了妇女会、母亲会、主妇会,开展欢送士兵并且慰问茶水等活动。妇女们响应政府和军部的号召,为了确保实行‘总力战’的人数,努力将人口由7000万增至1亿,为此尽早结婚,并且把生育5个孩子作为目标。妇女还充当劳动力的角色,许多妇女在军工厂劳动。把孩子们作为‘幼小的战斗力’、‘未来的军队’来培育,学校生活全部军事化。很多孩子将中学毕业后进入陆军预科士官学校作为志愿。”各书都附录了大量照片,诸如“欢送出征士兵”、“庆祝攻陷南京东京街头的民众”等。


请任选一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日本教科书选择这些史料的真实性和动机作一简要分析。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下表所示。

时期口号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师夷长技以制夷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业救国;扶清灭洋;变法自强
二十世纪一十年代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打倒孔家店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土豪,分田地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口号与标语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的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9-07-13更新 | 797次组卷 | 27卷引用: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歌,是表现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是被政府和人民认为能代表该国家政府和人民意志的乐曲,是用来歌颂与鼓励一个民族的信心与凝聚力的。一般来说它们都会带有爱国主义色彩、呼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国家情怀。

1911年10月4日,大清颁布正式国歌《巩金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暤,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亚东开化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决定把《国民革命歌》(原为《国民革命军军歌》)定为国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1943年,《三民主义歌》正式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歌。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1949年9月,1935年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代国歌,后定为正式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请任选其中两首中国国歌进行历史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到中国,九一八事变后曾访问东北、上海,并发表报告通讯集《远东战线》。在上海,他见到了宋庆龄和鲁迅,这引发了他对记录中国人民苦难与向往的中国新文艺的兴趣。1936年,来到陕北的中国共产党委托宋庆龄推荐名外国医生和一名外国记者到根据地来,以便将红色政权与釭色根裾地最真实的故事讲外界。双方的“一拍即合”使得斯诺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6月,斯诺来到保安(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后,受到了中共高层的热情接待,随后,斯诺开展了将近四个月的采访活动。10月,斯诺返回北平,并开始为外蝶和国内的外文报纸撰写有关他在红色根据地所见所闻的报道。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所有的报道写作。随后,他的《红星照耀中国》英文版于1937年10月由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极大轰动。1938年1月1日,《红星照耀中国》在美国出版,同年2月,中译本又在上海出版,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正形象。由此,拉开了美国众多新闻记者赴身“红区”的序幕。

——摘编自曹培鑫《书写“红色圣地”:世界新闻史上的“中国时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一个史实,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06年和2007年,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先后全文公布了蒋介石1917——1945年的日记,这批日记数量巨大。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现象。如:蒋介石在1931年9月18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早起批阅,与妻谒陵告辞.九时半登永绥舰。下关街中水深三尺,甚为忧虑。舰中无伴侣,寂寞不堪。下午研究地图看中山全集,筹划对粤对匪策略,一对粤令十九路先占潮汕,十八军集中赣南……对匪决取包围策略,以重兵掩护修路,以大款赶修道路,待路成再剿……否则欲速不达,难见效也。”直到第二天的日记才记载:“昨晚倭寇无故攻击我沈阳兵工厂,并占领我营房。刻接报已占领我沈阳与长春,并有占领牛庄等处,是其欲乘粤逆叛变之时,内部分裂,而侵略东省矣。”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日记中提取一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日记细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舰队突破虎门要塞,沿着珠江北上的时候,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他们以冷漠的、十分平静的神情观看自己的朝廷与外夷的战事,好似在观看一场表演,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时,两岸居民竟然发出象看马戏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英军统帅巴夏里目击此景,十分疑惑不解。然后问其买办何以至此,买办曰:国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国!

—牟世安《鸦片战争》

材料二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三《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华民族觉醒为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17年,教育部发布文件,要求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教育部已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

就材料中所提到的教材变革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分析。(要求:观点正确,史实清晰,史论结合)

2017-06-04更新 | 160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文综历史试卷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5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今天,是一个值得世界人民永远纪念的日子。7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和平的阳光再次普照大地。”根据习近平讲话精神,官方提出“14年抗战”概念,取代“8年抗战”的传统说法。


解读材料,提取一个关于抗日战争的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至少提出两点理由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