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82年中共十二大指出:“近几年在农村建立的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必须长期坚持下去,只能在总结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加以完善,决不能违背群众的意愿轻率变动,更不能走回头路。”这旨在(     
A.为国企改革奠定基础B.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C.加强公有制主体地位D.巩固农村改革成果
2024-06-02更新 | 55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中国近现代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1979年,外籍华人许志俭在广州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化养鸡场,推动了中国养鸡业从传统散养向大型机械化转变。许志俭由此获得“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成为获此荣誉的第一人。他的成功得益于(     
A.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B.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C.市场经济观念得到普遍认可D.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2024-05-15更新 | 337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2 选择题汇编——中国近现代史 -【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广东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下表是2000——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情况统计(单位:亿美元)。这可以用来说明(     
项目2000 年2001 年2002 年2003 年2004年
进出口总额4 742.95 096.56 207.78 512.111 547.4
出口总额2 492.02 661.03 256.04 383.75 933.6
进口总额2 250.92 435.52 951.74 128.45 613.8
顺差241.1225.5304.3255.3319.8
A.“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B.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C.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压舱石
D.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2024-05-07更新 | 141次组卷 | 3卷引用:押广东卷第10题 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广东专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既是党领导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共产竞大党形象塑造和演绎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也是自身建设史,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已深深熔铸于百年波澜壮闭的历史图景之中。

——据屠静芬等《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多维历史审视》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历史形象”的定义和阐释。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则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形象”,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提炼出的“历史形象”要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可选择材料角度,亦可自拟角度,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4·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下表为1978—1985年中国农村住户人均纯收入表(单位:元)。这一变化得益于(       

年份

纯收入合计

基本收入

劳动者报酬收入

家庭经营纯收入

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1978

133.57

124.05

88.26

35.79

9.52

1979

160.17

144.67

100.67

44.00

15.50

1980

191.33

168.93

106.38

62.55

22.40

1981

223.44

201.90

117.38

84.52

21.54

1982

270.11

245.65

142.85

102.80

24.46

1983

309.77

285.21

53.86

231.35

24.56

1984

355.33

328.15

63.64

264.51

27.18

1985

397.60

367.69

71.71

295.98

29.91

A.家庭承包经营的推广B.乡村治理体制的建立
C.农产品市场全面放开D.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2024-04-23更新 | 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马克思说,“土地是人类伟大的实验场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阡陌封疆”。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在土地是最大最重要财富的远古社会,这是何等重大的转变。土地私有,失去了按血缘分封各级贵族的经济基础,邦国消亡,立郡县就成了时代的必然选择。郡县不是封邦,而是直属中央、完全听命于中央,由中央直接委任、撤换地方郡守县令的地方政权。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据杨百胜《商鞅变法法理研究》等整理

材料二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制的形式是封建国家确立赋役制度的基础。租庸调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两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租庸调这一地租形态的实现,是由口分田和永业田的生产物共同来完成的。口分田出租,永业田则是庸调之所出。与均田制配套的府兵制,就是获得官府授予土地的百姓,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发生战争时就从军打仗,参战的武器和战马自备。这样,既保证了兵源,又减轻了朝廷的军费开支。均田制打造了最强大的初唐,也把唐王朝的经济社会发展推到了顶峰。

——摘编自李埏等《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史》

材料三   1978年,安徽省的一处偏僻乡村进行了一次小小的实验。由于不甘贫困,十八户村民达成了协议,他们分田到户,共同享有资源。这是一个伟大的壮举。他们相互约定,在收获的粮食中,给国家上缴他们应该缴纳的配额,多余的则可以由每个家庭自己销售并保留收益。……这种做法后来被称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一个小小的实验,让每一户家庭都有权种植自己的粮食和蔬菜,并深深地改变了中国。

——摘编自【美】龙安志《大开放:美国人亲历中国改革开放40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有关“土地”的措施,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这一“重大的转变”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均田制”推行的历史时段,并分析均田制如何“打造了最强大的初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个小小的实验”的具体做法,并简述它“是一个伟大的壮举”的理由。
2024-04-10更新 | 196次组卷 | 9卷引用:历史(广东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作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政治概念之一、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其内涵指涉呈现出丰富而多变的历史图景,见下表。

中国古代西域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指葱岭以东地区,有时也指包括中西亚、印度、东欧和北非在内的大片地区。“西洋”一词首先出现在五代,范围逐步扩展到印度及非洲东部。明末清初“西洋”指大西洋沿岸的欧洲各国。
晚清与民国初年“西方”不仅仅是地理范围上的欧洲、美洲,还包含了政治层面、经济层面和文化层面。
新民主主义革命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期间,“西方”概念具有双重内涵指向即作为侵略者而被谴责的“西方”和动员西方无产阶级进行世界革命的“西方”。
抗日战争期间,将“西方”概念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国家”和“西方法西斯”。
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反思近代以来中国先进仁人志士向“西方”探寻的救国救民的道路,“西方”主要作为被反思的对象出现。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时期“西方”概念在国内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而进行批判的对象,也是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思想的目标对象;在国际上,是与亚非拉国家产生共情、建立外交关系、树立自信的批判对象。
改革开放新时期“西方”概念主要是指经济上“西方”,形成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对西方开放”,“同西方世界合作”,“不能照搬西方”等概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西方”概念的运用是站在世界历史角度看“西方”,并形成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世界历史角度审视西方发展”,“博采东西方各国之长”,“共同发展”等概念。

——摘编自黄晓娟、胡国胜等《中国共产党“西方”概念的起源与话语变迁》

围绕“西方概念在中国历史上的话语变迁”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至少三个历史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表述成文,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80年,浙江省某县一衬衫总厂开始打破“铁饭碗”和"大锅饭",进行全面改革,从而由一个濒临破产的县级小厂成为省一流企业。而力主改革的时任厂长却成为了一个不太受欢迎的人,甚至部分老工人向省里写告状信。这反映了(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B.对外开放的力度仍有待加强
C.经济体制改革需进一步解放思想D.产业结构调整引发利益冲突
2024-04-10更新 | 388次组卷 | 7卷引用:押广东卷第10题 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广东专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土地政策的变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精髓的体现。在大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与北洋军阀及列强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农民土地的认识开始深化。进入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到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关乎中国革命的关键,“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保障了农民的权益,扩大了革命的基础。进入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动员和调动一切阶级和力量,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使农民成为抗日战争的重要力量。在解放战争时期,为进一步维护农民利益,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瓦解了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关键因素。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等文件进一步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一大二公”“大锅饭”的公社体制。并于1982年颁布首个中央一号文件,主要论述的是农业生产责任制,强调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归集体,即坚持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切实保护耕地和合理利用耕地,将经营权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实现“两权分离”,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扩大了农产品的流通,使其惠及农民。

——摘编自孙玉滨《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的发展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主革命时期我国土地政策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党土地政策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积极影响。
2024-04-09更新 | 168次组卷 | 6卷引用:押广东卷第18题 中共党史-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广东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如图是1983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的漫画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漫画自拟题目写——篇议论文。当时不少考生看不懂题意,甚至有位考生在作文中写了“一个农村的坏分子,要把公社的大坝挖穿,幸亏没有挖穿,不然就出大事”的故事。这说明当时(     

A.民众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B.人民公社体制依然保有活力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举步维艰D.思想解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