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以来我国工业空间格局

材料

   

——摘自王军等《我国工业空间格局演化的脉络特征与启示》

对近代以来我国工业空间格局演变进行阐释。
2023-05-10更新 | 362次组卷 | 7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宣传画中的历史



结合所学知识,以“《坚决完成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05-08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如图是1953年出版的宣传画。该作品的创作(     
   
A.描绘了工人阶级建设社会主义的场景B.展现了“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成就
C.反映了全面实现公私合营的喜悦心情D.体现了家国命运紧密相连的情感共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党中央在“一五”计划初编时有人认为:“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的情况,不急于工业化。”遭到党中央的驳斥,是基于(     
A.有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援助B.巩固国防的需要
C.国情和国家利益的需要D.工业远远落后于西方
2023-05-0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与1952年相比,1957年湖北省粮食产量达到215.4亿斤,增长31%:棉花400万担,增长49.3%:芒麻36.6万担,增长95.3%:花生达到319万担,增长将近三倍半。这证实了(     
A.国民经济得到恢复B.国家优先发展农业战略
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D.生产关系变革的优越性
2023-04-28更新 | 322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的地区结构出现了多次趋势性的变化。下图为1956—200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地区结构变化趋势图,其中①是(       
A.东部地区B.西部地区C.中部地区D.东北地区
2023-04-24更新 | 176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3届高三仿真模拟(三)历史试题
7 . 家国命运

1925年,唐君远(19011992年)担任无锡丽新布厂厂长。面对日商的技术优势和对市场的垄断,他贷款订购先进纺织印染设备,使丽新成为旧中国纺织业中唯一能够独立纺纱、织布、印染的企业。他还以高薪引进外资纺织厂工程师和归国留学生主持生产技术管理。1934年,因受日商倾销棉纱的冲击,唐君远创办协新毛纺织染股份有限公司,获利颇丰。1937年无锡沦陷,日军胁迫唐君远与日方“合作”,唐君远表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拒日军要求,致被拘捕关押半月,所办工厂也遭到破坏。抗日战争胜利后,唐君远主持工厂全面复工,无奈通货膨胀加剧,市场凋敝,民不聊生,致销售受阻。解放前夕,唐君远坚持不撤资外迁,并和无锡工商界一起向解放军捐助粮食10万石,柴草15万担。1950年,他被推举为无锡市人民政府委员。唐君远积极恢复、发展生产,带头参加各项爱国活动,认购国家建设公债10亿元,抗美援朝时捐献飞机4架。1955年,唐君远率先申请上海协新厂公私合营,并带领上海毛纺织业全行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此后他出任上海市毛麻纺织工业公司副经理,发挥懂技术、善经营的特长,虚心和公方经理配合,工作积极主动。1959年,唐君远任全国政协委员,后曾任全国政协第三至六届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上海市政协第五至七届副主席等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唐君远鼓励其长子——香港实业家唐翔千在新疆建立国内第一家合资经营的毛纺织厂,1981年又办起上海市第一家沪港合资经营的上海联合毛纺织厂。

——摘编自朱邦华《唐君远先生传》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拟定唐君远传记的目录。
(2)撰写唐君远的传记,你认为可以参考哪些类型的史料?
2023-04-07更新 | 202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8月周练历史试题
8 . 文物会“说话”,文物是历史的写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物一《第一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刻草案图表》——1953年,我国开给了以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中心的大规模轻济建设,这一年,党正式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并把这条总路线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指针。文物二 1955年国家粮食部发行的全国粮票——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极度匮乏,粮食自然无法做到敞开供应。中央政府开始酝酿粮食的计划供应,以满足全国人民的温饱。1953年,中央政府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物资逐渐丰富起来,票证制度越来越松动。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后,全国各地先后放开粮食及其他产品价格,实行购销同价。1993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长达近40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

      

       文物一                                                                             文物二


解说词是口头解释、说明事物的文体,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渲染、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实情、状态和意义,力争达到宣传效果。根据上述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件文物为其写一段解说词,(要求:围绕与文物相关的历史事件展开,介绍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56年经陈云同志批示,上海约270多家轻工工厂迁往河南、陕西、甘肃等省,当时上海有21万人支援外地,其中包括很多工程技术人员。这说明当时(       
A.工业化建设立足于中国国情B.国民经济恢复取得显著成效
C.上海率先探索经济体制改革D.国民经济调整影响工业布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曾提出一种设想:中国的工业化可以考虑采取“经互会”的方式,即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定范围内分工合作实行一体化生产;但新中国领导人却做出了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决定。这一决定(     
A.导致中苏关系走向恶化B.着眼于中国的长远发展
C.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D.旨在避免苏联模式弊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