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局部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8 道试题
1 .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我国历史上涌现出众多富有家国情怀的仁人志士。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其中许多杰出人物的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斗志, 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张骞“凿空”的勇气,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广为流传,熔铸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材料二   面对广州外海的鸦片走私,道光皇帝特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 林则徐将英美鸦片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烟土两万多箱,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林则徐面对英美官员交涉鸦片烟土时需要国际知识,便在广州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林则徐被贬后,把《四洲志》交给他的朋友魏源,并在前往新疆途中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句。

材料三   赵一曼(1905—1936),女,四川宜宾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1928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5年,赵一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侵华日军的战   斗中被捕,后英勇就义。她在东北抗战期间曾题诗道:“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陈毅评价她:“生为人民干部,死为革命英雄。临敌大节不辱,永记人民心中。”

材料四   中国航天奠基人之一梁思礼院士是梁启超的少子,在被问及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什么时,他说:“爱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解释材料一中相关人物作出历史贡献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林则徐和赵一曼身上家国情怀的共同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人在抵抗侵略方面的根本差异。
(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航天强国要靠一代代人接续奋斗。”根据材料四,归纳新中国开展航天探索的历史意义。
2 . [地图测绘与战争局势]

材料一   甲午战争爆发后,日军参谋本部乘机将大量专业人员派往东北和台湾,由此拉开了近代日本专业盗测中国的序幕。日俄战争后,参谋本部统一了测绘中国的比例尺,要求实地测绘十万分之一中国兵要地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日军在扩大盗测范围的同时,开始在中国大陆长期部署专业测绘人员。1913年,参谋本部解散临时测图部,留下16个测绘员,隶属于华北驻屯军司令部,组成土地调查班,标志着日本在华正式设立了永久性日常盗测机构。从九一八事变前日军在华盗测过程看,其顺序先是台湾、东北,接着是内蒙、山东、东南沿海、华北,再为华东、华中、华南,然后又回到东北。

——摘编自许金生《盗测中国:近代日本在华秘密测量史概述》

材料二   全面抗战时期,出于独立军事作战与根据地发展建设之需要,中共在华北的地图绘制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如由八路军总部测图室调查制印的辽县、黎城、襄垣、武乡四县的分幅路线图,不仅标有四县的聚落户数,还将日军在“扫荡”过程中烧毁的房屋占比精确到每一个村落。1944年绘制的《太原敌军军事设备图》等17幅平面图,均系军区情报侦察人员实地调查密测并编绘成图,可以清晰呈现出日军驻城及矿区、飞机场等军事设置布局。县图是现存数量最多的行政区划图,图上直观呈现了县、区政府驻地、县界、区界、辖村详情等信息。

——摘编自白如镜《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在华北的地图绘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华盗测的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日本盗测行为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北绘制地图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抗战时期的外交

材料一   国民政府最初向英国寻求金融借款是在1934年底。为缓解白银外流提出1.5亿英镑的借款,但因数额过大且违反新四国银行团(由英美日法组成)的原则被英国拒绝。出于缓解东亚紧张局势并维护在华英商利益的考虑,英国于19352月提出一个由英美日法四国联合对华提供借款的计划,并由四国各自派财政专家赴华考察,但该计划未能完全落实。1029日,李滋罗斯将借款一事告知日本驻华大使有吉明,询问日本是否愿参与,日方没有立即回复。

——摘编自王钊《19351937年中英金融借款交涉》

材料二   19371011日,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段茂澜拜会英国驻华大使馆中文参事包克本,提出“缅甸云南一线,缅甸境内有拉(腊)戍城至中国边境未经修筑之公路仅一百八十公里,我国云南境内有弥渡至边境亦只三百八十公里”,希望英国“秉援助中国抗战之义,即日兴修自拉(腊)戍至缅交界之公路,俾能由缅直通于中国公路”。113日,英国外交部正式授权贺武:“可以向中国政府表示英国政府与缅甸政府在原则上同意修建连接中缅的直通公路。”

