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20世纪80年代,中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增长依然高于工业制成品。到1990年,中国终于实现了从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到工业制成品的转变。2001年以来,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占出口产品总额的比重平均达到约94%。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B.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C.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D.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转型是指经济、社会体制的复杂的制度变迁过程和经济发展过程。以下是部分学者或课题组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转型的观点:吴敬琏从中国经济改革的渐进主义的角度,按照中国经济改革战略,把改革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1978-1991年的增量改革阶段和1992年以来的整体推进阶段。赵旻从体制转轨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的角度把中国经济转型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改革探索和扩张供给阶段(1978-1991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建设和经济高速成长阶段(1992-1997年)、改革巩固攻坚和经济结构全面调整阶段(1998-)与未来的转轨发展阶段(即市场化体制的成熟完善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阶段)。吕炜认为,中国经济转轨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即“告别旧体制意义的转折点”和“建立新体制的任务接近完成意义的转折点”。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认为,中国改革以来的经济转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发启动时期(1978-1991年)、自觉推进时期(1992-2000年)、全面加速时期(2001年—)。景维民认为,中国经济转型的目标是建立混合经济。同时,他把中国经济转型划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从改革走向转型)、启动和正式推进段阶段(共性与差异)、深化和完善阶段(走向成熟的市场经济)。王守坤认为,中国经济转型是从中央向地方的财政分权开始的。因为,传统计划体制的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使中央财政不堪重负,因此,只有选择向地方财政转移压力,走财政分权改革之路。这样,通过向地方分权的放权改革打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大锅饭局面。

——摘编自瞿商《论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与目标转换》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转型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至少选取两个观点评析,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有学者认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多数国有企业自己创办了食堂、学校、医院、招待所、影院等公益机构和福利机构,形成了一个功能齐备的小社会。而在改革中,非国有经济则天然与市场联系紧密。”该学者意在强调(     
A.国有企业承担了市场化的改革成本B.国有企业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C.应以发展非国有经济为主体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势在必行
2024-05-30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基本采用每周六天工作制,每天工作8小时。1995年5月1日起,实行5天工作制,即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每周五日工作制的推行(       
A.是产能过剩的必然选择B.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C.不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D.导致了失业人数的剧增
2024-05-27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试卷(二)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78~1982年,中国引进“外智”的主要对象,经历了从深谙现代企业管理的专家到精通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专家、从社会主义阵营的学者到西方学者的变化。这说明中国(     
A.摆脱了原有经济理论束缚B.经济体制改革转向城市
C.现代化探索不断走向深入D.形成全方位的外交布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1980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对当年需要安排就业的1200万人,除安排国营企事业单位和“大集体”单位外,还必须通过大力发展“小集体”“全民单位办集体”、知青为主的厂店以及城镇个体经济等途径来解决。1981年7月,国务院指出发展城镇个体经济“对于发展生产,活跃市场,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扩大就业,都有重大意义”。这些方针政策(     
A.解决了知识青年就业问题B.推动了所有制结构的改善
C.有利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D.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2024-05-2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邵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长期确立的伟大目标。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成功开拓形成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时期

现代化目

标现代化实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78年前)1956年八大将“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奋斗任务写入党章。
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思想:《论十大关系》
政治:民主法治建设
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现代化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
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精神文明:英勇奋斗革命传统艰苦奋斗
改革开放时期( 1978--2012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87年中共十三大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
思想:拨乱反正;南方谈话;邓小平理论
政治: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济:改革开放、“三步走”战略、小康社会
外交: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外交理念
精神文明: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
习近平新时代(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017年中共十九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
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政治: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
经济:扩大高水平开放;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两个一百年";“五位一体";“四个全面”.
外交: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编自程实《“现代化”理论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现代化建设提炼一个观点,对新中国的现代化进行评析。(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5-2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如图为新中国成立后与农村改革初期前后两个16年,山东省人均粮食产量变化情况。对图示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A.土地改革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相对有限
B.三大改造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全面恢复
C.调整国民经济提高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D.政策调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提出“两个绝不会”的论断,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列宁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新论断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项佐涛老师讲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列宁是如何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导十月革命取得成功的?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不懈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这就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此外,毛泽东还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对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方面,提出了独创性理论。

——摘自人教社《历史》教科书(必修3)第84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指出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贡献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在国际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改革进入关键时期。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在南方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表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摘自人教社《历史》必修2第56页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内涵并分析其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
2024-05-2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三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的美国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1860年,美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制造业国家。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相当于整个欧洲工业产值的一半。美国主要的制造业集中在以芝加哥为西端、以华盛顿到波士顿为东线的区域内。19世纪美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和资本价格一直高于其最重要的竞争对手英国,但美国通过大力普及和发展教育、引进人才、发展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等手段和途径,努力提高劳动力的专业化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从而弥补了由劳动力和资本价格较高而带来的损失。1790年,美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5%,1920年,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与制造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相适应,美国城市人口比重(城市化率)不断增长,从1790年的5%迅速提高到1920年的51%。

——摘编自李佐军《美国工业化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材料二   1979年,面对国内生活消费品供给与民生需求不匹配的困境,党和政府决定适当发展轻工业,调整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比重,食品、纺织、服装等乡镇轻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中国工业得以复苏。1986年,国务院发出《关于批转经济特区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明确了建立工贸结合外向型经济的总任务。1992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增强了工业企业的市场活力;1994年,国务院发布《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这是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基于市场机制的产业政策,民营工业企业尤其是广东和江浙一带的民营工业企业快速崛起。众多中国工业企业以此为契机,面向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化运营,中国工业的规模得到了提升,“世界工厂”“中国制造”成为展现中国工业实力的标签。

——摘编自盖元臣《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探析——基于工业化发展的视角》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工业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工业化的主要路径。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美国和中国工业崛起中获得的启示。
2024-05-03更新 | 253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