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伟大的历史转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治理整顿国民经济,在粮棉油等农产品生产、流通、管理等方面一定程度上恢复指令性计划管理。对这一规定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A.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B.经济体制改革争议不断
C.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恢复D.改革开放政策出现反复
2023-05-14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二中学等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自中共八大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并说明其对改革开放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改革的步子要加快(节选)(1987612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的谈话)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农业实行多种经营,因地制宜,该种粮食的地方种粮食,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不仅粮食大幅度增长,经济作物也大幅度增长。农村改革见效非常快,这是我们原来没有预想到的。当然,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成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那时候是万里同志主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2)史料按时间与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按获取途径和保存状态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等。请依据上述两种标准,指出材料二的史料类型。并从材料二中获取信息,解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制定并实施了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战略三个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三个战略的核心思想如下表所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战略

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战略

战略时限

1949~1956年

1957~1977年

1978~2020年

战略思想过渡时期总路线:优先发展重工业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四个现 代化”战略思想的形成与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三步走”发展战略,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摘编自孔祥利《新中国成立 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与探索》

围绕“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变革”从上表中选取一个或几个阶段,自拟论题并加以解读。(要求:论题明确,时段清晰,紧扣主题,史实准确,持论有据。)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四幅历史图片展示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相关历史事件或场景。



从以上图片中任选一幅,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关键词,并加以解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是1978年工业产值状况,对此表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产值(与上年相比)增长率
总产值4231亿元13.5%
原煤6.18亿吨12.4%
3178万吨33.9%

A.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建设成效显著
C.国民经济困难局面得到全面合理解决
D.“文革”左倾错误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
6 . 邓小平曾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光明日报》登了一篇文章,一下子引起那么大的反应,说是“砍旗',这倒进一步引起我的兴趣和注意……思想路线不是小问题,这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正确的政治路线能不能贯彻实行,关键是思想路线对不对头。所以,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争论。这场争论的意义太大了,它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一篇文章”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这场争论”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这场争论”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
D.“这场争论”重新确定了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的叔叔于勒》描写“我”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叔叔于勒的经过,细腻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该小说一直被选编进入教社中学语文课本。

《我的叔叔于勒》选编进入教社中学语文课本的部分情况



                                                                                                                             ——据沈秋莹《(我的叔叔于勒)的文本解读及教学研究》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8 . 论述题

材料   



文中有“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振兴织袜厂之出品”等字样。
同时刊登《请看本厂创办之历史》一文:“本厂织袜机器造男女大小粗细厚薄各色线袜。”
1915年,“振兴”厂选送的产品在法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牌奖”。


3天内。到黄浦区商场询问此品牌手表的消费者超过了700人!广告登出后,引起的社会反响很大,当时主要是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这是改革开放打开国门的标志;另一种认为这是崇洋媚外,拿报纸做生意,有损报纸的形象。
—刘一达《第一个外商广告启示录》


任选材料中1920年或1979年的一幅广告,结合广告内容及相关材料,进行解读(至少三个角度)。(要求:材料运用充分;推断合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9 . 1978年,我国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工业增加值仅有1607亿元。1992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此提供了重要前提
B.中国工业逐渐走在世界前列
C.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工业经济迅速发展
D.对外开放是工业发展的根本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般地说,改良与改革是社会进化的常态机制。一个社会的正常发展,在多数情况下是以社会改革形式完成的。当社会其他方面调整速度跟不上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变化时,当社会出现新的阶级力量,而社会原有的政治和统治形式却因为拒绝改革保持不变或改革不得当时,往往会在社会变革中急速形成变数,并发展成巨大的反对力量,这股反对力量往往同社会的其他被统治阶级联合或采取其他的合作形式,反对拒绝革新进步的统治阶级。改革与反改革的分歧越尖锐,反对与保守的力量越强大,其冲突就越尖锐。矛盾斗争就往往转化为革命。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改革或革命的观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017-05-04更新 | 811次组卷 | 17卷引用:广西玉林市江南高级中学2018年春季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