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9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屈服于西方列强,允许英、法等国在中国招募华工,广西有人开始被运往国外。1876年,北海(当时属广东管辖)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从北海口岸出国的华工,每年多则4000人,少则数百人。1897年,梧州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1904年,英国在梧州设立“契约华工”接收站。

——摘编自石维有、张坚《华侨华人与西南边疆社会稳定》

材料二   清末的广西社会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在此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出现了大批的海外移民。清政府的残酷压榨,再加上天灾频仍,大量破产的百姓纷纷外逃。此外,在当时“西学东渐”的影响下,许多广西学子出洋留学,也成为海外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梁茜茜《论清末广西海外移民的类型及特点》

材料三   1940年,日军将越南作为向中国华南进攻及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军事基地,导致广西边境交通受阻,广西人迁居海外的人数剧减。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以后,南进侵占东南亚,大约有11万侨胞又迁回广西。而广西一大批爱国志士,利用广西的特殊地理位置,移迁至越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42年,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抗战胜利以后,因为各种原因,少数广西籍士兵流落在缅甸和印度。

——摘编自向大有《民国时期广西向国外移民三个时段社会背景特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广西人口大量外迁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相较于清朝末年,抗战时期广西人口迁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95年到1913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段,当时创办的工矿企业总计549家,资本总额约1.2亿元,比甲午战争前民族工业产生阶段的150家增加三倍多,资本总额约增长五倍。民族工业在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深侵略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能得到初步发展?如同历史的发展有合力的作用那样,答案不是一句话可以说清。

——摘编自庄鸿铸《甲午战争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材料二   1984年开始,乡镇企业出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势头。各类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联户办和户办企业更是大批量诞生。到1988年,企业个数达1888万个,从业人数达9546万人,总收入达4232亿元,4年间乡镇企业数平均每年增长52.8%,从业人数平均每年增长20.8%,总收入平均每年增长58.4%。乡镇企业爆发性增长出乎决策者预料。1987612日,邓小平对外宾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异军突起。”

——摘编自萧冬连《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历史和机制分析》

材料三   改革开放初期,市场上衣、食、住、行等人们所需的基本生活资料极其缺乏,正是在这种环境之下,利用市场空白和时间差,乡镇企业因陋就简,甚至土法上马而迅速发展起来,尽管其产品档次不高,技术也不先进,但其市场销售却相当红火,自然其发展速度也是相当惊人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日益强化的买方市场导致乡镇企业发展开始陷入困境。

——摘编自侯爱琴《乡镇企业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及若干对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次“创业热”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我国乡镇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
2024-05-13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桂林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迄今已有7000年的栽培史。印第安人为它的驯化、人工栽培、耕作模式、育种、储藏、加工、食用等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16世纪3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发现”了马铃薯,50年代他们将薯块传入西欧,70年代初开始在西欧零星种植。马铃薯传入欧洲慢慢传开后,除了爱尔兰和西班牙,在各国主要种植在庭院,供观赏和植物学家药学家收藏和研究。18世纪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灾荒和饥懂促使土豆在欧陆国家作为救荒作物大大普及。法国医生和药师帕门梯耶尔从18世纪60年代起,就致力于马铃薯的推广和普及,于1774年出版了《马铃薯的化学检测》一书,书中详细深入地分析检测,介绍了马铃薯含的丰富营养成分和可以辅助治疗的各种疾病。到18世纪末期,马铃薯成为在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主要食物。

——摘编自张箭《马铃薯的主粮化进程》

材料二   马铃薯在爱尔兰反而很快扎根,成为了爱尔兰人的喜爱食物和依赖食物。进入19世纪,人口的快速膨胀对社会产生巨大压力,以至于土地不得不被分割为更小的地块,越来越多的人主要靠田地里的马铃薯生活,最穷的农民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换得一小块土地种植马铃薯,而一旦马铃薯歉收,饥荒很难避免。1845年夏,霜霉病侵袭爱尔兰,马铃薯大面积绝产,引发大饥荒,也导致疫病流行,有至少25万人死亡。大饥荒带来空前的对外大移民运动,永久性地改变了爱尔兰的人口结构,在本国和美国都播下了对英国政府不满的火种。

——摘编自曹瑞臣《作物改变世界——以马铃薯对爱尔兰的历史影响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末期以来马铃薯成为欧洲大部分地区主要食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爱尔兰大饥荒”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特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德国成为第一个建立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当时工业生产的社会化和规模化,形成数量庞大的无产者阶层,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他们强烈要求政府实施保护劳工的政策。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对工人阶级实行“胡萝卜加大棒”的“怀柔”政策,一方面通过《镇压社会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意图扑灭在德国蓬勃兴起的社会主义运动;另一方面采纳新历史学派关于劳资合作和社会改良的主张,通过构建社会保险立法包括社会救济、孤寡救济、劳资合作等在内的一系列社会政策措施。1881-1889年间,德国制定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保险法》和《老年与残疾保险法》,1923年和1927年,德国又先后制定了《帝国矿工保险法》《职业介绍和失业保险法》,基本形成完整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

