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1年,美国制定了“第四点计划协定”,协定指出“要使喜马拉雅南麓的国家赞同并效忠于西方的民主制度”。协议同时提出,开展援助主要是考虑到尼泊尔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并提议对尼泊尔的矿产资源开展调查,以便于更好地开展经济技术援助。同年,美国和尼泊尔签订了《技术合作总协定》,向尼泊尔提供援助。

1956年,中国应尼泊尔的请求,与其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尼泊尔王国政府经济援助协定》。协定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本协定签字生效后的三年内,无偿地援助尼泊尔王国六千万印度卢比”,开启了新中国对尼泊尔经济技术援助的序幕。

——摘编自穆阿妮《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美两国对尼泊尔经济技术援助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的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为全球互联互通提供公共产品。以非洲为例,据统计,2000年至2020年,中国帮助非洲建成的公路、铁路超过13000公里,建设了80多个大型电力设施,援建了130多个医疗设施、45个体育馆、170多所学校,为非洲培训各领域人才共计16万余名。中国本着博采众长、相互借鉴的精神,在“受援国提出、受援国同意、受援国主导”的原则基础上,不断加强同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积极探讨开展三方合作。2016年以来,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难民署、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红十字会等十多个国际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开展合作,在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近50个国家实施粮食援助、灾后重建、难民救助、妇幼卫生等领域的发展合作项目,2000多万发展中国家民众受益。

——摘编自马汉智《新时代的中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整体态势、内外挑战与因应策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五十年代美、中两国对尼泊尔经济技术援助的时代背景,并概括两国援助的各自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援助尼泊尔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对外援助体现的外交新理念。
2024-02-18更新 | 221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四中学2024届高三12月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04年5月,英国学者舒亚·库纳·拉莫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适合中国,也是追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中国家效仿的榜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温州模式是一种依靠民间力量、民营经济发展而成的“自下而上”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资源约束性模式和市场主导型模式。珠江模式也被称为珠江三角洲乡镇企业发展模式。深圳模式以民营经济为主,呈现创新能力强、国际化程度高的显著特征。与深圳模式相比,浦东模式被赋予了更多的历史使命:探索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的方式……探索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体制改革的有机结合方式等。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仅有679亿元人民币,1978年增加到3624.1亿元,2008年增加到300670亿元。1978~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5616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达到19460.3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1291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49年的612倍。2007年底,中国的城市数量达655个,比1978年增加462个。在城市数量增加的同时,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大城市的数量增长迅速。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从1978年的28.2%下降到2008年的11.3%,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从1978年的23.9%上升到2008年的40.1%。

——摘编自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

材料二:1947~2000年美国制造业产值(单位:十亿美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

制造业总产值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19476030
198052724
1993111817.6
19941289.117.4
20001566.615.8

——摘编自石光宇《美国去工业化与后工业经济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工业化模式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80~2000年美国工业化演进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美工业化中得到的启示。
2023-11-24更新 | 121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南地区包括今四川、云南、贵州与重庆市全部,地形复杂,民族众多,交通道路是将西南地区不同地理单元与民族连为一体的纽带。秦始皇时期将军常颇开通五尺道,自成都通往云南昭通、曲靖,汉武帝时期唐蒙整修扩建。另一条川滇道为灵关道,从成都通往洱海。汉武帝时期,唐蒙出使夜郎,夜郎归附,设置犍为郡。唐蒙自僰道将路伸延至牂牁河沿岸,打通了川、滇、黔、桂数省的古代交通道路。朝廷相继在西南设置郡一级行政机构,考古学者在昆明发掘出主体为两汉时期的文化堆积层,发现包括“益州太守章”及益州郡下辖的24个县中18个县的长官封泥。虽然这些行政机构的设置来自汉王朝之令,但其内部管理则以部族为基础。