——摘编自孙歌《全面抗战爆发后中英修筑滇缅公路交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英金融借款交涉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时期中英交涉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2024-02-02更新 | 114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综合测评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5年底,根据瓦窑堡会议精神,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指出“在当前情形下,日本帝国主义威胁到了全国人民的生存,给中国一切阶级和一切政治派别提出了‘怎么办’的问题。……共产党和红军不但在现在充当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人,而且在将来的抗日政府和抗日军队中必然要成为坚强的台柱子……”在此指导下,中共积极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国共合作和全民族团结,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共推动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摘编自丁俊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一卷》(1919—1949)

材料二   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在坚持党管武装原则的指导下,中共中央和各根据地逐步形成了党的组织、政府、军事和统一战线“四位一体”的武装动员体系,并开展与“扩军”相关的辅助性工作,如“双减运动”“精兵简政运动”等。党和军队在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始终将发动和组织群众置于一切工作的中心,因此,在兵役动员上注重培养民众的国家观念和树立中共抗日中坚的形象。同时,在征兵过程中“新富农、知识分子、开明绅士的子弟也可送入军队”。19415月,林伯渠在为《陕甘宁边区战时动员法规》所写的序言中阐述了兵役动员原则:“对于动员人力物力,应加爱惜合理,不可过于疲竭,劳逸不均。”

——摘编自刘爱民《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兵役动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兵役动员的特点。
2024-01-26更新 | 24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随即通电全国,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严厉谴责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东北地区的爱国军民自发组织抗日义勇军,一度形成抗日斗争的高潮。义勇军斗争受挫后,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战的主要力量,活动范围遍及70余个县。

——摘编自张从田《确立“十四年抗战”的重大意义》

材料二   1942年春,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败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军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日本可以和德国联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吞埃及,斩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北地区局部抗战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重要作用。
6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77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兆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盘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摘自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二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踩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摘自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1942年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跟他儿子的一次谈话中高度评价了中国战场的伟大作用:“你想想看,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军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怪而易举地占倾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甘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因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块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的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摘编自(炎)巴巴拉·塔奇曼《史迪威与关四在华经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侵华日军的暴行。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2024-01-2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记》的创作时间正值西汉武帝积极有为地开创大一统王朝的时代,他致力于将边疆各族纳入统一多民族国家序列之内,因而有了张骞通西域,连接西北地区;唐蒙出夜郎,控制西南地区;使秽貊族、卫氏朝鲜归附,掌控东北地区的种种功业,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疆域基础,实现了广裘国土与众多人群的抟合,也使得民族一统、华夷一家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摘编自中央民族大学《古籍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材料二   1793年,雅各宾派的上台,将法国的民族主义推向了高峰。一些构建民族国家的基本要素,如政权、领土、语言和文化等逐渐成形:从1793年6月3日到7月17日,三个土地法令的公布使得大批农民能够以分期付款的形式获得土地。而在更早些的时候,乔治·雅克·丹东也明确地提出了法兰西民族的疆域范围,即“莱茵河畔、大洋之滨、阿尔卑斯山峦构成这些边界”。此外,为了加强法兰西民族的团结,政府完善了教育体系,将法语作为国家的统一语言进行推广。同时,在罗伯斯庇尔的推动下,一系列与法兰西民族主义价值相关的节日被确立下来,如最高主宰与自然节、人类节、法国人民节等。更为重要的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共和国宪法在1793年6月颁布,将人民主权作为立国之本。

——摘编自姚历《法兰西民族国家的确立》

材料三     抗日战争是一场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面对异族的入侵,中国政府的期许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这是一个全民抵抗侵略的号召。就抗战的事实而言,持久的对日抵抗,激发了中国民族意识的成长,抗战一般被认为是中国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催化剂。

——摘编自黄道炫《战时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秦汉时期民族一统、华夷一家成为时代主旋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各宾派上台后,将法国民族主义推向高峰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抗战一般被认为是中国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催化剂”和所学知识,说明哪一事件标志着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伟大的抗战精神。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塞尔登地图为明末中国人所绘,于1659年入藏于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捐赠者是英国人约翰·塞尔登。地图使用汉字标注,以南海为中心,不仅绘制有明朝人观念中的疆域,还涵盖了从右上角的日本,一直到南海周边的苏门答腊、菲律宾、婆罗洲、越南、马来半岛,这些地方在图中的位置与现实基本吻合。其中在地图上菲律宾群岛南部的香料群岛上标有的“化人”和“红毛”字样,即闽南人对西班牙人和荷兰人的称呼。地图上,所有城市和港口都用黑点注明,旁边用汉字标识出名称,四周用黑底黄边的圆圈圈起来。连通各个港口的线条,在海洋上形成花状的网格,表明过去船只航行过的一条条航线。

