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0 道试题
2023·江苏·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苏共中央九月全会后,赫鲁晓夫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个人副业的措施,主要包括:先降低庄员、职工向国家义务交售的定额,最后废除针对个人副业的义务交售制度。使个人副业的税率降低80%,等等。有人称之为一种使私人生产受益的“新经济政策”。1958年,苏联农业丰收。在苏共中央十二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指出:苏联“在短期内克服了农业生产的落后状态”。“在经济方面最强大的集体农庄目前就已经能够满足集体农庄庄员个人对马铃薯、蔬菜,甚至是牛奶的需要。个人副业“将逐渐失去它的意义”。此后,逐步禁止城市公民个人饲养牲畜。

——摘编自陆南泉《苏联经济发展史简论与启示》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各级供销合作社大力宣传并帮助社队逐步组织起各项副业生产。江苏淮安农村供销合作社为配合农村的合作化高潮,从南通等地引进优食兔种,发放各地饲养;洪泽县成为江苏省长毛兔的基地县。就水果生产来说,广东省采取发放预购定金的办法解决农户生产资金短缺的困难。从1951年开始即组织农业技术队伍深入产区举办现场水果防治病虫害等技术训练班。1956-1958年,除每年安排水果生产专项化肥1万吨以外,省供销社还临时增拨化肥1580吨。各农村基层社一般设有综合收购门市部,除在门市部坐店收购外,还采取开物资交流会约时定点摆货摊、走村串寨、送货下乡、送货上门和利用代购代销员等方式进行收购,解决农副产品滞销问题。

——摘编自李攀《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改革个人副业管理制度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述20世纪50年代我国供销合作社扶持农村副业生产的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作用。
2 . 近现代的工商业发展战略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以郑观应为代表的重商论者将强烈的情感浓缩成“商战”。“论时事者必献商战之策,视振兴商务为当今第一要义”。“商战”思潮的重要特征即在于它不仅在外贸领域提出了进口替代、出口替代的主张,而且主张“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甲午战争后,列强以《马关条约》取得了在华设厂的权利,这给中国发展工业带来示范效应。重商思想由此逐步变异为“振兴实业”的早期工业化思想。

——摘编自李喜所、李来容《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从编制新中国第一个长期经济建设计划开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思想就清晰地表现出来,“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成立之初的新中国需要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迅速对自己的外交政策做出抉择。新中国选择了政治上的“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加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1950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中国的经济建设开始在苏联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1953年,中央形成过渡时期总路线,同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启动,重工业的发展被摆在了突出而重要的位置上。

——摘编自郑有贵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重商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工业发展战略确立的背景及影响。
2023-05-29更新 | 151次组卷 | 3卷引用:华大新高考联盟2023届高三名校预测历史试题(湖北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朱元璋采取鼓励垦荒政策,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人口数大约为7270万,清朝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增长,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人口总数增至4亿3千多万,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当时的学者洪亮吉觉察到这些问题,提出了调剂人口的思想,但没有被重视。

民国初期,国事衰败,“人满之患”的弊端日渐暴露。以《东方杂志》为代表,众多报刊积极刊登人口研究文章。这些文章运用西方马尔萨斯人口论和社会调查的方法,反对人口增殖的传统人口观,试图通过人口品质提高、优生手段达到民富国强的目标。

下表为《东方杂志》涉及人口研究的文章统计表   

文章篇数 (部分)涉及人口理论9篇,强调生育控制4篇,人口调查15文章作者 (部分)陈长潇、潘光旦、孙本文、乔启明(人口 学者),竺可帧(气象学家)、彭家元(农 业学家)、张荫麟(历史学家)

——摘编自任惠玲《洪亮吉人口思想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比较及启示》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呈现阶段性特征,人口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变化。50年代经济建设中“深深感受到不是人口太多,而是人手不足”,彼时“人多力量大”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加上受苏联鼓励人口增长的影响较深,党和政府对生育行为进行嘉奖。“鼓励”性人口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过快增长与社会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不断凸显,1957年马寅初著作《新人口论》深入剖析了当时中国的人口问题,60年代国务院首次提出计划生育。1978年“实行计划生育”第一次被写进《宪法》,国家明确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21世纪后,我国又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年轻劳动力短缺等问题,2016年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摘编自马红鸽、贺晓迎《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口生育政策变迁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人口快速增长的历史背景,概括民国初期人口研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后影响我国人口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
2023-05-14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61115日,国民大会在南京开幕,出席者仅1355人,其中,国民党籍代表855名。因此,人民称这次大会是“党民大会”。“国大”的召开遭到共产党和民盟的一致反对,如周恩来在次日发表声明说:“国民党政府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已于昨天开幕了。这一‘国大’,是违背政协决议与全国民众,而由一党政府单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

