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五”计划实施的150个工业企业行业分布表

总数军工企业冶金工业企业化工企业机械加工企业能源工业企业轻工业和医药工业
150个44个20个7个24个52个3个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五”计划工业建设的背景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工业建设的影响。
2 . 历史畅想。阅读下列图文,回答问题:

1876年7月3日,淞沪铁路通车。当时的《申报》报道说,火车启动后,包括妇孺在内的“乘者、观者一齐笑容可掬,啧啧称叹”。但由于淞沪铁路是英商在未经中国当局同意下私自修筑的,结果清政府与英方议定,在淞沪铁路运行一年后,由中国政府购回。次年10月,清政府以白银28. 5万两购回淞沪铁路,随即拆毁,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就此夭折。


(1)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谈谈你对淞沪铁路通车及夭折的认识。

1953年7月15日,长春“一汽”开工建厂。1956年7月13日,“一汽”暨新中国生产的第一辆卡车,披红挂彩地开下了生产线。这第一辆卡车,从建厂到下线,不到3年时间。党中央和人民政府对“一汽”投产非常重视,毛泽东主席亲自命名为“解放”牌。这第一辆解放牌卡车,代表着民族的骄傲,代表着民族的希望。



(2)结合相关历史背景,指出长春“一汽”建成投产对国家建设的重大意义。

(3)分析表一、表二,两表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 .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工业化是中国人民不断奋斗的目标。

洋务运动企业分布图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1)三幅地图反映了中国工业化建设的重要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次工业化建设出现的背景。
(2)依据地图概括中国近代工业化和解放初期工业化建设的特征。
(3)结合三次工业化建设的结局谈谈你的认识。
2020-02-09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建国后,对科技活动的支持体现在立法上,在宪法中规定保护发明人权益,1790年制定了保护专利的第一部法律。1802年成立联邦专利局,负责管理技术革命和发明创造的专利。1862年,林肯政府通过土地赠与法案,规定将土地或土地出售后的资金用来建设大学。1863年根据总统签署的国会法令成立了国家科学院,引导研究人员不断作出创造性贡献。一战前后,美国政府又直接投资建立的实验机构。这些研究机构对于美国的基础研究、民用研究、军事研究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黄先智《美国科技政策的演变及特点》等

材料二   1956年,中央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中长期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简称“十二年科技规划”)。规划从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616个中心问题,从中进一步综合提出了12个重点任务。还对中国科研工作的体制、人才的吸纳引进使用方针、培养干部的大体计划和分配比例、科学研究机构设置的原则等做了规定。从国情实际出发“力求自力更生,但要有计划的合理运用兄弟国家的帮助”,“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把我国科技从十分落后的基础上提高到接近于现代先进水平”。这些指导思想和措施推动新中国在国防科技、生物医学等领域达到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摘编自曹希敬《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主要科技政策盘点》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建国以来到20世纪初政府鼓励科技发展的举措,并说明其成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十二年科技规划”出台的背景及其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美国相比,新中国能够在短时期内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自身优势。
5 . 阅读下列有关山东经济发展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清代刑部抄挡》记载,嘉庆年间,在淄川的煤矿,有矿主康甫得雇佣佣工李新孔入煤场工作,议明每日工价京钱250文。

材料二 1868年,瑞蚨祥在山东济南成立,1893年设立了北京分号。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垄断了京城绸布行业。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

材料三 1887年5月,李鸿章上奏朝廷,建议开办淄川铅矿、1887年,山东巡抚张曜又主持开办了淄川煤矿。第二年开始使用少量机器进行开采。

材料四 1956年,瑞蚨祥公司向毛泽东主席呈写了《瑞蚨祥公司生产情况报告》。毛主席指示“历史名字要保存,瑞蚨祥、同仁堂一万年要保存!”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哪一新现象?此时中国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是什么?
(2)材料二、三中瑞蚨祥与李鸿章、张曜开办的企业各属于哪一类企业?李鸿章当时属于哪一运动的代表人物?
(3)上述企业的创办,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指出材料中毛泽东主席所说瑞蚨祥“历史名字要保存”的历史背景。毛主席的指示有何重要意义?
2019-08-27更新 | 50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1979年7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新的《选举法》,1979年《选举法》与1953年选举法相比较……将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由未改变成分的地主、剥夺政治权利的反革命分子和刑事犯罪分子,缩小为依法律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将直接选举从人民公社、镇、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扩大到县和自治县一级,在选区划分上,将按选民居住情况划分选区,改为可按生产单位、事业单位、工作单位和居住状况划分选区,将只有不属于党派、团体的选民或代表才能联合或单独提出代表候选人名单的规定,改为任何选民或代表只要一人提出,三人以上附议即可提名推荐候选人。

——摘编自宋学成《人大代表选举制度论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3~1954年我国人大代表选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9年新《选举法》颁布的背景。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实行的意义。
2019-07-0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经济体制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使经济发展保持活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的经济发展总的来说是“渐进”的,而中国的发展有自己的逻辑……新中国的发展则不同,它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经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借鉴“苏联模式”,设计了计划经济体制。

——何正斌《300年经济学与30年中国经济发展》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集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仍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材料三 邓小平模式,作为中国现代的第六次政治选择,是毛泽东模式的改良型,一方面,它既具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导向性,这是邓小平模式与毛泽东模式最大的区别;另一方面,它继承了毛泽东模式原有的强大政治资源,通过一个强大有社会广泛基础的执政党,以实现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稳定,保持着强大的政治整合力。因此它在政治类型学上可以归结为“后全能主义型的新权威主义”发展模式。

——萧功秦《二十世纪中国的六次政治选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经济体制及其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并指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本质区别。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模式”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经济体制创新的认识。
2019-06-27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18-2019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1)根据材料―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

2018-08-0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西县河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政府的政治改革是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但清政府在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单靠孙中山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罔盟会起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材料二“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变,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謇全集•追悼孙中山演说》

材料三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主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四云南省福保村的村长说“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

——人民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4)材料四所反映的这部法律对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有哪些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3—1954年北京市西单区人大代表选举名额分配表(总人数170人):

类别政府党派团体驻区机关工人文教卫生私营工商业少数民族宗教街道居民
人数964853241313442
比例5.11%3.41%2.29%4.55%30.11%13.64%7.29%7.39%2.27%23.86%

—北京市档案馆

材料二1979年7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新的《选举法》,1979年《选举法》与1953年选举法相比较……将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由未改变成分的地主、剥夺政治权利的反革命分子和刑事犯罪分子,缩小为依法律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将直接选举从人民公社、镇、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扩大到县和自治县一级,在选区划分上,将按选民居住情况划分选区,改为可按生产单位、事业单位、工作单位和居住状况划分选区,将只有不属于党派、团体的选民或代表才能联合或单独提出代表候选人名单的规定,改为任何选民或代表只要一人提出,三人以上附议即可提名推荐候选人。

—摘编自宋学成《人大代表选举制度论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3—1954年我国人大代表选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9年新《选举法》颁布的背景。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实行的意义。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