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有学者指出: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计划体制确立,到改革开放前的20余年间,“地下经济”(主要指脱离计划经济秩序的自发工商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时期中都有迹可循,呈现某种程度的周期性起伏。“地下经济”的长期存在
A.危及到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B.折射出经济体制调整的必要性
C.反映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022-04-13更新 | 335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2022届高三二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 . 如图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53-1978年)GDP及其增长率变化示意图。这
A.经济指标一直持续向好B.经济发展深受国内外形势影响
C.经济政策调整作用明显D.人民群众的经济建设热情高涨
2021-09-09更新 | 482次组卷 | 6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20世纪50年代各类反映农业、工业生产的民谣层出不穷,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蚂蚁啃骨头,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这些民谣反映了当时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B.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
C.左倾冒进思想开始滋生D.五年计划实施成就突出
2021-04-16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邓小平在1962年7月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这说明当时
A.摆脱了“左”倾错误的束缚B.隐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萌芽
C.中央下放农村经济管理权力D.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20-04-17更新 | 429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八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56年9月20日,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所做的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构想,即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这表明当时中国
A.社会主义改造尚不彻底
B.开始纠正党内左倾错误
C.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D.注重探索经济建设道路
2019-05-18更新 | 2532次组卷 | 34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线上教学效果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6 . 1961年5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坦言,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据统计,全国精简下来的近2000万职工中,有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这表明
A.国民经济结构实施重大调整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露端倪
C.第二个五年计划全面实行
D.工业建设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