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1 .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建设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以下不属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基本制度的是
A.一国两制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 .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下列各项为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奠定基础的是
A.推翻国民党政权
B.颁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提前完成“一五”计划
3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恢复时期已占64%,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升为78%,1959年达76%。第二,我国进口的主要商品,特别是机器设备、精密仪器等,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兄弟国家。第三,我国出口的主要商品,……绝大部分也是输往兄弟国家的。1959年我国对兄弟国家的贸易额达113.9亿元,比1950年增长近7倍。其中对苏联的贸易总额达79.7亿元,比1950年增长近5倍;对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额达25.8亿元,比1950年增长30倍。                     

 ——选自苏星、杨秋宝《新中国经济史资料选编》


(1)依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中美贸易走势(1978—1993)
(2)该时期中美贸易持续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结构示意图(单位:百分比)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形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国际因素。
2017-12-04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2018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卷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相关国家的中央权力机构分布图:

材料二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正发生相当的作用,……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那是何等的愚蠢。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三所示政体与图二所示政体相比,有何创新之处?

(2)图四与图三所示政体有何本质区别?从中外政治体制的变化中,我们能得到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哪些认识?

(3)据材料二,归纳钱穆先生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明清及中国近代前期的相关史实说明其观点的合理性。

5 . 20世纪50年代,我国民主制度建设的重大成果是(     
A.召开人民政治政协会议B.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C.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扩展基层民主选举
6 . 口号代表一种精神、一种希望,也曾使国人振奋。下面口号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实业救国       ②民主与科学   ③“自强”“求富” ④“超英赶美”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③④①②D.④①②③

7 .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办洋务的封建官僚们主持下,中国开始有了一批官办的企业。这些企业因为是使用新式机器,雇佣了大量工人,大体上按照西方的机器工厂的组织形式来进行生产,已不同于旧有的官营工场手工业,所以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中很大部分是军事工业,它们的产品供应给国家和军队,并不作为商品而出售,更不投放到市场上去。这些企业不但为封建官僚所控制,而且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有很大的依赖性。

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年份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平均每年设厂数/家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69—189450多500多1.421.41
1895—1900100450016.7750
1901—1911300560031510
1912—191960013000751625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企业的特征。结合所学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工业化的影响。

(2)材料二中民族工业在哪一时段发展最为显著?分析影响该时段发展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工业化进行了哪些努力?这些努力对当时的经济建设有什么影响?

2017-08-08更新 | 51次组卷 | 2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北外附属新华联外国语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下列材料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史料记载1845年后“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什么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发生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