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


(1)概括材料一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

材料二

图(a)公元1400年前世界主要贸易路线示意图

图(b)公元1400—1800年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和白银流向示意图

图(c)公元1900年前后世界主要航海贸易路线和铁路示意图

图(d)公元2013年五大跨境电子商务市场对中国商品网购需求预估示意图


(2)阅读图(a)至图(d),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世界是联系的,也是多样的。结合“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的有识之士是如何立足国情、学习外来文化的?中国取得了哪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果?
2018-09-11更新 | 532次组卷 | 9卷引用:2019高考备考一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学案】
2 . 材料一 1910年,陆士谔完成了一部充满幻想的小说《新中国》。在小说里,主人公与妻子游历上海,昔日趾高气扬的洋人见了中国人毕恭毕敬。街头的新生事物则更多,以往经常碰撞行人的电车也改为地下行驶。“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接到对岸浦东。”妻子告诉他,这是二十年前,在浦东开博览会的时候建造的。因为开了博览会,“现在浦东地方已兴旺的与上海差不多了。”小说结尾,主人公被门槛绊了一跤,就此跌醒,方知是梦幻一场。——摘编自《百年世博梦》
材料二 
年份
文件
内容摘要
1853
《天朝田亩制度》
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的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芝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
1923
《中国国民党宣言》
清查户口,整理耕地,调正粮食之产销,以谋民食之均足。
制定工人保护法,以改良劳动者之生活的状况,徐谋劳资间地位之平等。

材料三 1953~1957年是新中国革命立国时代的重要阶段,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开创了一个新的国家政体,为建立和巩固政权,所走过的时光。
——《学习时报》
材料四 

(1)据材料一,概括主人公梦中“新中国”的面貌,从小说中可见作者怎样的情怀?
(2)据材料二,归纳两个文件内容关注的共同问题。分别指出以上纲领性文件出台的主要原因。
(3)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1953~1957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是如何“革命立国”的。
(4)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的有利的条件。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中国梦”的轨迹。
2016-11-27更新 | 50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年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素能提升精练:综合测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上表国歌变迁中提出论题并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观点明确;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18-07-25更新 | 297次组卷 | 5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一方面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推进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则基于其政治系统的巨大包容性而实现了中国革命力量的大联合、大团结,并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使得建国初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究其原委,“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

——摘编自草歌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

材料二   政治现代化最关键的方面大致可以归纳为:第一,将国家的权力集中在举国公认的全国性的立法机构手里,第二,划分新的政治职能并且建立专业化的机构来执行这些职能。第三,增加社会上所有的集团参政的程度。

——摘编自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材料三   政治系统的运行和政治活动的展开,其根基在于政治文化的取向模式,在于由民众的政治认知,情感及价值观念所交织而成的一种信念体系,否则政治系统本身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条件与意义。

——摘编自张华青《论政治现代化与公民文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现代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缘由。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为例,围绕“政治现代化的特征”这一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50字左右)
2017-05-19更新 | 62次组卷 | 3卷引用:2018年高考 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 专题06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70、80年代,清政府向美国和欧洲分批派遣留学生,总计200余人。留学生侧重学习军事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各门专业知识。多数人回国后凭借西学专长,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和任用,如严复、詹天佑等。

——摘编自《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

材料二   甲午战后,赴日留学出现高潮,到1905年,留日学生达8000余人用兵中多为自费。在孙中山发动反清革命中留日生成为骨干力量,辛亥革命时留学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如邹容、黄兴等。民国时期,从世界各国归来的留学生成为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他们中涌现出一批中国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而且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

——摘编自《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材料三   1949年12月,在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下,成立“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动员国外留学生早日回国,统筹解决回国留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安排。50、60年代,2500多名旅居海外的专家、学者,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国效力,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如邓稼先、钱学森等

——摘编自《中华留学教育史录》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留学生留学和归国情况的变化及其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留学生归国的原因。以近代以来一位杰出的留学归国历史人物为例,简评其志向情怀和历史贡献。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后进国家的现代转型可能会伴随着两种革命:内部革命与外部革命。所谓内部革命,就是指通过革命而实现对于传统的差序社会'格局的突破,实现普遍均质人民的自我塑造,对应地,在这样一种新的正当性基础上,会形成一些新的法律原则和政策,使得现代经济对于转型社会所带来的撕裂效应得到某种缓解而外部革命,则是指对于既存世界秩序的冲击与挑战。对西方的后进国家这意味着对旧秩序的挑战;对于非西方国家来说,则意味着对西方基于“文明”与“野蛮”之分而成的二元外交体系的挑战,以及对于“中心一边缘”的国际经济格局的挑战。

——摘编自施展《枢纽》


概括材料观点并结合19世纪以来的史实举例说明。(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7 .

研究历史需要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不同的历史观影响着人们对历史问题的看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史观越发多元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史观都是革命史观,认为近代中国是一段不断出现革命高潮的历史。“翻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是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条并行前进,交错发展的历史脉络,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把中国推向了苦难的深渊,仁人志士一次又一次地奋起,救国救民于苦海……”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史观开始指导历史研究。现代化特别提出“现代性”和“传统”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

(1)民主化,

(2)法制化,

(3)工业化,

(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三: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也是目前研究历史重要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全球史观则主张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请回答:

(1)以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观为指导,分别概述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1500——1900年,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的农业文明形成巨大的冲击,以文明史观为指导,以中国为例,试概括政治、经济、思想上的主要表现。

(3)以全球史观为指导,阐述中国20世纪70年代后的对外开放。

2017-11-29更新 | 62次组卷 | 2卷引用:2018年高考题及模拟题汇编 专题3现代中国政治外交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