——摘编自汪连新、杨建海《社会保障制度理念历程与启示》

材料二   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严重的失业使千万个家庭陷入饥饿与贫困之中,老年人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储蓄,社会矛盾非常尖锐。在这种背景下,罗斯福总统推行了扭转危机和缓和矛盾的“罗斯福新政”,美国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正是“罗斯福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社会保障法》,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保障法的概念,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也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由社会保险制度朝着综合性的社会保障制度跨了一大步。美国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是一部以老年保险、失业保障和未成年人保障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社会保障法律,第一次在一部法中规定了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的内容。

——摘编自杜长宇《中西方社会保障理念的历史演进及差异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实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2024-05-13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河池市普通高中毕业班适应性模拟测试 历史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柏拉图(前427——前347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曾在雅典创办过阿加德米学院。在教育作用方面,他认为良好的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卫国者的保证。他认为教育在改造人性上也有着巨大的威力,因此他要求国家严格控制教育。柏拉图的最高教育目的则是要培养“哲学王”,经过教育培养的精英可以成为优秀的哲学家,最终成为统治者。在教育对象上,他主张“精英”教育,应该从第一、二等级中选出最优秀的年轻人进行学习。在教育方法上,柏拉图提倡启发诱导,他认为,只要经过启发,没有学习过的人也能自觉地推导出数学、几何等公式。柏拉图以上的教育理念对欧洲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陈桃兰《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比较》

材料二   到公元前6世纪,在中国和希腊都开始出现了哲学家。在此以前,中国已有《尚书》《诗经》,希腊已有《伊里亚特》《奥德赛》等等,它们都在不同的程度上为古代哲人们提供了思考的资料。在古代希腊,原有祭神求福的传统,但哲学家出现以后,他们开始思考世界“始基”是什么的问题,并且试图以某种物质作为“始基”来解释世界。在古代中国,也长期有祭神求福的传统,可是在西周时期就开始有了对天将信将疑的思想倾向。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重人事而不重天,这都反映了一种人在自然关系上的某种精神觉醒。在古代希腊,许多哲学家都讨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书都是集中讨论这一问题的著作。在古代中国,也有孔子主张爱有等差的“仁”,墨子主张爱无区别的“兼爱”等等,不同的学派都为自己的主张作了论证,处于争鸣的状态中。古代希腊和中国的哲学家们当然不可能解决人与人的关系上的认识问题,他们能对此有所反省,提出问题,并试图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就是一种精神的觉醒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古代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柏拉图教育理念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和希腊哲学思想存在共同点的原因,并说明中国和希腊先哲精神觉醒的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折狱”或“引经决狱”,是遇疑难案件依据从《春秋》等儒家经典中抽象出的法律原则进行决断的审判方式和制度。在汉武帝“尊崇儒术”的背景下,由中央司法机关廷尉处理疑难案件时率先采用并逐步盛行并制度化。春秋决狱作为一种审判方式和制度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是因为它能妥善处理司法中的疑难案件,能对中国古代法律的漏洞和偏颇起到补阙和纠偏的作用,它既是中国古代的司法衡平机制,又是法律缺陷的修补机制。

——摘编自吕志兴《春秋决狱与中国古代法制的真实关系》

材料二   唐代中央政府的司法机构由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三个机关组成,地方的司法工作由州县的行政长官兼任。唐代司法的一般程序分为起诉、审判、复审、执行四个阶段。从法律上建立了比较完整、严密的司法制度,其中规定的诬告罪、法官审判责任制、御史台官员监督参与司法、会审制度、上诉制度、复审制度、死刑复核复奏制度等,都起到了慎刑的作用。唐代司法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实行公开的不平等。皇亲国戚、官员犯法,有上议、上请、官当等特殊规定,从而保障封建的等级特权。

——摘编自冯辉《唐代司法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实行“春秋决狱”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司法的特点。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抵中国自营的民营工业,19世纪70年代有二十几家,以小规模工业为主,至80年代后陆续增加,且已有若干大型工业出现。截至1894年,全国共有一百多家大小不同的企业。其中,采矿业多与政府的军事工业配合,受政府控制较大,成效较小,其他轻工业因受政府干涉较小,成效较大,但因资本额少,难以与外国企业或外国在华企业相比。清末的民营工业,在1894年以前其资本额仍较官办或官商合办者为少。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工业结构中,轻工业所占比重高达70%以上,而重工业所占比重不足30%,畸形的工业结构严重阻碍了我国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正处于激烈的较量之中,“一边倒”成为我国的外交战略,在西方国家经济封锁的背景下,苏联的工业化模式成为我国的学习对象。面对巫需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和巩固新生国家政权的现实要求,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作为“一五”时期工业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摘编自杜思雨、白晋博《“一五”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工业建设的探索与基本经验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晚期近代中国民营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施“一五”计划的原因及意义。
2024-01-2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绝非偶然,是和当时世界近代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的。其时,欧美各国都在进行近代化运动。近代化的主要标志是发展科学技术,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面对这股近代化运动潮流的不断冲击,中国各阶级各阶层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都表示欢迎(顽固派除外)。鸦片战争的实践使林则徐认识到了解西方之重要;鸦片战争的失败又深深地刺激了有良心、有见识的士大夫们,他们沉痛地检讨了中国贫弱失败的原因,并大声疾呼要睁眼看世界,“知彼虚实,然后徐图制夷之策”。

