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0 道试题
1 . 下表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部分年份的城市化率。导致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1950195719601963
城市化率11.18% 15.39%19.75%16.84%
A.一五计划的影响B.经济困难局面的出现
C.三线建设的开展D.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月革命后,为“建设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19181月,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了“关于土地社会化”的法令。其中明确规定:“发展农业中的集体经济……减少个体经济,以便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粮食贸易,无论是外贸或内贸,都应由国家垄断”,“土地首先交给为公共利益而不是为谋取个人利益而且愿在土地上劳动的人使用”。对农民平均分配的只是革命前劳动农民实际使用的土地,而没收的地主、教会、官府的土地作为国家的后备土地,并没有在农民中平均分配,农民得到的土地比他们期望的要少得多。国家鼓励的不是个体农民经济,而是给集体经济形式以优先权。

——摘编自左凤荣、沈志华著《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上)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时,还有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19506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总结了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又适应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形势确定了新政策.提出保存富农经济,不动中农土地,限制没收地主财产范围等,以保护中农和分化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阻力,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成为指导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包括老解放区在内,全国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约7亿亩土地,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交纳的3000万吨以上粮食的地租。

——摘编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政权建立初期,中俄两国土地政策变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俄两国土地政策变革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历史经验。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1936年提倡并推行了农业合作达动、1934年,国民政府颁布以西方各国合作法令为蓝本的《合作社法》。其中规定,“凡年满二十岁”“有正当职业”的“中华民国人民”均可入社,但“破产”者不得加入。同时,入社必须缴纳定额股金且必须对合作社的财产损失负连带责任。对于农村的合作事业,国民党人曾寄予厚望,希望通过合作来解决农村土地问题,“救济弱者”“复兴乡村”“避免土地革命之惨祸”。然而,国民党政府发起的农业合作运动最后却出现了“非特无益于农民反造成剥削农民之新式工具”“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难局。

——伍福莲《试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等

材料二   新中国建国后,广大个体农户被迅速动员起来积极加入各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组织,我国农村进入农业集体化时期。农村集体经济办成了个体农户许多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像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依赖的农田基础设施基本都是依靠公社的整合力量和规模效益修建的。1954年起,全国逐渐建立起供销社。供销社一方面要及时保质保量地向农民供应各种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另一方面要尽可能以有益于农民的价格收购和销售农副产品,“从商业上去剪除农民所受的中间剥削”。更具深远意义的是,供销合作社还通过与农业生产合作社合作,增加了农副产品购销的统筹性,以服务于国家工业化战略。

——摘编自吴淑丽《农业集体化时期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效用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农村合作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历史意义和出现的问题。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当前形势下乡村振兴的启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图是创作于1954年的宣传画《研究科学技术准备为祖国服务》,该作品反映出当时我国(     
A.科教兴国战略已启动B.工业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C.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D.科技落后局面初步改变
2023-03-26更新 | 346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55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一五”计划,其中一项具体任务为“随着重工业的建设,相应地建设纺织工业和其他轻工业,建设为农业服务的新的中小型的工业企业,以便适应城乡人民对日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日益增长的需要”。这一任务(     
A.有助于“一五”计划的顺利开局B.明确了以人民需要为计划的核心
C.可改善工业化建设中的经济结构D.摆脱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束缚
2023-03-23更新 | 201次组卷 | 6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友谊中学实验学校2024届高三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6 .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以苏联为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26日,新中国党政代表团对苏联进行国事访问,这次访问主要有两项任务: 一是向苏联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二是与苏联签订新的友好同盟互   助条约,寻求苏联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援助和支持。随后,中苏双方签订了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这些文件的签署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带来了强大助力。

——钱津《新中国经济建设70年的道路与成就》

材料二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反对苏联斯大林式的教条主义,强调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不但经济问题如此,政治问题也如此。建设一个国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闭状态和孤立地位。过去我们满脑袋框框,现在就突破了。”

——摘编自左凤荣《中国改革开放是对斯大—苏联模式的否定》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
(2)据材料二,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改革的突破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予以说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据统计,1954年宪法在起草讨论的时候,参加初步讨论的各界人民有103万余人,共提出118万多条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根据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对宪法草案作了若干改动。这一过程(       
A.体现了人民政协的职能B.彰显出人民民主的原则
C.反映出人大制度的优势D.凸显了依法治国的国策
2023-03-13更新 | 57次组卷 | 17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8 . 下图是翁逸之于1955年 创作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向劳模学习· 向劳模看齐
A.宣传党开展农业合作社的方针政策B.倡导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C.宣传中国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D.说明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9 . 1953年国家出台《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对粮食执行统购统销政策;1955年8月5日,国务院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粮票开始全面进入社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完成B.配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C.社会主义建设成效突出D.照抄照搬苏联建设模式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拉开了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步伐。为了打破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恶意封锁,把落后的农业大国迅速建设成为可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现代化水平的工业经济的新中国,苏联等东欧国家伸出了援助之手。此时中国工业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安排落实苏联援建的156个大中型工业项目,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装备和改造重工业,既加强国防建设,又增加各种农副产品和工业品的生产,保证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摘编自钱津《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

材料二:

1954年发行的邮票

3月23日,宪法起草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会后,在北京和全国各大城市组织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球的代表人物共8 000人,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对这个初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三十次会议,讨论宪法草案,并决定将这个草案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起草委员会对原来的草案再度作了修改,并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讨论通过,这才提交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摘编自刘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足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主要成果,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