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大多鼓励人口增长,与之不同的是,商鞅注重人口调查,是历史上组织全国范围人口调查的第一人。他理性地看到了人口与土地之间存在着矛盾,强调人与地的对比关系。汉代徐干提出:“国以之建典,家以之立度,五礼用修,九刑用措者,其惟审民数乎!”宋以降,人口问题突显,苏东坡有“古者以民之多寡为国之贫富,……然以今之法观之,……非徒无益于富,又且以多为患。”的论断。马端临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人口质量问题,指出:“民之多寡不足为国之盛衰”。轮嘉时期中国人口快速膨胀,学者洪亮吉在其《治平篇》《生计篇》中,看到人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关系,提出“天地调剂之法”与“君相调剂之法”解决人口问题。

——摘编自吴洁生《中国20世纪以前人口资源环境思想探要》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在政策和舆论上主张积极、宽松的人口生育政策,创造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世界“奇迹”。“鼓励”性人口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过快增长与社会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不断凸显,19572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计划生育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持辨证地看待“人口众多”的两面性,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以人均水平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将提高人口素质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人口形势新变化,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作出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战略决策,我国人口工作思路和方法实现历史性转变。

——摘编自尚旭辉《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口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口思想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导致宋以后人口思想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七十年代我国人口思想带来的积极作用,如何理解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口思想的发展变化。
2023-11-13更新 | 124次组卷 | 4卷引用:黄金卷08-【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北专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78年6月,中国赴日经济代表团、赴港澳经贸考察组在向中央汇报时分别建议进口装配生产线,搞来料加工;靠近港澳的广东省宝安(即后来的深圳)、珠海两县改为省辖市,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赴西欧五国考察团在汇报中指出西欧五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是科技进步,当前这些国家经济萧条,都愿意与中国发展贸易。中央经过讨论后决定,要联系我国实际,吸取国外经验教训,加快发展速度。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设想可以多一点,步子可以大一点。当年我国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步伐明显加快,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推动努力下,先后同西方发达国家签订了22个成套引进的项目合同,总投资额达130亿美元,其中包含了上海宝山钢铁厂的重点投资项目。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我国经济探索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我国经济探索的意义。
2024-05-07更新 | 65次组卷 | 4卷引用:历史(湖北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82年、1990年、2000年中国从业人员的职业结构比例(单位:%)

负责人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农业人员生产人员其他
19821.565.071.304.0171.9815.990.09
19901.755.311.745.4170.5815.160.05
20001.675.73.19.1864.4515.830.07

——摘编自《建国70周年职场变迁,从“等靠要”到职业创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4 . [“改革开放”概念的演变]

材料   “改革开放”已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个政治符号,既是中国发展的历史记忆,又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象征。

1978年10月10日,邓小平会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新闻代表团时正式提到“实行开放政策”这一概念。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到“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这是“改革”与“开放”概念最早并列在一起。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正式确立了“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

1984年2月,邓小平视察厦门时指出,“改革开放后,侨务工作很重要”。这是党的文献中最早完整提出“改革开放”的表述。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这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重要表述。

1987年11月,党的十三大提出“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的新发展”,标志着“改革开放”概念的形成。

1993年12月,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实行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点……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发展命运的大政策,是一个伟大的试验”。

——摘编自胡国胜《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概念的历史演变与话语建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提取论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2024-05-22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T8联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压轴(二)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土地政策的变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精髓的体现。在大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与北洋军阀及列强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农民土地的认识开始深化。进入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到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关乎中国革命的关键,“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保障了农民的权益,扩大了革命的基础。进入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动员和调动一切阶级和力量,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使农民成为抗日战争的重要力量。在解放战争时期,为进一步维护农民利益,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瓦解了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关键因素。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等文件进一步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一大二公”“大锅饭”的公社体制。并于1982年颁布首个中央一号文件,主要论述的是农业生产责任制,强调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归集体,即坚持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切实保护耕地和合理利用耕地,将经营权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实现“两权分离”,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扩大了农产品的流通,使其惠及农民。

