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议会起源于中世纪,在大贵族与国王的斗争中不断扩大其职能。都铎王朝时期,形成了“王在议会”的原则,即议会是由国王、上院和下院三部分联合成17世起中朝资产阶级与新贵族以议会为阵地,进行反封建王权争,通过内战确立了自己的治。“光荣革命”后,议会过《权利法策》,确定了近代议会制度的大框架,确立了议会力高于王的原则。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权利。此后30多年间,是美国议会制度的“黄金时代”,“议会主权”达到鼎盛。

——编自间照祥《英国政治刺度史》

材料二 近代议会实践活动大事年表

19世纪四五十年代林则徐、魏源等人对西方议会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
19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认为,西方“育才于学校,议政于议院”,是其富强的根本。
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从“兴民权”的角度,提出“设议院,立议员”。
20世纪初在资产阶级立宪派推动下,全国掀起了请求速开国会运动。
1909年一1910各省成立了咨议局,全国性的资政院也建立起来。
191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临时参议院作为立法机关,通过了《临时约法》。
1914袁世凯解散国会,实行专制独载统治。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时,《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是当时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还不成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央人民政府于19532月公布了选举法。地方各级人大的逐步召开,选举产生了560余万名基层人大代表,16680名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人大代表以及1226名全国人大代表。19549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议会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叙述议会制在近代中国的实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52年1956年
公有制经济国营经济19.1%32.2%
合作社经济1.5%53.4%
公私合营经济0.7%7.3%
私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0%
个体经济71.8%7.1%

材料二:1958年广德县第一个人民公社——前进人民公社在卢村区成立,经过短短2个月……全县突击实现了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推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吃饭食堂化。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生产上推行兵团作战式的做法,经营、核算、分配全公社统一。……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大放高产卫星,出现了亩产“几千斤”乃至“几万斤”的高产田。

材料三:1981年8月21日,县委制定了《关于人民公社包干到户责任制试行办法》。……1983年3月,县委抽调868名干部下乡,县政府统一印制合同书,由社、队,与农户签订承包合同。合同明确规定了责、权、利范围,即农户承包土地,自主经营,按规定在(再)向国家交售余粮,上交农业税,并缴纳集体规定的费用后,其余收入全部归己。

——以上材料均选自《广德县志》1996年版

材料四: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几年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也已进行了许多试验和探索,采取了一些重大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和重要经验,使经济生活开始出现了多年未有的活跃局面。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材料五: 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有上海,但那是一般化的。浦东如果像深圳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是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

        ——《视察上海时的讲话》(1991年1月28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六: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读材料一,据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分析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历史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广德县经济建设中出现了怎样的问题?依据材料三,指出广德县的农业生产有了什么新变化?
(3)根据材料四,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4)据材料五、六,你认为上海能够成功申办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2021-05-1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强调:如果我们不能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上解决农业合作化的问题,我们就不能解决年年增长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要同现时主要农作物一般产量很低之间的矛盾,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就会遇到绝大的困难,我们就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他还认为: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他指出:单有国营经济而没有合作社经济,就不可能巩固无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权。

——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材料二     1956年,合作社制度刚刚在农村普及,四川省江津县和浙江省永嘉县就开始试行包产到户。……由于当时还不具备这一务实的思想生存的客观条件,包括邓小平在内的中央和地方一大批干部因此被带上变相单干”“复辟资本主义等政治帽子,受到错误处理。……198084月,邓小平明确同意姚依林从减轻国家负担的角度支持落后地区农民包产到户、发展生产。到1987年,全国有1.8亿农户实行了家庭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对这一过程,邓小平回忆说: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这是就全国范围讲的。

——摘编自《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对中国农村改革的重大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的基本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因。
2021-05-1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经济结构的变动通常表现为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等的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1956年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表

类型19521956
公有制经济国营经济19.1%32.2%
合作社经济1.5%53.4%
公私合营经济0.7%7.3%
私有制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0
个体经济71.8%7.1%