——摘编自卜正民《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

材料二   《中华现势大地图》出版于1933年,地图首先在当时的中国疆界旁,用特别的线条勾画出历史上曾经属于中华民族的国土范围,并用红色字迹一一标明这些国土何年因何条约被何帝国主义列强所掠夺。整幅地图的四角还附有15张小图:左边上方是上海、武汉等商埠的系列附图;左边下方是一组题为“我国海疆形胜被帝国主义者攫取及租借地图”的系列附图,它们从左至右分别是“法租广州湾图”“英占香港及所租九龙图”“葡占澳门图”等;右边从上至下分别是“旧都北平城市图”“东北大都会沈阳图”“东北边疆丧失地图”“我国极南疆域西沙南沙团沙图”“国都南京形胜图”等。地图左下方有黑色正楷“宁夏省政府教育厅发永久保存列入交代”等字样钤章。

——摘编自王军辉《中国近代史的见证〈中华现势大地图〉》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塞尔登地图绘制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现势大地图》所展示当时中国的政治现状。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幅地图的时代意义。
2024-05-12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4年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从以往的革命斗争中吸取经验教训,在苏联的帮助下,决定在广州开办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培养优秀军政人才,建立新型的革命武装。192411月,周恩来担任军校政治部主任,在他的推动下,军校的政治教育生动活泼,提高了学生爱国爱民的思想觉悟。中共各地党团组织还推荐或派出一批党员、团员报考军校,他们朝气蓬勃,勤勤恳恳,在军校里发挥着骨干作用。黄埔军校的创办,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军事人才,为后来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夺取北伐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中共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英雄广州百年峥嵘》

材料二   1936年中共中央创办了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毛泽东在红大开学典礼讲话中,高度评价了黄埔军校,他说:第一次大革命时有一个黄埔,它的学生成为当时革命的主导力量,领导了北伐的成功。我们的红大就要继承着黄埔的精神,要完成黄埔未完成的任务,要在第二次大革命中也成为主导的力量,即是要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

——摘编自姜廷玉《黄埔军校在中国军事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埔军校创建的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红大就要继承着黄埔的精神”的理解。
2024-04-04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柳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对民间传统歌谣进行了改编与创作。李伯钊回忆:“(瞿)秋白同志鼓励大家搜集民歌来填词……通俗的歌词对群众教育作用大,没有人写谱就照民歌典谱填词。”彭湃将客家山歌“日头出来对面山,打扮阿郎去过番(去南洋),十七十八阿郎返,玉石手锡金耳环”,改编为“日头出来对面山,欢送阿郎去打战,打了胜仗阿郎返,伢爱手枪和炸弹”。此外,广大群众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东方红》,由陕北《移民歌》整理、删减而成。这首革命歌谣抒发的真挚情感,使人产生强烈共鸣,迅速被传唱接受。

——摘编自邓登瑶《革命歌谣的演进历程、鲜明特征及价值意蕴》

材料二   贵州松桃县曾组织师生在街头进行抗日演讲,高唱《义勇军进行曲》,以唤醒苗族、土家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群众的抗日热情。丰子恺说:“连荒山中的三家村里,也有‘起来,起来’‘前进,前进’的声音出自村夫牧童之口。都会是自不必说,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军夫,都能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曹聚仁描述道:“一个英国人在北戴河初闻此歌,为之感动流泪;一个日本的文化人,在上海街头听了不觉心神震动;这歌曲曾流传于印度河上,也曾洋溢于旧金山的一角。”

——摘编自郑大华《论抗战歌曲对“中华民族”的书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革命歌谣改编创作过程中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歌曲传唱的意义。
2024-02-0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