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如图是杨之光于1954年创作的国画《一辈子第一回》,描绘了一位平生第一次拿到选民证的老人的喜悦之情。这幅作品创作的背景可能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展开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D.“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2021·全国·一模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形势和处境进一步恶化,部分地区连年薄收,食粮空虚,加之自然灾害频发,边区财政入不敷出,人民衣食不足。1941年以后,日军将其主要力量用于巩固占领区,重点对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总力战”,实行野蛮残酷的“扫荡”“清乡”“蚕食”和“三光”政策,导致国内抗战进入严重困难局面。此外,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摩擦、武装包围和经济封锁。然而,广大抗日军民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通过多种手段来发展经济,不仅成功地克服了困难,而且从困难走向了胜利。

——摘编自朱鸿亮《延安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发展了自主能力:初步掌握了现代化工厂、矿井、桥梁、水利建设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并在大批引进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迅速组织起来了相关队伍和机构,自主能力大大提高。到1958年中国开始第二个五年计划时,已经能做到绝大多数建设项目靠自己设计。由于机械设备和钢材的自给程度大幅度提高,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我国已经能自行制造一系列设备,中国许多工业品开始出口,大批经济管理人才成长起来。因此,尽管1960年初苏联突然终止援助,使我国遭受了很大损失,但由于在引进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消化、吸收新技术,发展了一定程度的自主设计、生产能力,进而奠定了初步工业化的物质技术基础。

——摘编自董志凯《正确处理自力更生与引进吸收的辩证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减时期边区政府“自力更生”发展经济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自力更生的措施及影响。
2020·全国·一模
3 . 1955年《人民日报》报道:湖北部分县袜子、肥皂、食盐、热水瓶脱销;有的地区为完成销售任务而限制购买,如买一斤糖搭一瓶白兰地酒,买一斤肉搭半斤干鱼;部分民众见商品供需紧张,干脆一次性买足了七年的火柴、两年的盐。出现这些现象的背景是
A.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人民生活B.西方经济封锁造成物资紧缺
C.计划经济形成过程存在矛盾D.国营经济尚未掌握经济命脉
2020-01-11更新 | 1076次组卷 | 15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重难点08新中国初期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1949-1976)
15-16高三·广西桂林·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4 . 有学者对1975年中国城市家庭人均收入、价格和食品消费的计算表明,五口之家仅食品支出就用去收入的66%。材料中现象产生的背景是
A.文化大革命对农业生产造成破坏
B.邓小平主持工作对经济进行调整
C.计划经济体制下生活物资匮乏
D.长期战乱使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2016-11-27更新 | 10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限时限量标准模拟卷-第16章文化大革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50628日,中共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逐步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标志着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对土地改革给予了肯定和保护。700 万少数民族地区暂不开展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法》明确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     195312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决议》,1956630日,全国人大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第二条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按照社会主义原则,把社员私有的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 组织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到1956年底,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基本形成。

材料三     19588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对人民公社的管理体现进一步细化,“人民公社实行分级管理制度,可为公社管理委员会、管理区(或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生产队是组织劳动的基本单位”。1983年,中央下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完整地提出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全国近99%的生产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至此,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农地产权模式初步形成。

——以上材料均引自《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轨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50年中共中央土地改革法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材料二中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人民公社体制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主要不同。
2021-09-04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尖子生培优题典(课标全国专用)-考点09中国现代经济
6 .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工业化建设道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读图,回答问题。

图1   20世纪50年代的新建工业分布


图2   20世纪60、70年代的新建工业分布


(1)解读图1,指出该时期新中国工业建设的特点并对其原因作出合理解释。
(2)解读图2,指出该时期新中国工业建设的特点并对其原因作出合理解释。

图3   1978年以来现代化建设成就



(3)据图3,概括1978年以后中国工业发展的新特点。
(4)综合以上材料,结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说明中国工业怎样才能保持持续发展。
2021-06-16更新 | 279次组卷 | 2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考点17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2021·辽宁抚顺·一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秦汉时期,辽宁的抚顺鞍山等地就开始出现采煤和冶铁业。辽金元时期,冶铁、纺织、陶业及盐业也日渐兴盛,并出现了采金业。到了明末清初,纺织、食品加工等手工作坊在一些地区出现,此后又不断发展,铁匠炉、木匠铺、皮庄、成衣制作、铜器加工、金银首饰等加工业也普遍建立。其中,辽东地区的蚕丝业和本溪湖的炼铁业在辽宁的影响很大。

——摘编自高峰等(历史,永远铭记创业的辉煌一一五时期辽宁重点工程建设始末》

材料二  从1949年到1952年,国家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对辽宁工业共投资99948万元,其中对重工业投资8.7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的86.93%1952年,辽宁工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11.9亿元上升到1952年的45.25亿元,钢铁、煤炭、机械、电力等重工业基本恢复,并进入了工业基地的初创时期。195311日,我国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辽宁作为一五时期全国的重点建设地区,开始了以原材料和重型机械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基地建设。被称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基之战156个重点工业项目,被安排在辽宁的有24项,辽宁成为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经过一五时期的努力发展生产,辽宁重工业基地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以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机械、石化等行业为主体的重工业体系。

——摘编自方帆《建国初期辽宁工业基地的建设》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辽宁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辽宁工业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021-06-03更新 | 233次组卷 | 3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考点17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6-17高一下·河南漯河·期末
真题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曰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021-08-22更新 | 2002次组卷 | 55卷引用: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新课标卷)-第41题
20-21高三上·湖北·阶段练习
9 . 改革开放前后,农业农村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1949一1978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示意图


——据蔡继明、刘澜飙《中国三大阶层的收入分配》

材料二 下表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变化情况表

年份农民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其他收入
数额(元)比重(%)数额(元)比重(%)数额(元)比重(%)
198331022873.55818.7247.7
198854540373.911821.7247.7
199392167873.619521.2485.2
19982160146667.957426.61205.6
20032622154158.8918351636.2

——据《2004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特点并分析其基本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的历史现象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种国家:人口密度颇高,但在农业中谋生的人,其百分数比较的低。人口密度需要改良。以英国为例。

第二种国家:人口密度颇低,但在农业中谋生的人,其百分数也比较的低。人口密度与职业分派皆颇合式(适),可为模范。以美国为例。

第三种国家:人口密度颇低,但在农业中谋生的人,其百分数比较高。职业分派,需要改良。以俄国(苏联)为例。

第四种国家:人口密度颇高,但在农业中谋生的人,其百分数也比较高。人口密度与职业分派,都有改良的余地。以中国为例。

……所以专靠国外的商场,来维持国内的工业,乃是很危险的。

……由此看来,本国的农业,不能自给,想靠别种实业,来维持过剩的人口,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办法,虽然是一个为许多强国所采用的方法,却也是一个带有危险性的方法。

——据吴景超《第四种国家的出路》(1937年出版)编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英国农业人口比重较小的原因,并指出其可能存在的经济风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以及新中国解决各自问题的措施及结果。
2021-03-10更新 | 306次组卷 | 2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版)-专题10经济政策和经济模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