——摘编自孙玉滨《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的发展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主革命时期我国土地政策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党土地政策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积极影响。
2024-04-09更新 | 168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十堰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本质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资本为中心。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致可划分为两大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亿多人口,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86%以上是文盲。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直面时艰,通过制度变革和道路探索,营造了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商国是、共谋发展的良好政治氛围,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为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1978年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定。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要素,都得到空前释放与扩大,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奇迹”。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 WTO,于2013年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和“世界工厂”。中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中国走出了一条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注重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从5000多年深厚文明传统中汲取养分,为实现民族复兴熔铸精神之魂。“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

——摘编自马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演进及前瞻》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各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特点。
2023-05-21更新 | 316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2023届高三选择考模拟(五)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654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把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改革政策。“指示”明确指出:“在广大群众要求下,我党应坚决拥护群众在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退息等斗争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如果我们能够在一万万数千万人口的解放区解决了土地问题,就会大大巩固解放区,并大大推动全国人民走向国家民主化。”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

材料二   1980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在一般地区,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当允许继续进行。”

——摘编自宇剑《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纪实——改革扬帆(1976—198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转变,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共同因素,选取其中一个因素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023-10-26更新 | 390次组卷 | 7卷引用:黄金卷08-【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北专用)
8 . 【人口与经济】

2023316日第一财经消息,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预算,当前我国低龄老人(60-69岁)总量保守估计已经达到了1.5亿,从2022年开始,我国就进入到退休高峰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前朝相比,清代是中国人口剧增的时期。……据《东华录》记载,1651年(顺治八年)全国丁男之数是1000余万。其时,户籍以一户一丁计。若按户各五人推算,加上由于种种原因而隐瞒的人口,实际数字在6000万上下。到康熙时突破1亿;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猛增到3亿以上:1834年(道光十四年)已经超过4亿。不到200年的时间里,人口增加了6倍以上。同当时的生产力相比,其速度和数量都是惊人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我们来看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口因素是如何在改革中被转化成高速经济增长的呢?我讲三个故事,作为改革开放三个历史瞬间的代表。第一个是小岗村的故事。……家庭联产承包制赋予了农民自主配置生产要素的权利,因此,一旦剩余劳动力显性化,需要转移的时候,体制条件便逐步与之适应。先是转移到更广义的农业即林牧副渔产业上,继而转到农村的非农产业即乡镇企业中,再进一步依次转移到小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在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第二个故事——邓小平1992年的南巡及其讲话。在这些讲话中,他肯定了经济特区,肯定了市场经济,推动了对外开放。从此,沿海地区吸引了更多的制造业投资,吸纳了大规模地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这种重新配置在微观上提高了农民收入,同时在宏观上提升了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第三个故事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此我们就真正地逐步参与到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之中,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利余劳动力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当中,通过贸易中取得了国际竞争力,从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兑现了我们的人口红利。……直至2010年之前,中国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大约为10%。如果查阅世界银行的各国数据会发现,这个时期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有这么快的增长速度,也找不出任何国家在任何其他时期有过出这样的经济增长表现。正是由于独特的人口转变阶段,与独特的改革开放举措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的二元经济发展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蔡昉教授在首届中国发展理论国家年会上的发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清代人口数剧增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改革开放后人口因素是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今天中国的启示。
9 . 【中国式现代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渴望已久的梦想和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代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冲击下被迫卷入现代化浪潮,之后经历了应激性模仿现代化模式、党的一大以来自主性探寻现代化模式、党的十二大以来创造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拓展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四个历史阶段。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实现了现代化普遍性规律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缩短了现代文明在中国和平性发展的进程,创造了发展与治理同步推进的现代化模式。

——摘编自康凤云、麦中坚《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基本特征和实践要求》

根据材料对中国式现代化历史阶段的分期,任选一个阶段,结合百年党史,自拟标题展开论述,并说明从中得到的启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10 . 【社会发展与教育公平】

材料   改革开放40年来不同时期基础教育公平政策的高频主题词

时间“高频词”个数第一“高频词”第二“高频词”第三“高频词”
197819855民族教育农村教育特殊教育
198619907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农村教育
199119955农村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
1996200012民族教育特殊教育贫困地区
2001200516助学贷款远程教育、均衡发展农村教育、农村校舍改造等
2006201015农村校舍改造、特岗教师远程教育均衡发展
2011201517均衡发展特岗教师薄弱学校
2016201813均衡发展、农村师资特岗教师教育信息化

——摘编自李海萍《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基础教育公平政策的推进策略与演进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