——摘编自王延涛《中国近代化的起点——洋务运动》

材料二   洋务派认识到以机器生产为核心的近代工业是富国强兵的根本,他们将军事工业的革新看成是首要的突破点。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近代军事工业相继问世。这样,中国开始有了近代工业大生产方式,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民用企业的产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要了解外国,向外国学习,必须培养各方面的人才。为培养新式洋务人才,洋务派相继创办了一批“西文”“西艺”学堂。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不断传入,人们对西方世界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在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认识到为了维护民族利益,必须发展民族经济,与洋人“商战”“争利”。

——摘编自汪军《简析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2024-01-26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十五世纪开始,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不能以欧洲市场为满足,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狭小的市场之间的矛盾,由于奥斯曼帝国在东方切断商路而更为加剧。商品经济的本性决定了它必须冲破狭小市场的束缚,以其充沛的活力开拓新的市场。这一时期,技术进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则也为技术进步提供了条件和机缘。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长期统治中世纪欧洲的禁欲主义、蒙昧主义等宗教神学的思想意识形态,已被人们逐渐唾弃,一个要求“人的现世幸福”,要求个性自由与人的平等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已开始深入人心。这一社会思潮的触角伸向各个角落,它唤醒人们认识了自己,人们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勇于探求,敢于冒险。

——摘编自陆伟芳《西欧商品经济大发展:地理大发现的前因和后果》

材料二:货币数量理论认为商品价格的高低是由货币数量的多少决定,对于西欧“价格革命”的动因,学界过去往往据此理论侧重于对欧洲的影响。但西欧“价格革命”的原因应当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经济背景中去,15、16世纪是西欧社会经济剧烈变动的时代,随着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农产品价格多呈上升趋势。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动工商业的发展,人为地扩大了国内货币储备,推动了物价的上涨,在法国,从1500到1592年,价格增长了十倍,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气候不佳导致的粮食歉收有很大关系。欧洲各国在I4、15世纪都经历了瘟疫与战争的劫难,人口或停滞或下降,15世纪后期开始出现人口增长,在整个16世纪,人口自然增长一直处于上升状态。

——摘编自郭进萍《16世纪西欧“价格革命”的动因析解》

材料三: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世界贸易商路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16世纪,尼德兰的安特卫普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市内银行林立,欧洲各国政府纷纷派出自己的代表到这里来借贷。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后果是殖民制度的建立。欧洲的新兴资产阶级在各国专制王朝的支持下,纷纷涌向亚洲、非洲和美洲,并对当地人民进行残暴的殖民征服和掠夺。西欧各国的殖民掠夺运回大量金银,由此引发了西欧的价格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者,资产阶级的地位却得到了加强。新航路的开辟在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来往的船只把欧洲的生产方式、农作物品种和家畜等传到美洲。同时,美洲的玉米、土豆、番茄、烟草、可可等也传到欧洲和世界各地。

——杨凤霞《对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的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中导致16世纪西欧“价格革命”的其他因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新航路开辟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真正地确立起几千年的华夏文明的法制传统。西周提供了“礼”,一种带有强烈伦理色彩的习惯法,经儒家学说理论化而系统完善;秦汉提供了“律”,一套以惩罚为主的严格的行为规则,经历朝修订与注疏而至大备。但是,“礼”与“律”只是掌权者统治民众的工具。与皇帝的意志相比,它可随意被更改;与民间情理相比,它可常常被遗弃。它借以施行的力量,不是基于永恒的正义,而是基于可怖的暴力。

——摘编自焦峰《契约精神的自然法背景》

材料二   古罗马人在文化方面原创性的东西不多,但他们的法学理论却成熟完备,丰富精深,西方现代立法理论三个最重要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自由和财产所有权不容侵犯,在古罗马法中均有充分体现,它们在罗马社会生活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罗马法律之所以能超越古代东方乃至古希腊的关键在于,古罗马文明实际上融合了数百个民族与国家的文化与观念。

——摘编自陈刚《自然法·所有权·契约观念——罗马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二回答,与秦汉相比,古罗马法律的特色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罗马法律不断发展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