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4 道试题
1 . 1960年冬,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下列对这一方针解读正确的是
A.重心是继续提高经济建设速度和公有化程度
B.结果是到1961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新发展
C.背景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生产力破坏
D.目的是巩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取得的成果
2019-06-20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深州市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下图为1958年拍摄的反映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集体食堂的照片,文字说明是“吃饭不花钱,努力搞生产”。这表明人民公社化运动
A.推动了农业的持续增长
B.超越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C.意图是要抓好消费与生产的关系
D.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019-06-20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深州市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1960年冬,中共中央指示:农村生产队的产业永远归队所有或使用,永远不许“一平(平均主义)二调(无偿调拨)”。公共积累不能多,公共工程也一定不能过多。不是死规定几年改变农村面貌,而是依据情况一步一步地改变农村面貌。中共中央这一指示意在
A.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B.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纠正农村右倾错误
D.否定农村人民公社体制
4 . 据薄一波回忆说:“当时(1958年)甘肃的省委书记告诉我,有的干部执行这个口号很积极,看到过路的人走了很远,还强拉他回来,说天晚了还不吃饭?反正不要钱,非要他吃不行。”这从侧面反映了
A.三大改造的推行激进
B.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C.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
D.农村经济改革成效大
5 . “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
6 . 下图为新中国某一历史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从中可以看出

A.“一五”计划开局之年农业总产值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B.“三大改造”期间的工业总产值始终不及农业总产值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业总产值进一步下降
D.20世纪5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健康发展趋势
7 . 叶永烈在《写在炉边的几页日记》中写道:“路边,土炉林立,炉火映红半边天。在一个炼铁厂门口,写着这样一首诗:‘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B.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C.出现了农村城镇化趋势
D.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8 . 下图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线型图,其中促使a到b段的重要政策原因是

A.《论十大关系》发表
B.中共八大的成功召开
C.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
D.“八字方针”的调整
9 .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包括个体手工业的产量。

——《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1958年统计出版社出版)

材料二、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材料三、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建国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
(3)根据材料三,在农、轻、重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怎样的设想?在其后的实践过程中又有何偏差?
(4)综合上述材料,对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你有何认识?
2019-05-20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永清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研究和确定了新形势下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任务”是
A.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B.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修订国家及地方的法律法规
D.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