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改革开放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5 道试题
1 . 下图为1952~1980年中国工业化第三产业、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     
A.我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B.八字方针使经济建设持续走高
C.发展计划经济是历史的必然选择D.城市化最高时工农业发展平衡
2023-05-28更新 | 225次组卷 | 6卷引用:专题突破卷10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下表所示为1980~1990年中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的统计情况(单位:%)。据下表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时间国有经济投资集体经济投资个体经济投资
1980~1985年66.612.720.7
1986~1990年63.314.022.7
A.所有制经济结构趋于合理B.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完成
C.国有经济发展出现了衰退D.改革开放释放了经济活力
2023-05-27更新 | 195次组卷 | 12卷引用:专题突破卷10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3 . 建国初成立的供销社是唯一的商业流通系统,几十年的“统购统销”运行,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广受欢迎。但80年代起供销社经营出现了困难,1992年至1999年,全国供销社累计亏损近450亿元,大量供销社破产、转让,580万名员工中将近一半下岗、内退。这一变化缘于(     
A.城市化进程加快B.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变
C.国有企业的改革D.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
2023-05-25更新 | 385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检测卷)-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4 . 【商会与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一   在清末的最后十年间,新式商人团体就开始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其中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是商会、商团。它们首先是在城市建设、管理、治安、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发挥作用,随之扩大到路权运动、抵制美货运动、争取立宪运动等方面,发挥明显的政治影响,最后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国家在民国初期一直处在割据的涣散状态,经济权力一度脱离政治权力的束缚,萌芽的“市民社会”的自治力和经济组织力一度得到发挥。这一点在当时中国的革命中心广州和上海表现得特别明显。毛泽东曾经撰文称赞上海商人“鼓起担当国事的勇气,进步的非常之快”。

—摘编自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后期,民间性的商会、行业协会又在各地兴起。集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于一体的工商联组织也面临新的挑战。在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系统,不少地区都乐于以民间商会的身份来争取私营工商业者的认同,希望由此来接续近代商会的历史,发挥“众商之会”的真正作用。与商联的形成和发展不同,新兴商会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阶层利益和社会结构不断分化调整的产物。目前在中国,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之间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型关系,民间商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纽带和发展结合方式,它们与政府机构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相互补益,共同发挥作用,应该是促进社会整合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还有不少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及中国加入WTO使中国民间商会的发展更为迫切。

——摘编自李其荣等主编《海外人才与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商会、商团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新兴商会崛起的背景和作用。
2023-05-21更新 | 246次组卷 | 8卷引用:专题突破卷10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5 . 碑坡村位于山东省莱州市市东,处于城乡交界之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前后碑坡村村落公共空间的变化情况

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

大队部(现村委会所在地)是村庄内的主要正式公共空间,是农民年终领取劳动报酬,村里组织村干部学习、民兵训练及放映电影的主要场所。

田间地头是该村最主要的非正式公共空间,农民在这里被分派劳动任务、品评劳动质量、交换村庄内外信息。田间地头兼有生产和休闲的双重功能,同时不可避免的有着行政权力的参与。

村委会所在地不再是人们分取年终报酬的地方。改革初期,村委会前的空场是村民主要的娱乐场地——观看电影、电视等,行政权力的作用更加体现在其隐性指导上。

街头逐渐取代田间地头的位置,成为改革初期农民主要的非正式公共空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人们开始将一部分原来参与公共生活的时间用于看电视这种相对私人化的生活。20世纪末21世纪初,市政府在村周围修建了公路和公园,到公园散步、跳舞、健身成为了村民晚间主要的业余生活。

——摘编自鞠忠美《村落公共空间的变化与乡村文化建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前后碑坡村村落公共空间变化”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予以阐释。(要求:至少概括出两条历史信息,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5-21更新 | 374次组卷 | 8卷引用:专题突破卷10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农村中有些生产队、生产大队乃至公社根据当地群众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在过去集体经济基础上继续实行集体经营,加以必要的改进和改革,探索走向“高水平的集体化”。这反映出当时(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效有限B.农村集体经济逐渐发展壮大
C.个体农耕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D.农村因地制宜探索发展道路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毛泽东《论新阶段》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并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5-19更新 | 172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检测卷)-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78—1985年,我国粮食、棉花、油料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3.2%、9.7%和17.1%。1984年,农民卖粮难、卖棉难的局面在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意味着共和国缺粮少棉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B.人民公社制度的撤销
C.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D.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
2023-05-16更新 | 256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检测卷)-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9 . 1979年3月9日,上海电视台在转播一场国际篮球比赛期间,利用中场休息时间播出了一则有国内篮球运动员参与拍摄的“幸福可乐”(上海日化一厂的产品)的广告。许多观众为此致信或来电询问上海电视台“是否播错了节目”。这说明当时(       
A.电视电话基本普及B.上海率先对外开放
C.计划经济体制僵化D.思想解放任重道远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凡是符合经济合理原则,宜于农村加工的农副产品,要逐步由社队企业加工。城市工厂要把一部分宜于在农村加工的产品或零件,有计划地扩散给社队企业经营。”这一决定(     
A.揭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序幕B.为乡镇企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C.消除了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D.解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
2023-05-12更新 | 207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检测卷)-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