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典籍中,“革命”一词是指顺承“天命”的朝代更易之意。及至20世纪初年,部分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用西学中“革命”(Rerolution)一词的含义取代经典阐释并附以自己的理解,公开打出“政治革命”的旗帜以号召国人变革或推翻专制皇权。

——摘编自郭世佑《晚清政治革命新论》

材料二 长期以来,在对待传统政治制度问题上,曾存在绝对化的倾向。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行之有效的历史经验:其一是有发达的政治分工和悠久的权力制衡观念;其二是积累了一整套比较科学的人事管理的经验。现实政治制度的优点与缺点,往往与传统政治制度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辅——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逐步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

——据何教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历程和成就》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与现代学者对待传统政治制度的态度有何差异,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特征及意义。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一五”计划“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其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分别解决了什么问题?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
2019-07-2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文)
3 . (理科生作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材料二   下列四幅图片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我国农村的改革。


图1

图2

图3小岗村村民“按手印”

图4安徽凤阳村农民
打花鼓庆丰收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2)根据材料二中图1、图2提供的信息,指出当时在农村掀起的运动名称。并说明这场运动不能促进农业的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中图3、图4提供的信息,说出当时在农村实行的制度及该制度的实质。
2019-07-04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中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文科生作答)
改革的核心价值,是为社会的发展: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人民的幸福。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为此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

材料一:1953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资料室:《农村政策文件选编》

材料二: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基础上开创的。

——习近平在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材料三: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共中央提出将农民“组织起来”的现实原因。
(2)材料二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多年建设基础”的主要表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经济改革的思路上的变化及这一变化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1978年以来我国改革得以不断深化的主要因素。
2019-07-0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中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直接关系一个国家能否顺利地实现工业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辛亥革命前)中国的产业工人有五六十万人,到1919年已增至200万人左右。

1920-1936年,中外产业资本产值的增长及比重出现显著变化:

1920年1936年
产值(亿元)比重(%)产值(亿元)比重(%)年平均增长(%)
中国资本6.6144.8026.0963.209.00
外国资本8.1355.2015.1636.803.90

材料三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企业和清政府的哪一运动有关?其中哪一航运企业推动了我国交通近代化的进程?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9年中国产业工人增加的主要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结合材料二,相比于1920年,1936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何变化?并说明其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指的是什么?并归纳这一“发展战略”实施的积极影响。

2018-07-0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理)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事情总是发展的。1911年的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45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956年底中国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变化

材料二:1958年8月,在各层上级权力机构的关注和策划下,徐水县委第一书记张国忠喊出了“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县委制定草案规划:“1959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并开始向共产主义过渡,到1963年即进入伟大的共产主义社会。”

(2)简要分析材料二现象出现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1958年春,上海农村根据中共中央的号召,开始了农业生产“大跃进”。同年9月21日,上海农村建立了第一个人民公社。到9月30日,郊区10个县全面实现人民公社化,几乎所有农户都参加……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教训

7 . “中国”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年代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一词来自1902年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是近代中国进步人士追求的目标。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提出为“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

材料二:1960年,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1970年,尼克松作为美国现任总统在公开场合第一次有意地将共产党中国称呼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坦率地将之称为:“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信号。”

材料三:20世纪中叶以来,主权国家观念受到侵蚀和弱化,国家权力出现向更高组织形式让渡的趋势,人们国家观念发生转变,形成超越国家认同感……2007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创造了“中美国”一词(另译:中美共同体、中华美利坚),称中美已走入共生时代。“中美国”这个词在全世界变得非常的时髦和流行。

请回答:

(1)中共七大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是如何为实现“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的?

(2)材料二中尼克松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促成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人们国家观念发生变化原因。对哈佛大学教授提出的“中美国”,你有何看法?

2017-10-1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大寺中学2017年秋季学期高二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8 . 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城市化模式与西方相去甚远。日渐完善的口岸城市体系及农业过剩人口涌进城市,形成了中国畸变多态的城市化特征。里弄胡同茅草破屋是多数市民的栖息之地,农民离村与相关的都市膨胀问题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造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的相关原因。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l957年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从l949年的98个增加到l40个;另外中西部也兴起了一系列工业城市,如郑州、包头、兰州、西安、成都等。

—宁克平《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2)依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9 .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直接关系一个国家能否顺利地实现工业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通过与列强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具体表现在:
时间
电力工业
煤炭工业
生铁

1920年
772百万千瓦
14.2百万公吨
436815吨
30000吨
1936年
1724百万千瓦
26.2百万公吨
958683吨
556347吨
增长率
9.4%
7%
9%
40%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材料二
产品名称
单位
按人口平均产量
各国为我国倍数
中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电力

7.9
219.5
1144.6
514. 9
27.8
144.8
65.2
原煤
公斤
83.0
761.0
3498.0
4938.0
9.2
42.1
59.5
生铁
公斤
1.7*
84.4
244.5
165.9
49.6
143.8
97.6

公斤
0.9
95.3
376.3
255.2
105.8
418.1
283.6
棉布
公斤
7.34*
20.28
61.42
70.38
2.8
8.4
9.6


——《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
材料三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中的表格,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