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文明的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棉花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他记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种棉花的情景:“那里还有一种长在野生树上的毛,这种毛比羊身上的毛还要美丽,质量还要好。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从这种树上得来的。”

史料二   在秘鲁,考古学家发掘出公元前2400多年前的棉织渔网。

史料三   考古学家在距今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中发现了罕见的盛有棉籽的器皿,以及木乃伊身上缠绕的棉布彩带。

材料二   早在1000年前,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棉花织造业就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织造业。在19世纪以前,亚洲一直是全球棉花产业的中心。

公元950年,在阿拉伯帝国统治下的欧洲,塞维利亚、科尔多瓦、格拉纳达、巴塞罗那和意大利诸城有了棉纺织业。

12世纪末,意大利北部开始形成一个重要的棉花产业中心。15世纪,德意志南部也出现了棉花产业。

18世纪初期,在发展棉纺织工业的过程中,英国人开展大量的间谍行动,窃取印度高超的生产技术。

公元12001800年,棉纺织品的制造和消费在世界各地稳步扩大:从中国、日本再到欧洲、北美,棉纺织品成为主要纺织品。

19世纪,法国最主要的贸易商品属棉纺织类;1860年,原棉贸易占美国所有出口货物的60%;同时期,印度、埃及、巴西等同样依赖以棉花为主的种植园经济。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等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棉纺织业的历史,分别指出其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棉纺织业的历史写一篇小论文。(要求:标题自拟,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起兵东征,吞并波斯,入侵印度。远征军中不仅有骁勇善战的将士,还有不少工程师、地理学家、哲学家等专门人才。他们一边征战,一边收集资料、绘制地图,与当地哲人交往。据此可知,亚历山大的东征(     
A.造成希腊文化的断层B.凿通了亚欧的商贸通道
C.导致东方文明的衰落D.有利于东西方文化融汇
2023-07-10更新 | 189次组卷 | 4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在布托地区(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史前考古层,考古学家发现了两件极具价值的考古文物,一个是泥钉,另一个是抛光的圆锥体,它们都与埃及史前考古层的其他文物和建筑风格迥异。尤其是抛光的圆锥体,很像两河流域乌鲁克时期装饰神庙门脸的手工制品。这表明(     
A.不同文明区域间有一定交流B.世界早期文明逐渐走向联合
C.两河流域文明早于埃及文明D.两河流域的手工业世界领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亚历山大东征时,沿途兴建了许多希腊式的新城。为了扩大帝国统治的社会基础,亚历山大竭力推行马其顿人与东方人融合的政策,倡导马其顿人与东方女子通婚。随着东征,巴比伦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了希腊。上述材料说明亚历山大东征(     
A.是一次掠夺性战争B.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D.是一次正义性战争
2023-03-29更新 | 217次组卷 | 44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交流·发展·合作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000年直到公元500年,在世界史上往往被称为古典时代,这时欧亚大陆上人类文明进步的格局有了很大的改变。冶铁技术的推广使农业生产力急剧增长,剩余产品大量增加。城市的发展,贸易的兴盛,都是前所未有的。政治组织也和前一时期大为不同。了波斯帝国、汉帝国和罗马帝国这样地域辽阔、组织严密、结构复杂的大帝国……文明之间的交流大大加速了。随着各地政治、军事、贸易接触的频繁,思想文化的交流也更为容易。

材料二   从欧洲通往亚洲和美洲的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下降。里斯本、塞维尔、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先后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中国。1865年,英国在香港开办汇丰银行,并在上海设立分行,随后又在中国许多城市设立分支行。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主要指各国经济高度开放并与国际市场联为一体,具体包括全球范围内的资金流动、人才流动和技术转移,自19世纪世界市场形成以来,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经济生活开始国际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和国际贸易的超前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典时代欧亚文明交流加速的条件,并分析欧亚文明交流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航路开辟后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有哪些?
(3)依据材料三,概括经济全球化的条件。经济全球化现状对世界政治格局有何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阿富汗一处公元1世纪的遗址中墓主的装饰品有骑海豚少年金领别针、半裸的女神阿洛狄忒垂饰、雕着女神像用希腊语刻着雅典娜名字的戒指、印度制造的象牙梳、罗马提比略皇帝金币、刻着汉字的中国铜镜。这些出土物反映出当时(     
A.汉朝与罗马建立了直接联系B.希腊文化成为中亚文化主流
C.罗马帝国内部经济联系加强D.中亚是东西文明的连接地带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11800年西方人眼中的世界(图中白色区域)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以“西方人眼中的世界”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受到儒家和道教的反对,吸收中国固有思想后成为中华文明的组成 部分。基督教在西方的传播受到罗马帝国原有信仰的抵抗和帝国的政治迫害,吸收希腊和罗马思想后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演化为西方文明重要内容。这表明(     
A.本土文明依赖外来文明得以发展B.统治者决定文明交流传播的结果
C.外来文明传播需要适应当地文化D.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文明传播
2023-01-16更新 | 290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线上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考古学家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废墟中发现大量的印度形制的印章,在埃及三角洲的史前文化考古层中,发现了类以两河流域装饰神庙门脸的泥钉和抛光的圆锥体。这些考古成就,可用于说明(     
A.长途贸易的发展B.古代文明的交流
C.手工业分工细密D.古代帝国的扩张

10 . 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谷物来自埃及、西西里等地,腌鱼来自西班牙等地,木材和沥青来自马其顿,铅来自安纳托利亚(今土耳其)。这些史实可以用于说明(     

A.希腊人建立了殖民帝国B.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环地中海地区贸易繁荣D.希腊文明扩展到欧亚大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