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新中国成立后,党内一部分干部中存在要挤垮私营工商业的错误倾向,致使私营工商业出现商品滞销、资金周转不灵、营业亏损等困难,关店歇业逐渐增多。毛泽东同志针对错误的思想观念,进行了及时的教育、批判和纠正。毛泽东采取保护私营工商业措施,旨在(     
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B.稳定物价和土地改革
C.恢复经济巩固政权D.实施社会主义改造任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50年5月1日,明清太庙被改造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成为了普通职工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劳动人民的“学校和乐园”。许多在旧社会出身贫苦的人,在文化宫的培养下成为文艺界的骨干力量。这一改造(     
A.适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精神D.旨在破除人民群众的迷信思想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100多年间,中国的对外交往史是一段备受欺凌的历史,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从此,维护国家独立,维护领土、主权的完整,成为新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实现独立必须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断绝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遗产”的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制定和执行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和“一边倒”的三大政策。根据上述政策,毛泽东访问了苏联,并于1950年2月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摘编自张清敏《当代中国外交》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共同的战略利益促使中美关系缓和,两国关系逐步实现正常化。中美建交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两国关系从此进入新阶段。两国关系正常化为两国进一步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同时,中美建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关系的发展。但两国关系的基础是脆弱的,由于双方在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上没有达成协议,美国也没有放弃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这也为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并简述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关系基础脆弱的原因。
4 . 下图是1954年7月毛泽东在全国政协常委会上的讲话摘录。这反映出新中国(     
一、争取恢复印度支那和平。
二、开始建立东南亚和平区域,建立合作并发展它。
三、与英国改善关系,争取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四、争取与法国改善关系,建立邦交。
五、争取与美国政府改善某些关系。
A.积极倡导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B.改善与西方国家关系成为工作重心
C.为国家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D.为日内瓦会议召开作出积极的努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位科学家回忆,1951年他在陕西关中平原就如何防治(小麦)吸浆虫进行了深入调查,每到一处就开群众大会,宣传有关吸浆虫的科学防治知识,揭穿有些地主富农说什么“土改了,天降灾了”的谣言,在群众中树立了党和科学的威信。这些举措有利于(       
A.新政权的巩固B.社会经济的恢复
C.解放区的土改D.大众教育的普及
2023-11-12更新 | 311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工农业产品发展情况。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化建设取得突出成果B.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C.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和发展D.贯彻了科学合理的经济指导思想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建国后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的经济政策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叫作‘四面八方’。什么叫‘四面八方’?‘四面’即公私、劳资、城乡、内外。其中每一面都包括两方,所以合起来就是‘四面八方’……我们的经济政策就是要处理好‘四面八方’的关系。”题中,处理“四面八方”关系的经济政策,主要意图是(  )
A.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开展B.恢复面临崩溃的国民经济
C.尽快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国D.完成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
2023-11-01更新 | 229次组卷 | 13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三大改造期间,黑龙江省孟克里村的男人们感叹道:“要想丰产,缺了妇女可不行,别的村要是不把妇女发动起来,那可赛不过我们。”山西省西故县村的男人们也说:“如今妇女们顶了大用啦。”这反映出新中国(     
A.男尊女卑观念消亡B.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C.按劳分配得到实施D.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试车成功》(1953年)

图2《看我们社里增加的财宝》(1957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图像证史的角度赏析图片宣传画。(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中国近代历史,阻挡和压榨中国民族工业的无疑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商品倾销,但这种状况在一战期间有了缓和的机会,“实业救国”思潮也在此时迅速崛起,同时也出现了规模较大、影响较大的群众性抵制洋货运动,使得外国商品在中国国内市场上严重滞销。民国初年,中国工业产品的增加,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还要满足帝国主义战争的需要。如面粉业和冶铁业,由于帝国主义战争的需要发展得较快,纺织业由于进口的减少也得到较快发展。但一战结束后不久,面粉进出口马上转为入超;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在这期间,纺织业由战前的231家增至1920年的475家;而冶炼业由战前的8家增至20家。另外,列强仍然通过直接或间接投资来控制整个中国的工业。如纺织业和采煤业,到1919年,外国资本仍然控制着近60%的布机和75.6%的机械采煤。

——摘编自吴才军《简析20世纪初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春天”短暂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认为苏联的经验对新中国有示范意义,只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依靠内部积累迅速建立起强大的重工业,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各种必要的装备,使现代工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和支柱,才能加快推进新中国的工业化。国家制定的“二五”计划中指出,中国工业化建设在继续以重工业为中心,加快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加强工业布局调整的同时,对国家急需的科学技术领域进行部署,集中力量发展航空、电子、船舶、兵器、核能、航天等系列新兴工业。

——摘编自孙星《论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形成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近代中国工业化的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