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2022年9月27日,有金冲及总主编、中华书局承担编辑出版的大型历史文献丛书《复兴文库》正式上架。丛书精选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关的重要文献。按历史进程分为五编:
第一编:1840——1921年,重在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
第二编:1921——1949年,记述中国共产党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历程
第三编:1949——1978年,记载了实现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的重要文献
第四编:1978——2012年:记录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文献
第五编:2012年十八大以来: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下列内容最有可能被精选入第三编的是(       
A.毛泽东在延安发表了《论持久战》的演讲B.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倡导两个“务必”
C.中共八大关于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论述D.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里程碑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毋庸置疑的是,毛泽东在这一历史时期探索的成果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农村居民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牺牲者”,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广大农民群众对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其次,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往来较少,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可能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小。该制度变迁源于农民自发的行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

——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曲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进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56年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思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市场的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这表明当时中国(     
A.开始全面调整全国的工业布局B.进行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
C.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D.实施“文革”后的经济调整
4 . 针对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5 . 中国的问题必须由中国道路来解决,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启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人将先进中国人展开的“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并随着“救治行动”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中国的“疾病”不仅在肌体上,更多是在头脑中,于是又开出了救治“头脑疾病”的良方。

材料二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改革家、哲学家、诗人。从欧洲,他借来的不是机器,也不是制度……他施以技巧和灵活性,把借来的东西熬成了一处药方,对症下药,用来使这个病人——“大革命后的中国”复生。

材料三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经过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开创了一条走向强国富民的道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1)材料一中“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救治‘头脑疾病’”分别是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借来的东西”“药方”的含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的过程中出现过哪些失误。“走向强国富民的道路”的含义是什么?
(4)中国革命和建设在实现了伟大转折后,终于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结合你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认识,谈谈你对新时期中国实现“两个100年”目标的道路的建议。
2022-03-06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规模极大的工业迁徙。从1964年开始,进行了十多年。在西部地区建立起许多军事工业基地,还开工兴建成昆、贵昆、黔、湘黔等铁路。可见,“三线建设”(  )
①增强了国家的国防力量②改善了我国的工业布局
③推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④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A.①③B.①②C.①④D.③④
7 . 从1964年开始,我国基本建设投资的重点放在西北、西南地区。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上述地区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400亿元,占当时全国的13,国防工业生产能力占当时全国的1/2。这一变化
A.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B.推动沿海地区城市化
C.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D.加剧国际关系的紧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仪。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就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一个繁荣昌盛、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然而,探索的道路并不平坦。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实行彻底的民主革命并取得胜利固然不易,在这样的大国穷国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伟业。实现伟大的梦想,想要一帆风顺,没有牺牲,不付出代价,是难以想象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另一场梦的破碎”是由什么事件导致的?这一事件对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
(2)结合材料二,指出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经济建设上的哪些事件让我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事件出现的根源是什么?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不断融入世界的重大举措。
9 . 下列《人民日报》中有关于“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的报道。据此可知它
A.客观表明改革促进了农业发展B.“一五”计划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C.反映了大跃进时期共产风盛行D.客观反映了当时我国存在的社会现象
2021-07-01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下表为1957-1960年中国国民经济统计表,该表反映出
A.大跃进运动带来不良影响B.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C.一五计划推动工业化发展D.人民公社化运动成效体现
2021-07-01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