材料二   下列图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变化饼状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的变化,并指出形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其对我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有制结构的新变化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3年下半年,全国粮食紧缺问题极其严重,为满足需求,平抑粮价,国家只能动用库存粮40亿斤。1953年,国家在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实际上是从排斥市场机制入手的,实行国家对经济和市场的直接管理,把农业的生产和销售计划完全纳入到国家的统一计划之中,从而完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1953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通过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12月初,除西藏以外,全国城乡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统购统销政策较好地解决了新中国面临的极其严重的粮食危机。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统购政策才宣告结束,而统销政策直到现在还存在一定的影响。

——摘编自陈国庆《建国初期粮食流通体制的探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影响。
2021-04-11更新 | 162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各方面主要表现

劳动分工“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农产培育“种谷必条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蒇……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工具技术牛耕、铁农具、曲辕犁、选种和育秧、测知节气

材料二 近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部分表现

19世纪60年代,浙江地区:“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据《南浔志》卷31
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顺德县志》1853

材料三1949-1987年中国粮食产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万吨)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基本趋势,并分别说明图中A、B两个产量波峰区出现的主要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农业总产值情况(单位:亿元)

年份工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
1949466326140
1952810461349
19571241537704

——整理自柳随年、吴群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

材料二 按可比价格计算,农业总产值1959年比上年下降13.6%,1960年又比上年下降12.6%。粮食产量由1958年的2亿吨降至1960年的1.435亿吨。1965年国民经济已经恢复并有所发展,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为2235化元。统计表明,从1979年到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递增9.04%,1992年达到24379亿元,国民收入达到20223亿元。这些都标志着中国总的经济实カ有了显著的增强,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摘编自齐海鹏、孙文学《中国财政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与1979-1992年经济发展的各自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要求打破封建 专制的束缚,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发展资本主义。西方民主政治一般有两种模式:英美式民主和欧洲大陆式民主。

——摘编自徐衍昌 张仙君《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创建与发展》

材料二   辛亥革命胜利后,制定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总统制,成立了临时参议院,政治团体也伴随着西方近代政治价值观念的影响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但随着中央政府权威的衰弱和地方势力的增强,逐渐形成割据局势;民初政党大多为利益所 驱动而成为民主的祸患,政党不过成为争权夺利的傀儡;议员大多为地方都督指派,使议会屈居于北洋派的淫威之下;“因人制法”虽是为了保住革命的果实,但使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 志,不免使《临时约法》缺乏威慑力。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实践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就走向了 失败。

——摘编自赵贺怡《辛亥革命与中国民主政治的最初实践》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后,逐渐形成了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确立了帮 助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决策的重要方式,在民族地区实行利于各民族平等、团结、联合和共同 发展进步的最适当的政治形式,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取得了一系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成果。

——摘编自黄百炼《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巨大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美建立的民主政治模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辛亥革命取得的政治成果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并综合上述 材料,简述中西民主政治建设给你带来的启示。
9 . 经济活动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活动。下列材料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天仙配》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   史料记载1845年后“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材料三   



农民成群结队报名入社

手工业者积极报名入社

上海工商界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什么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20世纪中期的什么事件?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10 . 追求工业化,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一直追寻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8月)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

——《第一回中国年鉴》,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材料二   “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是一曲悲壮的民族赞歌,但在历史当口,迁或是留,却不是那么容易抉择的、由于实力对比悬殊,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虽然顽强抵抗,却依然节节败退,而国民政府也迁往陪都重庆,依托西部地区的自然天险持久抗战、由于日寇是从中国经济最繁华的东部沿海地区发动进攻,国民政府的战争动员就包含了将东部地区的工业企业迁往西部后方,而这场工业内迁运动后来被晏阳初称为“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中国战时的工业内迁,亦是国民政府间接抵抗方式的一部分。

——摘自严鹏《战争与工业:抗日战争时期装备制造业的演化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从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始步入了工业化的初创阶段,从而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其突出的特点是实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战略,依靠国家的整体力量启动工业化进程,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此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石建国、武力《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
(3)根据材料三,概述我国工业化初创阶段突出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