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一五”计划时期开展技术革新运动,涌现出一批勇于创新的劳模骨干,如鞍钢小型轧钢厂张明山用“反围盘”装置填补了我国轧钢技术的空白,鞍钢机械总厂王崇伦创造出“万能工具胎”。此运动旨在(       
A.积极配合社会主义改造B.服务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C.营造发明创新的新风尚D.实现我国技术自主创新
2023-09-12更新 | 64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智学联盟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农村治理路径明显变化的60年,最能反映这场变革的是农村治理方式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仍然是一个分散的乡村社会,国家就借助土改和合作化运动把家庭从旧的地方束缚中部分地解放出来,开始了由互助组和初级生产合作社到建立新联盟的过程,初步建立乡、村基层政权,呈现乡、村政权并存。国家在农村诸多力量博弈中的全面获胜则以1958年人民公社体制的实施为标志。这一局面一直维持到农村社会的治理转向村民自治模式,在这种治理模式中,国家的行政管理权收至乡镇。乡镇以下的村则实行村民自治,村民自己选举产生的村民委员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村级公共事务由本村村民自我管理。1982年村民自治写进了宪法,自1983年到1985年,全国基本完成了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工作。1987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民自治的性质和地位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

—摘编自戴玉琴、高广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路径、影响和走向》等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特征。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新中国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因素。
3 . 交通工具的变化,是国人对历史变迁的一种记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末民国时期的整个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交通工具的博览会,在新式交通工具奔驰于大地、航行于江河、飞行于天空的同时,有更多古老的交通工具仍在城乡水陆交通线上通行。

材料二“造出争气车,献给毛主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当第一辆凤凰轿车驶进中南海时,周恩来总理坐上去绕着中南海兜了一圈,下车后语重心长地说:“还是水平问题啊!”

材料三城市公共交通遇到了一种尴尬,……改革开放初期,非机动车(除了自行车和残疾人用车外)曾一度从城市的马路上消失。曾几何时,……下岗人员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也涌到城市找工作,……慢慢地发展为机动三轮车满大街跑,人力三轮车也卷土重来。

——据《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以材料二汽车制造业为例,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的生产状况。为改变这一状况,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3)分析出现材料三中现象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与战略目标的演进


——摘编自史丹《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演进及中国工业的新使命》


选择一个时段,阐释一则新中国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国家记忆”。(要求:体现国家意义,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如图反映了1952—1957年江北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公私比重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一五”计划建设成就斐然B.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变革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D.社会商品生产日益丰富
2023-08-28更新 | 268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是以中国近代以来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历史积淀的。中国近代对此进行探索的历史逻辑,是从洋务运动经过维新派再到革命派,表现了探寻现代化道路和文明新形态的起步与转折,即在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及其文明的同时,把目光开始转向社会主义,试图以此使得中国后来居上。五四运动以后,经过长期摸索,中国现代化道路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中国人用自己的脚踩成的路。

摘编自陈卫平《寻求中国现代化道路和思考人类文明新形态》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构想。毛泽东指出,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和基本点。与国家工业化相适应,毛泽东提出了政治民主化和建设“现代文化”。这些构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面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意识到“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摘编自郭艳梅《对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探索现代化的“起步与转折”的内涵,并分析中国现代化道路在五四运动后发生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构想”在改革开放前的实践及其成果。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8年,中国单位GDP能耗比1953年降低43.1%,年均下降0.9%。从单位GDP能耗指标值(GDP按2018年价格计算)来看,由1953年的0.91吨标准煤/万元逐步上升到1960年最高的2.84吨标准煤/万元后逐步下降,20世纪70年代开始又逐步上升后,基本呈现稳步下降态势,2018年下降到0.52吨标准煤/万元。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能源司《能源发展实现历史巨变 节能降耗唱响时代旋律——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四》

材料二


——据美国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CAIAC)相关数据整理


对比两则材料中的信息,围绕“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3-08-10更新 | 109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稳派联考2023届高三5月模拟预测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李富春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强调:“只有在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才能够显著地提高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增加农业生产和消费品工业的生产,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一个五年计划(     
A.优先进行所有制变革B.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借鉴苏联工业化经验D.发挥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如图为1951—1954年南阳县商品流转额比重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A.表明国民经济全面恢复B.反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倾向
C.说明国家财政经济统一D.体现国民经济比例趋于合理
2023-07-06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第二中学、宜春市丰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下图为1952—1957年中国工业发展趋势柱形图(单位:%)

这反映出(       
A.新中国初期经济结构发生了剧变B.三大改造促使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C.苏联模式影响中国经济道路选择D.第一个五年计划已提前得以完成
2023-07-06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