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7 道试题

1 . 制作历史图示,可以更直观有效地学习历史。

1.下图是各种器物开始在人类生活中出现的过程,对照历史发展,图中(丁)最可能出现在(     
A.夏代B.商朝C.西周D.东周
2.下面是12世纪中国多民族政权并立图,其中南宋位于(     
A.①B.②C.③D.④
3.下列示意图描述的是(     
A.陆路丝绸之路B.佛教传播路线
C.海上丝绸之路D.哥伦布航海路线
4.下侧所示的重大军事行动,标志着(     
A.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B.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开始
C.淮海战役结束D.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5.下面为毛泽东参加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时所登记的信息。据此推断,此次会议应当是(     
A.中共一大B.遵义会议C.中共七大D.中共八大
6.观察下侧年代尺,回答问题:

(1)时间点A和D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北京在时间点B遭遇了哪场浩劫?此外,北京还在哪场战争中遭受被侵占的灾难?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时间点C与时间点E发生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时间点E与F发生的史实,它们的相同目的是什么?
(4)从示意图可看出,由A-F这段历史时期,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两个主题是交织在一起的。对此你有何认识?
2024-02-23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式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摘自龚秀勇《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当代社会矛盾问题》

材料二   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些代表认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摘编自新华社《十九大报告解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背后》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与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我国国内主要矛盾表述的相同之处。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与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国内主要矛盾表述的不同之处,并简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024-01-25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每个年代都有它的流行语,无论你是否喜欢它,它都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成为人们心中尘封的记忆。下列属于1956-1966年流行语的是(     
A.人民公社、学习雷锋、大庆精神B.土地改革、五年计划、抗美援朝
C.阶级斗争、两弹一星、乒乓外交D.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包产到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薄一波回忆1960年状况时说:“李先念同志那里不轻松,各地要粮的电话昼夜打来,不能不急事急办,只好采取‘挖东补西’‘抽肥补瘦’等措施,紧急调运粮食,帮助断粮地区渡难关。”为改变这种状况,当时中国政府(     
A.积极实施一五计划B.组织进行三大改造
C.主动寻求苏联援助D.决定调整经济政策
5 . 下图所示的作品(     

1958年出版的俞微波画作《拖拉机》
A.揭示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新方向B.证实了农村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
C.展现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新气象D.表达出民众对农业机械化的向往
6 . 从1958年到1983年,人民公社行使过去乡镇人民政府的职权,公社干部成为国家干部。在实践中,人民公社逐渐形成三级体制:人民公社下辖生产大队,成立大队管理委员会,设大队长、副大队长、保管员、出纳员等;大队下辖生产队,设立队务委员会。由此可见,人民公社体制(     
A.巩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B.孕育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萌芽
C.具有政治与经济合一的特点D.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农业体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65年3月四川攀枝花钢铁厂开始大规模建设,国务院从10个部委抽调了大约5万人参加建设,尤以东北、山东、四川、云南等钢铁和煤炭企业的人为最,还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一些技术人员。攀钢的建设(     
A.是国家调整国民经济的举措之一B.是为了应对严峻的经济困难
C.体现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D.改善了四川地区的基础设施
8 . 据浙江省统计局调查:“1965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3元,比1957年的87元增长52.9%,年均增长5.4%。”这一时期浙江农村居民收入有所增加可能得益于(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行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进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的推广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里程碑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左”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毋庸置疑的是,毛泽东在这一历史时期探索的成果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李良明林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阈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农村居民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牺牲者”,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广大农民群众对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其次,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往来较少,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可能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小。该制度变迁源于农民自发的行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

——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曲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进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10 . 宣传画具有内容紧跟时代主题、图像紧跟时代热点、形式彰显时代风采的特点。下面是1959年题为《实干苦干加巧干生产指标冲云端纺织女工志气大要把地球当线团》和《贯彻农业八字宪法,争取更大的丰收》的两幅宣传画。这两幅作品意在(     

A.激发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B.展示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C.促使中共八大的举措付诸实践D.表明女性成为生产的主要力量
2023-11-26更新 | 17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