——摘编自罗昊《1946年“制宪国大”合法性研究》

材料二   19545月底,全国基层选举工作全部结束,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工作,全国各地在21万余个基层选举单位,3.23亿登记选民中进行了基层选举,共选出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566万余名。在此基础上,又由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中央直辖单位和军队及华侨单位分别选举产生1226名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其中,中共党员668人,占54.48%,党外人士558人,占45.52%。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充分代表人民的意志来制定国家宪法。19548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33次扩大会议。决定于1954915日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摘编自光明日报出版社《共和国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6年“制宪国大”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国民党“制宪国大”相比,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不同之处。
2023-10-18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金科大联考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2023-02-23更新 | 396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1223日至31日,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所作的决定要点如下:……发展教育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大量举办业余补习教育,开展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对原有老解放区的教育,以巩固与提高为主,关键是解决师资和教材问题,改进师范教育,加强教师轮训和在职学习,培养称职的教师。对新解放区的教育,坚持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使他们逐步建立革命的人生观,逐步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加强革命的政治学习。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在于反对书本与实际分离的教条主义,坚持理论与实际一致.必须改进考试制度、学校的管理,必须贯彻与实行民主集中制。应设法改善教育工作者的物质和政治待遇。

——整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决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教育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2023-04-11更新 | 98次组卷 | 4卷引用:贵州省2023届高三4月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7 . 我国于1948年开始发行人民币,第二套人民币于1955年开始发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民币设计者们的口述

罗工柳:那还是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党中央考虑到第一套人民币大多是在解放区印制的,带有“战时货币色彩”,规格、质地不统一,票种较多,不能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提出要设计一套高水平的货币。

周令钊:为了使新钞票彻底摒弃带有殖民色彩的图案装饰,我们与北京印钞厂的设计、雕刻人员到故宫、颐和园、云冈石窟去临摹古建筑、石雕、石刻、铜器以及长廊里的彩画中的花纹和图案……2元券背面景框源自故宫的窗棂,3元券背面的边框取自敦煌壁画中飞天的飘带。

——根据《人民币的设计你知道多少?》等资料整理

材料二   第二套人民币图案简表

正面背面
主币:
1元:天安门;2元:延安宝塔山;3元:井冈山;5元:各民族大团结;10元:工农像
辅币:
1角:拖拉机;2角:火车;5角:水电站1分:汽车;2分:飞机;5分:轮船
都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汉、蒙、维、藏四种文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第一套和第二套人民币发行的背景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货币与时代”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5-30更新 | 201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三)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月革命后,为“建设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19181月,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了“关于土地社会化”的法令。其中明确规定:“发展农业中的集体经济……减少个体经济,以便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粮食贸易,无论是外贸或内贸,都应由国家垄断”,“土地首先交给为公共利益而不是为谋取个人利益而且愿在土地上劳动的人使用”。对农民平均分配的只是革命前劳动农民实际使用的土地,而没收的地主、教会、官府的土地作为国家的后备土地,并没有在农民中平均分配,农民得到的土地比他们期望的要少得多。国家鼓励的不是个体农民经济,而是给集体经济形式以优先权。

——摘编自左凤荣、沈志华著《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上)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时,还有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19506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总结了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又适应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形势确定了新政策.提出保存富农经济,不动中农土地,限制没收地主财产范围等,以保护中农和分化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阻力,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成为指导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包括老解放区在内,全国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约7亿亩土地,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交纳的3000万吨以上粮食的地租。

——摘编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政权建立初期,中俄两国土地政策变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俄两国土地政策变革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历史经验。
2022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材料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2022-08-31更新 | 231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1原因(背景)类材料题-2023年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模版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     1962年版第三套1元面值人民币上的“东方红”拖拉机

1962年版第三套人民币的壹元面值纸币上那个英姿飒爽的女拖拉机手原型人物是粱军,而她驾驶的拖拉机就是“东方红”拖拉机。1947年,17岁的粱军进入中国共产党人创办的乡村师范学校就读。在校期间,梁军积极报名参加拖拉机培训班,她驾驶着从苏联进口的拖拉机成为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50年代中期,随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国家也开始大规模、有组织地开发北大荒。梁军也成为了北大荒建设队伍中的一员。195911月,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刚刚投产,就向北大荒国营农场运送了第一批13台“东方红”大型拖拉机。黑龙江省政府找到梁军,希望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开第一台中国制造的拖拉机。

——摘编自胡铁华《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

材料二


2《我家买了大金牛(拖拉机)》(1985年,汪苗作)

大约在1985年前后,我们老家几乎每个庄上都已经有了私人拖拉机,做为改变传统农耕方式的先行者活跃在田间地头。能拉麦能打场,农闲时还能跑短途运输或搞个体加工,都能挣来大团结。1988年春,我家也从县城买回一辆手扶拖拉机,是郑州第二拖拉机厂出产的红卫12匹。样式就和宣传画《我家买了个大金牛》中的拖拉机一样。拖拉机买回来后,不到半年时间,我家又配套了除了收割机之外齐全的农机具。此后,农户个人购买小型拖拉机的热情异常高涨,不少农民持币待购。大中型拖拉机市场需求下降之后,洛阳第一拖拉机厂等一批大中型拖拉机厂也兼产和转产小型拖拉机。再后来,小四轮拖拉机日益进入农家,甚至有些地方出现顺口溜“家有小四轮,媳妇才进门”。

——摘编自胡清涛《我家的那台手扶拖拉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东方红”拖拉机诞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80年代后拖拉机使用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023-02-01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