——据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整理

材料二:西南边疆近代交通起于中法战争之后法属滇越铁路的修建,西南边疆社会的路权意识亦随之觉醒,也使滇越铁路从修筑到之后的运行,始终伴随着边疆人民的路权声张及对交通权益维护的问题,并与内地保路运动形成呼应。抗战时期,“自西南局面打破,全国政令统一后,当局锐意发展西南交通,以沟通各省之运输与文化,且为联络巩固国防计,各省交通,亦有早为联络之必要”。为此,亦展开了从公路、驿路、铁路、航空、电话、邮寄等全方位的交通开发,凸显了国民政府在西南边疆社会凝聚力的增强。解放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西南地区的道路建设,成渝、宝成、川黔、滇黔、成昆等重要铁路干线相继建成通车。当代,新技术融合交通发展,高速公路和高铁以及大飞机等交通弥补了被大山阻隔的河海航运,新技术支撑下的新的物流体系形成,使得在深山中的大多数村寨都可以借助互联网和物联网,实现订单试生产和预订服务。

——据陈征平《论近代交通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内地化牵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中央政府管理西南地区的举措,简述该时期发展西南交通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交通现代化对西南民族地区内地化的牵引作用,并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南地区交通发展迅速的原因。
2024-01-10更新 | 187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非交往在唐代的始于贞观年间。根据史料记载:“殊奈,昆仑人也……贞观二年(628)十月,使至朝贺。”天宝十年(751),唐朝人杜环到达过非洲。唐代的中非交通线主要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8世纪后,陆路渐趋衰落。瓷器和丝绸是唐代时期输入非洲的大宗物品。从7世纪开始,东非海岸商业性城邦的兴起、发展和繁荣,推动了中国商品进入非洲。香料、象牙则是非洲输往唐代中国的主要物品。

——摘编自景兆玺:《唐代中非关系论述》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中非关系快速发展,中非合作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已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基础设施融资方、对非投资增速最快国家、非洲国际工程的主要承包方以及主要发展合作伙伴。非洲国家也积极支持中国在全球治理上的主张和倡议,非洲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最积极的方向之一。面对百年变局,中非团结合作是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能为非洲乃至全球繁荣发展和持久和平注入强劲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都把非洲国家当作自己的患难之交”。

——摘编自周玉渊:《大变局时代中非合作的新征程与新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中非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中国处理与非洲关系的基本原则。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经济是如何赢得未来的?

进入新千年以来,中国的发展一直牵动着世界各国的目光。“中国崛起”、“中国模式”、“中国式现代化”近几年来以越来越高的频率出现在国际学术界和舆论界,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

材料一   

中国实际GDP增长率的变化

——据(日)关志雄《从GDP规模的国际比较来看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二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最具实力的国家,而美国则落居第二。如今的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已经超越了欧美等老牌的发达国家。中国新兴经济已经在全球领先,欧美等老牌发达国家已经深陷泥潭。如今,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已经更为完善,甚至可能比美国的制度更具可持续性。

——据(美)伊恩·布雷默《中国经济是如何赢得未来的》

(1)材料一属于何种类型的史料,结合事实说明其证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经济赢得未来”的密码所在,并结合所学知识证明这一密码实施的可行性。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后汉书·东夷列传》


材料二1965年2月,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访华,请求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并告诉中国领导人,这条铁路对于坦赞两国和其他正在争取独立的非洲国家的特殊意义。周总理明确表示,中国愿意援建坦赞铁路,“铁路建成后,主权是属于你们和赞比亚的”。对于援助非洲,毛泽东主席曾这样表示:“先独立的国家有义务帮助后独立的国家。”……坦赞铁路接轨通车并进行试运营,“把中国和非洲这两个各自寻求独立自主国际地位的国家和地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成为非洲解放的“自由之路”和中非合作的“友谊之路”。

——摘编自刘鸿武、林晨《中非关系70年与中国外交的成长》

材料三长期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其经济的发展,而中国高铁具有运营里程、经验和建设成本领域的优势……中国高铁“走出去”,能够改善当地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环境,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减少当地的贫困人口,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相应贡献……高铁属于低碳环保型交通工具,中国高铁及其相应装备“走出去”有利于降低能耗,降低全球气体的排放,也同样有利于彰显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中国高铁出口将有力改变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局面,促使中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转变,从而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国家软实力。

