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二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20世纪60、7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三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20世纪8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四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在安徽,中国领导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1年或1982年,90%以上的家庭是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到1983年底,甚至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在中国农村消失了,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2年到1956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所描述的历史现象?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历史现象发生根本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试述80年代我国实行“生产责任制”对现代化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2016-11-18更新 | 6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湖北省洪湖市四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合考试历史试卷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天中国资本主义正是年轻的时代,正是发挥它的历史作用、积极作用和让它建立功劳的时代。……在目前中国之条件下,私有资本主义剥削有若干发展是进步的。……所以在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下,在劳资两利的条件下,还得让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几十年,这样对工人阶级好处多,坏处少。

——1949年刘少奇在天津工商界的谈话


材料二 进入1956年以后,公私合营急速转入高潮。其中北京仅用十天就完成了全市全行业公私合营……到年底,全国私营工业企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企业人数的85%参加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小商、小贩、小手工业都被当作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对象纳入了公私合营。
材料三 计划经济多一点还是市场经济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南巡讲话


材料四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健全财产法律制度,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并对它们进行监督管理。

——江泽民在十五大上的报告


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为什么说“今天中国资本主义正是年轻的时代,正是发挥它的历史作用、积极作用和让它建立功劳的时代”?资本主义在中国是否“存在和发展几十年”?分析其原因。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中共对私营工商业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十五大正确对待非公有制经济有何现实意义?
2016-11-18更新 | 4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三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
3 . 2013年11月9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将在本次会议上稳步推向前进。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初的中国在对外方面因朝鲜战争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封锁禁运,国内经济则因过去的半殖民地性质,重工业极为落后和布局非常不合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1953年以来的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使中国迈出工业化第一步,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武力《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有专家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逐步突破了一个“瓶颈期”,中国开始踩着历史的节奏,追赶世界经济潮流,每一步都没有落空,中国的发展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1)材料一中的“经济建设”主要是指什么?并分析这一时期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30多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历史的节奏”“追赶世界潮流”的。试就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发展所占的“天时”因素举两例说明。
2016-11-27更新 | 120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2016学年江西抚州临川十中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汽车制造厂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起来的。自1953年起,经过第一代创业者们三年的艰苦奋斗,终于生产出了第一辆解放牌载重汽车,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完成了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的巨变。而且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与国际水平相比也是不低的。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旧的经济体制的束缚,一汽只能按照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完成生产任务,产品统购包销,资金统收统支,没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出现了产品老化、工厂老化、设备老化,产品“三十年一贯制”的悲剧。在改革开放前的二十多里,国家返给企业的只有2.35亿元,致使他们没有能力对工厂进行技术改造。一汽在长期默默奉献中消耗了自己,逐渐失去了竞争能力,走向了衰落。
——尹永生《从产销40万辆看一汽改革功效》
材料二
在改革开放中,国家给了一汽利润递增包干政策,同时,国家又下放了产品销售权,资金筹措权、外经外贸权和工厂发展权,使一汽的换型改造得到了保证。一汽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我所用,走开放型自力更生的道路,使换型改造建立在高起点上。为了精干主体,激活企业,重新构筑企业生产经营体系,近年来他们推出的重大举措之一,就是重组生产要素,组建分公司,让一批联合舰队驶离母体。这些公司成立后,背靠一汽,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虽然压力大,但很快就适应了市场变化,并成为一只强有力的生力军。2000年是一汽的效益年,更是一汽的改革年。较短的时间就妥善完成了总部及所有专业厂处的人事机构改革。它打破了原单位部门垄断的旧习,激活了内部人才的流动,使企业的用人机制发生了质的飞跃。一汽的改革在十里车城掀起了轩然大波,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和利益上的碰撞。大家开始按一种新的模式思考问题。人的精神状态、工厂面貌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铸厂通过改革激发了活力,在几乎没有什么待遇的情况下开起了三班,春节到现在从没休过一个礼拜天。为了杜绝效益流失,一汽在销售、供应采购、财务管理、协作配套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配套改革,清理应收账款、停止以车抵债、集中招标采购,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还从去年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工资制度改革。坚持以市场劳动力价位为指导,优化工资结构,理顺分配关系,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建立了“企业分配靠效益,职工收入凭贡献”不同层次的激励机制,
如今的一汽,企业完成了换型改造;产品由单一的中型车向中轻轿,特别是轿车方向发展;单一工厂模式向集团公司迈进;销售目标也由国内一个市场发展到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到本世纪末,一汽将建设成年产60万辆,品种350个,产值200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占1/3,出口占10~15%的初具国际竞争实力的民族汽车工业集团。
——李文海《改革与一汽的崛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汽走向衰落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汽改革的措施及其影响。
2016-11-27更新 | 2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吉林省吉林大学附中高三上第五次摸底文综历史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近110年间……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二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是中国将民主政治从理想、理论逐步变成现实并不断完善的历史时期。现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材料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网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

(2)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曾尝试走“美国人的路”。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实践活动是哪一次历史事件?列举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3)依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4)依据材料四、五,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换代”。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风俗考》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111]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69-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190l一1911

300

5600

31

510

191一1919

600

13000

75

1625


(2)读材料二,分析1895--1900年和1912年--1919年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

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71.8%7.1%
(3)读材料三,分析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标志意义。

7 . 瑞蚨祥是全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该公司的发展几乎浓缩了中国近现代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瑞蚨祥1868年创建于山东济南,1893年瑞蚨祥设立了北京分号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垄断京城绸布行业……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

材料二下图是瑞蚨祥青岛分号的经营销售额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1956年,瑞蚨祥公司向毛泽东主席呈写了《瑞蚨祥公司生产情况报告》,毛主席指示:“历史名字要保存,瑞蚨祥、同仁堂一万年要保存!”

1985年瑞蚨祥被国内贸易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老字号焕发新生机;济南瑞蚨祥绸布店1988年完成销售480万元,实现利税46万元。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瑞蚨祥创办时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动?

(2)材料二中青岛瑞蚨祥生产经营销售额1912年后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扼要指出其成因。

(3)材料三反映了瑞蚨祥历经的两次重要发展的机遇,分别指出机遇出现的原因。

(4)从瑞蚨祥的百年发展历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8 .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i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2)分析材料二,反映出1952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
材料三 1978—1979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注是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16-11-18更新 | 9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卷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 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述近代前期(1840-1919)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三分析民国初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并分析资本主义发展原因。
(3)依据材料四,概述建国后我国工业中经济成分变化情况和变化原因。
2016-11-18更新 | 3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陕西省勉县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10 . 阅读下列中外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
材料一:“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材料三:“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 ……“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 of 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材料一中的“法”的职能与材料二“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三、四有哪些共同观点?材料四中的“法治”与材料一中的“法治”有何本质区别?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
(4)举出中国现代史的史实论证材料四中“民治”这一观点,指出20世纪末中国提出的“民治”目标,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自己对“法治”的认识。
2016-11-18更新 | 7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浙江省宁波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