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民政权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立足“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和农情,中国共产党领导“三农”工作总体上可分为五个阶段。

阶段

时间

主题

第一阶段

1921—1949年

以农民组织化为主,发动农民闹革命,夺取政权

第二阶段

1949—1978年

以农业组织化为主,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

第三阶段

1978—2005年

以农村改革为主,向农民和农业陆续放权,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

第四阶段

2005—2017年

以农村综合建设为主,党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解决“三农”问题基础

第五阶段

2017年至今

以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为主,开展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行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据周立《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整理

从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阶段,围绕中国共产党在两个阶段之间的“抉择”,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写出所选阶段,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漫画与历史

图一- 大旗招展全球                                 图二 鸟儿与草人   

摘自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             摘自1952年9月30日《人民日报》


     作者张乐平                                                  作者苏光
请给两幅漫画确立一个共同的主题,并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加以阐释。(要求:史实准确,解读合理,阐释充分,逻辑清晰)
2024-01-0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4届高三12月份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下面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相互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B.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时间跨度与过渡时期一致
C.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过渡时期完成任务相同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和过渡时期领导阶级相同
4 . 【20世纪现代化】

材料   二十世纪的现代化彻底打破了资本主义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和发展中国家模式。资本主义模式本身也进行了调整。社会主义模式和发展中国家模式本身也不是单一的,内部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多种现代化模式的诞生反映出历史发展既是统一的,现代化是必由之路,同时又是多样的,各个民族有必要、也有权利根据本民族的特点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

请以二十世纪“现代化模式”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3-12-27更新 | 124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4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50—1952年中国大陆进出口贸易增长情况如下表所示,此表可用于说明(     
年份进出口增长情况/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
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进口额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进口额
195011.35.55.80.90.91——
195119.67.612.01.20.92——
195219.48.211.21.21.02——
A.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发生变化B.国民经济的初步恢复和发展
C.帝国主义对华孤立政策的失败D.私营工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2023-12-27更新 | 481次组卷 | 9卷引用:河北省正中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四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20世纪中期的这场改革“涉及一场根本性的权力和地位的再分配,以及原先存在于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基本社会关系的重新安排。它使农民阶级成为治理乡村社会的骨干力量,使农村实现了对中国旧的基层政权的根本改造”。这(     
A.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B.强化了农民对新生政权的政治认同
C.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规定:必须扶助农民,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实行减租减息,借以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在实行减租减息后,又必须实行交租交息,并保存地主对土地和财产的所有权,借以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和一切财产,“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并归个人所有”。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民货币收入和消费品购买力增长情况(如图所示)

年份1949195019511952
农民净货币收入(亿元)68.587.4111.4127.9
农民消费品购买力(亿元)65.380.7102.1117.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随着土地改革的进行,人民政府将疏通工农业产品流通渠道、开展城乡物资交流作为恢复国民经济的基本措施,打开农村土特产品销路以疏通流通渠道。

同时,收集农村对工业品的需求信息,带工业品下乡,打开工业品的农村市场。由此促进了农副业的发展,城市工商业由此获得了原料和销路。这对刺激工商业恢复、增加财政收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的不同及其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民购买力增强的原因及其对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意义。
2023-12-26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肇州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据统计,1949年私营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额较前一年增加了51.6%,1951年,民族资产阶级获纯收益是1950年的3倍。周恩来也说:“新中国建立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比那三个朝代得利还多,多数资产阶级分子觉得在新政权下有利可图”。这表明当时(     
A.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得到拥护B.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初见成效
C.新中国对民族资本家妥协退让D.改造民族资本主义时机成熟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大商人认为土地是不忧水火,不惧盗贼,百年常新的恒产,因此,他们将大量资本投资于土地。这些大商人为谋得厚利还不惜重金结交官府,取得经营特权。两淮的盐商,云南的铜商等从事的都是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只要取得了封建的经营特权,其他商人就无法插手。厚利也吸引着商业资本转化为高利贷资本,高利贷的利率极高,河南地方放债,八折出借,滚算月利,不到一年,利过于本。清朝还可以出钱买官,称为“捐班”。大商人为了改换门庭提高身价,不惜重金买官。而且当官后也是有利可图的,“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摘编自吴量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贸易的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后,上海出口货值常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一半左右,进口贸易亦呈现同步增长的趋势。在进口洋货中,70%由上海转销内地。内地运来的土货,大部分也是转销外洋的。与此同时,为外贸服务和为出口农副产品服务的加工厂陆续出现。20世纪以后,大量工厂生产的国货开始分销内地。据统计,近代上海商业计有204个行业,23个大类,还有面粉、纱布、证券、杂粮油饼等交易所。就是同一行业内部,也有分类。上海的各种商店经营各地土产,“统办全球货物”,永安百货力争做到“凡是名牌产品,只有顾客叫得出,在公司里几乎都可以买得到”。

——摘编自陈立仪、潘君祥《试论上海近代商业的特点及其发展原因》

材料三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中国大陆的封锁禁运。1950年8月,周恩来指出,“对外贸易要加强计划性,避免盲目的出口和进口,要减少对美贸易,逐步摆脱美国的影响”,“对外贸易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得益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执行良好,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贸易协定》,对苏贸易在中国整体外贸中的占比也由1950年的29.8%上升至1955年的57%。由于中苏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量稳步提升,在建国初的十年间扩大了3倍以上。

——摘编自余振、王净宇《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大商人资本的投资流向,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投资流向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上海商业经济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上海商业的繁荣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初期对外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背景。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共和国晚期,庞培最终占领并摧毁海盗的所有要塞,在三个月内基本平定地中海地区的海盗,之后20多年内海盗没有大规模进行海上劫掠。庞培非常重视撒丁行省的粮食供应,奖励撒丁岛托运人公民权。罗马城的粮食供应依赖海港,将来自地中海的物资转运到台伯河的码头。港口设施为粮船停靠、粮食的卸载、储存提供了便利。为此,罗马修建和改建了普特奥利港和奥斯提亚港。

——王茹《共和国晚期罗马城粮食短缺及解决措施研究》

材料二:19501953年,我国出口的大宗产品均为初级产品,1950年、1951年和1952年粮油出口比重分别达到50.4%43.4%47.3%;土产畜产分别占了32.8%23.6%25.8%1950年粮油食品出口额为2.79亿美元,1952年达到389亿美元。当时需要进口的物资较多,但可供出口的产品并不多,粮食首当其中担当了大任。1953年出口的粮食中,出口苏联大豆20亿斤,主要用于换回机械设备,出口锡兰5.4亿斤用于换橡胶。大量的粮食等农产品换取了宝贵的外汇。

材料三:1985年我国粮食净出口271万吨,1986年净出口181万吨。但随着粮食政策的调整,特别是价格政策的调整,粮价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刺激有所减弱。其中,粮食统购加价政策改为粮食合同定购价格,合同定购价格水平有所下降,加上粮食市场价格回落,农民粮食出售价格实际上是降低了。由于经济作物比较收益较高,市场需求旺盛,种植结构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粮食产量出现下降。1987年粮食回到了净进口的局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树淼《中国粮食进出口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罗马保障粮食贸易举措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初期我国粮油出口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时期粮油出口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粮食进出口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说明其成因。
2023-12-14更新 | 155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五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