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上有观点认为,中国国力贫弱,政府应“施仁政”,与民休息,应多发展轻工业,改善民众生活。毛泽东在1953年指出,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是小仁政;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是大仁政,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毛泽东的谈话意在(     
A.强调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性B.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
C.加快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进程D.重视改善民生缩小贫富差距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初期,作为工厂主的欧文看到的情况是,一些7、8岁的儿童被雇用到纺纱厂工作,从早晨六点开始,一直留在纱厂里站着做工,这导致很多儿童身材矮小、智力发育不良。他认为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在于整个社会的错误观念,提出“治理得最好的国家必然具有最优良的国家教育制度”。欧文也看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工业生产的巨大好处,认识到知识的成就要求培养“智、德、体、行全面发展的有理性的男男女女”。基于这些观察和认识,欧文开始教育实验。他让工人子女从小就学习一些读写算等基本知识,注重形成良好的品德,进行身体方面的训练。在小学阶段开设的课程中取消宗教课,注重开展劳动教育。他同时要求儿童参加生产劳动不能早于10岁,工厂法应该作出明确规定并致力于改善儿童劳动的环境和条件。

——摘编自石中英《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再思考》

材料二   1950年5月1日发表了刘少奇的讲话作为社论,“我们必须给劳动者、特别是那些在劳动事业中有重大发明和创造的劳动的英雄们和发明家们以应得的光荣……这就是我们的新道德的标准之一。”从国家层面肯定了劳动人民和劳动价值,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理念。1951年10月4日发表了《对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展开斗争》,1952年5月1日发表了《迎接劳动人民的世纪》等等。从统计来看,仅题目中含有劳动一词的报道:1950年有327篇,1951年有255篇,1953年有253篇,1954年有269篇,1955年209篇。这些报道涉及劳动英雄、普通工农劳动者、学生、军人、工商业家、娱乐界,不仅有国家领导人对劳动的肯定,也有通过科学展览对劳动的历史追溯,还有新中国各行各业火热劳动场面的新闻特写,展现了他们积极劳动建设社会主义的风貌。

——据《人民日报》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文的教育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初期宣传社会主义劳动观的特点及其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政治制度的设计和发展是一个关系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根本性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这样,政治制度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和活力。“照搬照抄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国土壤、吸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好是坏、是优是劣,没有千篇一律的标准。不能有意无意地以西方的评判标准来评判本国的政治制度。……符合西方标准就行,不符合西方标准就是落后的陈旧的,就要批判、攻击,那后果不堪设想!最后要么就是跟人家后面亦步亦趋,要么就是只有挨骂的份。

——黄小钫《坚定中国政治制度自信》


从上述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4 .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
2019-06-10更新 | 5208次组卷 | 65卷引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2届高三10月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读《1952~1956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
项目时间粮食棉花原油
1952年1.63亿吨130.4万吨135万吨6.6亿吨44万吨
1956年1.92亿吨144.5万吨447万吨11.0亿吨116万吨

下列说法与图表所反映出的信息不符合的是
A.工、农业生产均衡发展
B.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突出成就
C.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D.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成绩显著
6 . 下面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部分)。据此可得出
A.人民代表主要是经政治协商推举出来的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基于多党制基础上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直接民主的特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计划经济条件下,虽然有合理配置资源的理论可能性,但实际操作不可行。原因在于:获得各种信息需要代价;制定、下达、执行和反馈计划需要成本;不同主体之间利益难以达到高度一致;计划人员的理性非常有限。另外,中央计划手段的有限性与实际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也不相适应。”材料反映的主旨是(   
A.国家丧失了干预经济的职能B.高额成本导致计划经济效益低下
C.计划经济难以有效配置资源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