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由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一跃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与此同时,重庆还是国共合作的政治舞台、抗日运动的中心。中国战区的建立,使重庆与伦敦、莫斯科、华盛顿等城市一样,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指挥中心,也由此获得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选编自何一民《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城市发展变迁研究》

材料二19371949年,通货膨胀始终是困扰国民政府的重大问题。当时中国税收主要依赖东南沿海的关税与盐税,东南沿海沦陷后,出现大量财政赤字。同时,内地的工业化建设也尚未完成,物资供给严重不足,加剧纸币贬值。商业投机也促使物价轮番上涨,政府不得不增发纸币来应付不断增加的开支。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经济尚未恢复之时发动内战,导致赤字继续扩大,人民对法币的信心降至最低。此外,国民政府还把通货膨胀当作一种有效聚敛财富的方法,通过操作预算,官僚资本进一步壮大。

——摘编自刘方健《南京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


(1)据材料一,概括全面抗战时期重庆地位提升的表现,并简析其国际、国内背景。
(2)据材料二,分析1937—1949年间中国恶性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指《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宣言中所举诸项,如放弃暴动政策与赤化运动,取消苏区与红军,皆为集中力量,救亡御侮之必要条件……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

——引自《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1937年9月23日)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后,对日本侵略者态度的变化,分析其态度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由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一跃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与此同时,重庆还是国共合作的政治舞台、抗日运动的中心。中国战区的建立,使重庆与伦敦、莫斯科、华盛顿等城市一样,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指挥中心,也由此获得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选编自何一民《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城市发展变迁研究》


(2)依据材料,概括抗战时期重庆地位提升的表现,简要分析国际、国内背景。

材料三   1937至1949年,通货膨胀始终是困扰国民政府的重大问题。当时中国税收主要依赖东南沿海的关税与盐税,东南沿海沦陷后,出现大量财政赤字。同时,内地的工业化建设也尚未完成,物资供给严重不足,加剧纸币贬值。商业投机也促使物价水平轮番上涨,又使政府不得不增发纸币来应付不断增加的开支。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经济尚未恢复之时发动内战,导致赤字继续扩大,人民对法币的信心降至最低。此外,国民政府还把通货膨胀当作一种有效聚敛财富的方法,通过操作预算,官僚资本进一步壮大。

——摘编自刘方健《南京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


(3)根据材料三,分析1937年至1949年中国恶性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2年日本对上海等地发动武装进攻后,中共中央在发给各地党部的信函中明确提出,各地党的中心任务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与一切帝国主义,反对国民党的南京政府与一切国民党的派别,以及一切反革命派别”,在反日斗争过程中,要“集中力量建立下层的群众基础”。

——摘编自张涛《从“保卫苏联”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材料二:1935825日至27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召开会议,全面讨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会议详细阐明了中共制定新策略的两个基本出发点,指出中共的迫切任务是“不仅吸收最广大的、真正革命的、有觉悟的和忠实的分子,而且吸收中国社会上各阶级和阶层中,一切可能的、哪怕是暂时的动摇的同盟者及同路人”共同参加民族解放斗争。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中共甚至不排除与蒋介石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摘编自张涛《从“保卫苏联”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材料三: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宣布:“我们为求得国家的自由平等和民族的独立生存,到了忍无可忍的最后关头,就非发动我们全国的力量与日本决战不可!”……共产党指出:“中国的长期抵抗,将使日本帝国主义本身走上崩溃的道路。中国的抗战在全世界反法西斯阵线中尽了它的伟大责任。”中国进行全国性抗战,不仅在于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还在于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两党均认为,抗日战争不仅是拯救民族危亡,而且也是维护世界和平。

——摘编自张皓《国共两党各自的性质与意义》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认识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关于统一战线两种认识产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历史意义。
2023-04-03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在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共产党应加入国民党。

——中共三大

材料二   本党应经常不断地对工人及一般劳动民众解释,中国人民要全面成胜帝国主义,只有推翻统治阶级,才能建立新的革命政权。

——1928年《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决议》

材料三   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受南京中央政府及军事委员会的指导。

——19378月《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

材料四   如果要使革命半途而废,那就是违背人民的意志,接受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反动派的意志,使国民党赢得喘息的机会,使已经受伤的野兽养好创伤,然后在一个早上猛扑过来,将革命扼死,使全国回到黑暗世界。

——1949年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


(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一回答,为什么决定“共产党应加入国民党”?
(2)材料二所要推翻的“统治阶级”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推翻它?
(3)材料三指什么事件?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4)材料四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布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1935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然而这些天里,平津一带‘空穴来风’,有所谓自治运动。……在平津者有教育界(宣言见上星期日《大公报》),其他各界虽未宣言,居心无二。这个宣言,初签名者数十人,到了第二天,几有千人,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上述言论的背景是(     
A.社会各界达成抗日共识
B.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
C.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D.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
2023-01-15更新 | 295次组卷 | 49卷引用:浙江省慈溪中学2021届高一年级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模拟考1历史试题
6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背景是什么?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2021-11-30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中外历史纲要(上)问题导学-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7 . 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爆发的背景是什么?
(2)九一八事变是怎样爆发的?
2021-11-30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中外历史纲要(上)问题导学-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下面历史图片的相关背景史实是
A.九·一八事变B.八一三事件C.华北事变D.卢沟桥事变
2021-11-0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课后案)(中外历史纲要.上)
9 .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背景
①日本对东北三省的侵略震动了中国社会,加剧了民族危机。
②国民政府实行“________”,寄希望于英美等国调停,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
(2)表现
①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
②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③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3万余人,在共产党员________、赵尚志的领导下,浴血奋战,牵制了大量日军。
(3)高潮:________
①背景:“华北自治运动”。
②爆发: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游行示威。
③影响:宣传了中国共产党“________,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2021-11-0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课前案)(中外历史纲要.上)
10 . 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1)背景
①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________”,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1935年底,中共中央召开________,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
(2)爆发:1936年12月12日,________和杨虎城发动兵谏,以武力逼蒋抗日。
(3)结果:经过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4)影响
①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
②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2021-11-06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课前案)(中外历史纲要.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