——摘编自施张兵《新丝绸之路时期的中国高铁外交研究》


(1)根据材料一,从史料载体的角度指出其史料类型,并分别分析其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援建坦赞铁路所体现的此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中非之间加强友好合作的重要举措。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高铁“走出去”的重要意义。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国际影响力与国家软实力”在高铁领域的表现。
2023-12-25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12月份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经济结构指中国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1952年沿海省份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70%左右,内陆省份仅仅占30%左右,而“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约80%项目则落在内陆中西部地区,这是当时新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地缘经济政治环境使然。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由于国际局势和周边环境恶化,三线建设使我国生产力布局进一步西移。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与周边各国的关系趋于缓和,东南沿海地区参与了世界经济分工,促进了内地和边境省份的经济发展。据统计,我国第一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到2007年下降到10.97%,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在2018年达到52.2%。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的变化表现在从重生产轻消费的重工业基础建设,转向轻重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合理发展,完成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两步走”目标;经济变迁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摘编自王志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结构变迁历程与未来方向》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格局演变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先秦时期就有“诗教”“乐教”的美育传统,从属于“礼教”。20世纪初,众多思想家、教育家在引入西方理论的背景下,展开了对近现代美育思想的建构,以期实现“立人”与“新民”。1906年王国维提倡“以审美拯救人性”,他认为美育应与“智、德、体”三育并重发展,才能造就“完全之人物”。1912年蔡元培积极提倡“美育救国”,首次把美育确立为国家教育的方针;1917年针对“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宗旨和传教士鼓吹的“宗教救赎论”,他又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拯救国民精神。20世纪初的美育思想以鲜明的实践品格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摘编自刘彦顺《中国美育思想通史》(现代卷)

材料二   1986年,《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指出: “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执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方针。”这是近三十年后,美育重新回归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与此同时,艺术教育逐步走入正轨,中小学美育课时数明显增多。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美育本体性功能放在不可替代的位置,激发创造活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2020年,教育部发布《美育教育规划细则》正式确定美育课程纳入中小学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倡导美育的全面性和终身性。

——摘编自孙刚成《历史制度主义视域下的新中国美育政策演进及启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中国美育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学校美育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后美国政治学界的中国共产党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代: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为第一代,学者们的研究重点为新的政党及其国家制度、领导人和意识形态,其研究视角往往打上冷战的烙印;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为第二代,学者们更加重视对精英政治、党的组织结构以及运作方式的研究,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新范式开始形成;20世纪80年代至今出现了第三代学者,他们集中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治,主要课题为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改革,旨在探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持久性和调适性。这期间,学者们形成了不同的分析范式,并对跨学科、比较研究以及历史研究等方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摘编自管永前《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的基本范式》

材料二   


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趋势图

——龙伟《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的“知识图谱”——基于SSCI、A&HCI数据库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2023-12-0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信息卷(八)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2年12月清廷批准李鸿章的奏折,成立轮船招商局。招商局借官款制钱20万串,并招商集股,随后几年开通了日本、北美和英国航线。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颇有盈利。1909年招商局改为商办,成立董事会。招商局先后创办仁和、济和保险公司,投资创设中国通商银行。为对抗外商倾轧,招商局先后与英资太古、怡和签订齐价合同。辛亥革命后,经营没有起色。1924年招商局改为股份公司。1930年国民党政府将其收归国营。1932年划归交通部后,运输力大降。1948年8月,以一半股本出售招商股。

——摘编自张后铨《招商局史》

材料二 1950年招商局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港全资国有企业。招商局1978年即投身改革开放,于1979年开始独资开发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区——蛇口工业区,并相继创办了中国境内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招商局主要业务集中于交通物流、综合金融、城市与园区综合开发,以及近年来布局的大健康等新产业。新时代的招商局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构建综合物流服务网络,投资开发海外园区。截至2021年底招商局总资产为11.68万亿元

——摘编自《招商局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招商局经营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近代相比招商局在新中国实现长足发展的有利因素,并简述招商局百年风雨历程所蕴含的企业精神。
2023-09-21更新 | 91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5月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